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支一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时间:2022-10-09 09:42:18

浅论三支一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摘 要:三支一扶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增进人心的凝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完善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的对策有:以宣传促共识;政策法制保障;优化管理机制,合力促发展;实行奖惩制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管理信息公开制和监督制。

关键词:三支一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62-02

一、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在我国社会处于大转型、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行动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有着产生它的社会必然性,并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基本形式。

1.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的内涵

三支一扶服务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全国欠发达的地区从事教育、农业、医疗卫生和扶贫等工作,其服务期限为2年,招募计划中的服务范围侧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2.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从2006年开始招募实施三支一扶计划,至今已连续7年,每年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招募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教育、农业、医疗卫生和扶贫等工作。以云南省的实施情况来看,从2007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和完善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行动,已经辐射到云南省绝大部分乡镇的各单位,有力地弥补了当地人力资源的不足,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三支一扶服务行动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学习方法和检验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实践为唯一检验标准的学科,的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必须用实践来检验,实践反过来同时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是一种有效的实践学习活动,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标准。马克思在《\导言》中首次提出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统一的原理,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也在他的《实践论》别强调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印实践的这一个跃。”强调的就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重要性。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

三支一扶志愿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又是客体。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主体和客体自动转化的作用。三支一扶志愿者们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无形地把在学校里所学的抽象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行为。他们通过参加教育、农业、医疗卫生、扶贫等社会工作,获得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能力。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行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促进志愿者自身的社会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手段

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承载力的增强,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不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化,而且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力。志愿服务通过“对道德的呼唤和重建,广泛地调动了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从而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同,而对道德理想的认同又能够促进更多的人为社会服务”。选择三支一扶活动的过程,既是一种抉择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思想升华的过程。

三、三支一扶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存问题

我国三支一扶服务行动开展已有6年,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由于起步较晚,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个社会对三支一扶服务行动认识不足。一是市、县主管部门及被服务单位对三支一扶的概念、性质、作用等相关政策的认识不到位;二是被服务当地人民对三支一扶服务行动的认识不足,往往把三支一扶服务行动与青年志愿者行动混为一体。第二,组织部门缺乏对三支一扶服务行动的制度性规范,没有建立长效机制,不利于三支一扶服务行动长期有效地开展。第三,各级管理机构出现管理失常的现象。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互相推卸责任;二是对三支一扶服务管理执行力度不到位;三是三支一扶的经费无法保障等。第四,三支一扶志愿者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

四、三支一扶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问题存在的原因

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问题所在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符合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的人员自身存在和体现的原因;外部原因是各级三支一扶管理机构及社会对三支一扶存在及其所表现于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的原因或影响。

1.内部原因

第一,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加上家庭、学校及社会对现阶段青少年的教育方式的偏颇或缺乏。第二,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第三,大学毕业的青年缺乏对自身就业与社会就业形势及其社会就业政策的理性认识,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也缺乏一个理性的认知。

2.外部原因

第一,各级政府对三支一扶服务活动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仅仅把它当做缓解就业压力的方式;第二,由于对三支一扶服务活动没有产生共识及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导致三支一扶服务活动政策的不健全、不完善,缺乏相应制度保障;第三,责任不明确,无法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缺乏必要的问责管理激励机制;第四,社会对三支一扶的认识不足,没有严格区分三支一扶和其他志愿者服务的本质区别,各级管理机构在管理上也用其他各种形式的模式和方法来进行,所以造成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活动的不健康发展;第五,缺乏必要地监督机制。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对此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各个地区都按各自的行为习惯来运行和操作,在监督上,也是志愿者用自己的思想道德来进行监督,没有一种规范的监督的机制;第六,大众传媒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行动缺乏必要的宣传。导致服务者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和激励感,影响参与行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完善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对策

1.以宣传促共识

利用各种社会的传媒资源,运用各种有效的渠道,在各类高校及社会进行大力宣传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计划政策,让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它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宣传工作是任何一项事业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必须充分认识对三支一扶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工作的作用,发挥宣传工作在三支一扶工作中的力量,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做一个全面和真实科学的宣传和报道,促进全社会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产生共识,使其成为三支一扶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政策法制保障

政策法制是确保三支一扶服务行动事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它有利于建设三支一扶服务行动的长期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法制化是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明确三支一扶服务行动的法律地位,规定各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各单位的合法权益。使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状态。和任何制度一样,它是规范具体行为而预先设计的一种立法行为,而不能作为具体行为发生不规范现象才选择的一种补救行为,三支一扶作为新时期社会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通过这五年来的实施效果,有必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建设。

3.优化管理机制,合力促发展

在各级主管机构方面: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责任,建立和健全一套管理体系,实行主要领导问责制和奖励制。对三支一扶管理有突出的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同时对那些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和必要的处理,达到制度的高效运行;在志愿者方面:第一,建立和健全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选拔机制,规范选拔准入门槛,选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的青年参与其中。第二,实施岗前培训管理机制,提高和规范三支一扶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使其明白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实施合理而科学的待遇机制。三支一扶的待遇资金来源明确化,完善对三支一扶资金的管理,实行其待遇随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当的增长机制,且实行按时足额发放,避免和杜绝拖欠三支一扶志愿者的生活补助的现象。

4.实行奖惩制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

用奖励的管理方式激励三支一扶志愿者的工作服务热情,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认真负责而对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或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的志愿者进行必要的惩罚。如: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教育等。对长期怠慢自己的工作,在其位、不负其责,且在经过多次说服教育而累教不改的志愿服务者实行清除,净化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社会形象。

5.管理信息公开制和监督制

全国各级各地的三支一扶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专门用于管理三支一扶的信息网站,及时关于本单位所管辖业务范围的相关信息。让上级、下级主管部门、社会及三支一扶志愿者对各地的信息及时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四位一体的监督合力,进行高效的监督。形成四位一体的合力监督还有赖以各级主管机构对三支一扶实施情况的实际调查和研究,特别是省级主管单位要及时了解下面各级主管机构的工作情况和三支一扶服务的具体情况,准确调整运行中的不足,完善三支一扶的运行机制,同时三支一扶服务者也要对自己和其他服务者及各级管理机构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阂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形无形载体[D].武汉:武汉大学,2003.

上一篇:公共危机中信息公开研究 下一篇:浅谈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