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失地农民的外部效应与制度安排

时间:2022-09-04 10:02:12

城市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失地农民的外部效应与制度安排

摘 要: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难题。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商业金融机构支持失地农民有效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探究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性发展的“金钥匙”。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金融支持失地农民的外部效应,并利用庇古税和科斯定理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对政府支持的具体措施提出制度性安排。

关键词:外部性;庇古税;城市化;失地农民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50-03

引言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历史过程,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其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土资源部的《21世纪中国耕地资源前景分析及保护对策》指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高潮阶段,在未来二三十年间,中国的城市将从目前的600多座发展到1 300多座,城市人口也将相应地从目前占全部人口的40%增加到65%。未来三十年间全国占用耕地将超过5 450万亩,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将超过7 800万人。现有的解决失地农民的思路和办法都集中于补偿和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上,主要是以“土地换保障”模式为主,立足于解决失地农民的最基本生存问题。但是从保障制度设计的趋势来看,今后失地农民基本保障必将被纳入城镇社保体系,而如何促进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就业促进和创业支持引导失地农民有效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才是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性发展的“金钥匙”。

一、金融支持失地农民群体的外部效应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地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效应的经济主体难以通过市场手段获取受益者支付的经济补偿;反之,产生所谓负外部性效应的受害者无法通过市场手段向产生负外部性效应的经济主体索取经济补偿。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形式,市场自身是没有办法对其进行修复的。只能借助市场以外的其他力量,通过重新界定产权的方式,让个体的最优产量与社会的最优产出保持一致。

为分析金融支持失地农民的影响,本文假设当地政府是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标。设商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支持失地农民后的产出函数为:

式(1)中,Y1、L1分别是商业金融机构在开展失地农民金融支持业务后的投入和产出。当地经济在商业金融机构进入后的产出函数Y2设定为:

如果商业金融机构配合当地政府进行信贷投入,则两者联合的最优产出为:

式(4)中,帕累托最优值取决于参数α1/α2的值,不同的α1/α2值将导致不同的最优帕累托点。式(4)的两个方程决定了金融支持失地农民投入中的最优产出条件。

理论上商业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密切配合,存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优产出,然而商业金融机构与当地政府并不关注所谓的“共同利润最大化”,其关注的是各自机构的利润最大化。

我们假设当地政府和商业金融机构各自产出的价格分别为P1和P2,而投入要素的价格W与生产水平不相关。

商业金融机构的利润函数为:

对于商业金融机构而言有:

由于商业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各自追求其机构利润的最大化,通过比较式(4)和式(7),可发现帕累托最优条件无法满足?F2/?L1≠0,即商业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时,无法实现经济的最优产出。

由于财政资金扶持失地农民的力度有限,民间的融资渠道尚未获得官方的正式认可,商业金融机构承担着向失地农民提供金融支持的主要责任。从成本上看,失地农民群体在进行融资时只是面对商业金融机构,机构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个体基本上得不到国家和社会资金的扶持,也就是说,商业金融机构承担了金融支持失地农民的全部成本和风险。从收益上看,商业金融机构只是获得了向失地农民群体提供金融支持可能获得的利息收人。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等导致了商业金融机构的“嫌贫爱富”。但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来看,向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绝非一个简单的融资问题,其意义还在于社会的公平、稳定、和谐等多个方面。由于政府和其他经济主体获得的额外收益存在着界定上的困难,市场均衡的结果就是这部分经济主体搭了便车,这就是金融支持失地农民的外部效应。

二、解决外部性效应庇古税方案

庇古税就是通过对产生负外部性的生产者征收税收或对产生正外部性的生产者给予补贴,从而使得外部性内在化的修正性税收。它由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 1928 年提出。他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本身不能克服外部性带来的低效率,必须由政府来进行适当的干预。通过向那些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正外部性)的厂商提供补贴、向那些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负外部性)的厂商征收税收,使得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就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庇古税及其理论是克服市场失灵的各种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

根据庇古税的思路,商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其对失地农民的信贷行为向政府申请相应的补偿,政府则根据其产出水平给予相应的补贴,假设补贴占产出的比例为他t。

如果政府选择一定的补贴率t,使得:

三、城市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失地农民的制度安排

失地农民金融体系发展所需的政策扶持相对于其他金融来说,由于失地农民金融体系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因此也具有更大的脆弱性,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是其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制度安排。

其一,是政府完善金融政策,为失地农民的创业发展提供金融政策上的保证。国家应借鉴下岗职工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失地农民小额贷款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应根据当地实际建立高效、简便的小额担保贷款担保模式,完善弱势金融支持的准入机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为失地农民的创业资金需求提供政策支持。其二,实施失地农民创业贷款贴息制度,对失地农民从事产业项目的根据其是否完全失地、创业成功与否、吸纳失地农民就业比例等情况实施不同比例的贷款贴息,贴息由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进行安排。其三,监管部门应及时制定专门的信贷指导意见,发挥“窗口指导”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金融机构根据失地农民的金融需

求,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开办失地农民小本贷款、创业贷款、低利率贷款、与财政支持联动的贴息贷款,满足不同层次、多向发展的失地农民创业需求,为其提供资金供应平台。其四,是政府提供担保。建立政府担保机构,为失地农民提供担保服务。政府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可以由政府财政拨款、大型金融机构入股、受惠实体三部分构成。

参考文献:

[1] 王丽静,刘秀艳.失地农民金融服务调查分析与政策措施研究[J].企业经济,2013,(5).

[2] 杜伟,黄善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3] 张媛.金融支持失地农民创业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西南金融,2013,(4).

收稿日期:2013-06-19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金融支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研究——以蚌埠经济开发区为个案分析”的阶段性成果(2011SQRW042)

作者简介:郑圆(1982-),女,安徽五河人,讲师,博士,从事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

上一篇:期货交易的内在机理与经营创新研究 下一篇:浅谈盐城市长三角北翼金融高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