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2-09-04 09:18:09

浅谈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是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通过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介绍,明确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觉的全面发展的状态,这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物质实践;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035-02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是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神学统治着世界,而人在神学中是没有地位的。到了15、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兴起,这个运动的最伟大的成果是“发现了人”,而为了从西方那种蒙昧主义走出来,就必须确立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在社会人文科学中则要强调以人性来代替神性。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继续接过文艺复兴时期高扬人性的旗帜,以抽象的人性作为理论批判的参照系,强烈要求变革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就是运用理性从人性中推出有关社会的法则和所谓“人性”的方法论。然而将人性归结为一种不变的、始终如一的自然本性,不但在理论上难以解决人与环境的二律背反,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以找到这样一个统一的、抽象的参照系来变革现存的社会制度。

在德国的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将现实的人归结为“绝对精神”,而将自然归结为脱离人、脱离人的实践和社会关系的自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人)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把人和自然作为他体系中的两个基本因素”[1],但他去抛弃了黑格尔的精神的能动的方面,于是人成了始终如一的、一成不变的自然人。马克思试图避免以上的局限性,便给能动的精神找了一个物质基础,即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现实的人则是以自然和实践为基础的人,在对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那种脱离人、脱离人的实践和脱离人的社会关系的自然对人来说等于无,在他看来,与人发生关系的自然是一种对象化的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所触及的自然,而在这种自然中,既生成了人又生成了人的自然关系,这样,马克思便开成了其人学思想的三个基本因素。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因素

(一)人是现实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以往的历史观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把现实的人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作为其历史观的前提。马克思关于“个人”的研究,是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并进而去构建人学思想的全部内容。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东西也是他们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以往的历史观都把精神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和产生的原动力,马克思认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国和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的制约”。人要创造历史首先要生存,要生存就要进行满足生活需要的生产,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这种现实的、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由于强制的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了异化,劳动成了人们的异己力量,成了剥削人、束缚人的媒介,人成了不自由的人,而自由是人的本质,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因此要消灭异化,达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活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里所说的实际活动,是指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实践,物质生产实践即人类的劳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第二个因素。人们自己生产自己的生活,所以人们才能有历史。这种生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消耗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本身即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一部分。第二个方面是指在生产中又产生了新的需要,作为能动性的人,总是会产生新的需要,而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第三个方面是指人口的生产,人类本身的延续即种的繁衍。

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本性和存在方式,是人表现自己本质力量,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从而创造美好的理想对象世界的唯一途径。因此社会实践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现实的、感性的、能动的、对象性的活动。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把自己作为实践的主体,在对外部世界进行“否定性”的改造过程中,人必然以自己的目的、能力和本性为衡量的尺度,去认识并改造客体,从而使被改造和发展后的客体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从实质上看,人的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人的价值活动”,是人类选择和改造客观世界为人所用的过程。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人的生产劳动与动物的本能生产不同,人的劳动具有自由自觉的性质,其内涵是人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来实现其创造本质。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2]通过生产劳动,“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2]也就是说,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他所从事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和价值指向,而价值指向也即人的自主选择是始终贯彻于实践活动过程之中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才得以展开,也只有将实践活动变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

(三)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

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是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但这种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绝不是以往的哲学家口中抽象的个人,不是离群索居的、孤立的个人,而是在生产的交往中结成现实关系的个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它完全不需要似乎还把人们联合起来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呓语存在。”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人的生产劳动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得以进行,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生产劳动就无法开展。因此,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出与此相适应的一定的社会关系。那么,要全面地考察人的本质,就必须要从他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规定。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的含义是说,人的本质实质上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多元性意味着由其所决定的个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差异化的,意味着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

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个性,社会关系作为人的个性的根源和依据,制约着人的存在,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受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制约,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个性存在。人不仅作为社会存在物出现,而且作为个性存在出现。每个人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也就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自由和解放,因此建立一个每个人自由自觉、全面发展、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三、发展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全面发展的,这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重大启示的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指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由此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首先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他人有了和谐的社会关系,社会的机制才会得以良性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构建人类赖以发展的和谐的社会关系,同时,我们更要深刻思考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元素,因此,在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构建劳动关系,减少异化劳动对人本质的异化,尽量实现劳动向人的回归,弱化强制社会分工带来的束缚,尽可能满足人的需要,等等。

其次,要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人也在与自然的交互过程中发展着自己,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己的能力和手段不断地改进,人类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对自然进行了过度的开采,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现象,因此,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做到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中以人为本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大地解放了人性,张扬了个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过分强调效率优先原则,只追求经济利益,却忽视了人的整体利益,忽视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人的需要。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仍然是以人本理论为出发点的,在历史观上,马克思认为人在历史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是劳动的主体,人的交互劳动,满足了人类的需要;人也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建立在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但是传统的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是僵化的,其强调得更多的是社会关系对人的决定作用,认为是社会关系的自我运行从而催生了人的需要和劳动,这实质是抹杀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历史发展的创造主体所应具有的地位,一度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情况,严重地压抑了人的个性,忽视了人的利益,这是与马克思人本思想背道而驰的。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精神所在,其价值取向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本思想以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发展为原则,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本质的解放,也即实现全社会、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是社会的主体,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把人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一切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以人为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三个因素实质含义的界定和复归,是对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理论的系统规定。正是因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上一篇:浅论三支一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下一篇:当前中国消费伦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