国内石油地质勘探技术论文

时间:2022-09-04 05:49:23

国内石油地质勘探技术论文

1国内石油地质类型简介

在进行原油的勘探及采集的过程中,根据产油区域的不同作用,可以将石油的地质层划分为储集层、生油层以及盖层等的结构,分析产油区域的地层结构和走向对于做好石油的勘探以及采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国内石油地质层中的储集层

在石油地质层中我们把能够储集石油的岩层成为储集层,在储集层中具有大量的孔隙,孔隙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能够储存一定液体的空间,孔隙包含孔洞和裂隙,岩石中具有彼此相连的孔隙和独立的孔隙。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就储存在岩层的连通孔隙空间之中,其储存方式就像水充满在海绵中的方式一样,因此,我们称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且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为储集层,如果在储集层中储存了油气称为含油气层,而已经开采的含油气层成为产层,在现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含油气层是沉积岩,另一部分的油气层是岩浆岩和变质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石油地质理论的完善,人们在火山岩、变质岩与泥页岩中找到油气藏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储集层是石油公司所能拥有的最有价值的地质实体之一,如果地下没有储集层则无法找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做好储集层的特征的了解与利用而不是忽略储集层之间的差异是地质学所需学习的重要内容。

1.2生油层

在地层中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藏聚集的首要条件。通常我们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由生油(气)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气)层。

1.3盖层

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总的来说,盖层主要起着封闭的作用,它对于油气的封盖性是相对于其下伏的储集层而言的,其中,天然气藏对于盖层要求比油藏更为严格,盖层对于圈闭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的盖层岩石类型有,盐岩、泥页岩、致密灰岩、膏岩等。

2国内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1国内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的可膨胀套管技术

可膨胀套管技术开发与20世纪80年代,而后在90年代初由壳牌公司提出,可膨胀套管是一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金属钢管,其具有良好的塑性,其在井下可通过机械或者液压的方式使可膨胀套管在直径方向上膨胀10%-30%,同时,在冷做硬化效应下提高自身刚性,可膨胀套管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使用同一尺寸套管代替原来的多层套管成为可能,实现一种小尺寸套管钻到底的目标,是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最大限度的降低钻井工作量,从而降低钻井成本,可膨胀套管技术应用将使传统的井身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实现钻更深的直井和更长的大位移井,从而更经济的达到储层,可膨胀套管的优点是可以封堵任意一个复杂的地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个复杂地层与有限套管程序的矛盾,使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尺寸井眼钻速慢的问题。

2.2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工作

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深海拖缆及OBC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同时,需要将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链从勘探技术研究向研发、应用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而极大的提高我国石油勘探研发能力的提高。现今,石油勘探新技术主要有物探技术、测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中遥测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其中,物探技术主要包括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位地震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的高分辨油藏地震技术四维监测技术被发现与应用,很高的促进了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提高,在勘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生产、勘探的成本。而测井技术在极大的得益于电子、机械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井下勘探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使得勘探过程中测井的精度与深度以及测量的效率大幅的提升,更好的为石油勘探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来将勘探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使用三维动态模拟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极大的降低勘探的成本,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空中遥测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通过飞机在低空飞行时对于地下地层的测量能够使勘探更为快捷、方便。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可靠性以及能耗等,极大的促进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发展。其中石油地质类型是石油勘探的基础。

3结语

现今,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对于原油的需求在逐年增加,使得我国的石油勘探面临着重大的压力,因此,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今,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已经演变为多个学科相结合的重要学科,我国需要在石油地质勘探领域继续极大投入,更好的保护我国在油气资源领域的开发工作,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洋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岩芯资料室

上一篇:研究调查医学论文 下一篇:农业自然灾害粮食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