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对策与评价

时间:2022-09-04 06:15:09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对策与评价

【摘要】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成长具有约束作用,决定了资本管理在现代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业务的扩张与收缩,都必须以资本管理为基础,由于资本必须要覆盖风险,所以,银行资本的数量和结构与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文章首先介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意义,其次介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现状,然后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对策和评价。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对策评价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意义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有两个关键方面:首先,银行持有的资本必须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银行监管当局关于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信用评级机构的期望、银行内部承担风险的内部评估、股东的投资回报率、还有对众多储户、债权人的偿债;其次,银行要在满足以上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本投资工具和资本管理手段来优化资本的财务效率。因此,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并不是简单地管理银行的某一项资本,而是包含了银行监管资本的充足性、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的诸多方面,此外,还要满足评级机构、银行内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监督。资本管理得当,资本充足率高,银行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更为有利的价格和条件从投资者、债权人、存款人及其交易对手那里获得资金,而资本管理失当的银行在市场中则处于不利地位,它们必须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提供额外的担保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资本管理的意义:一是确保银行的风险有足够的资本来覆盖,确保银行的稳定。二是确保通过资本管理,保持合理的资本构成,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三是促进银行绩效的考核,通过资本的有效管理,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推动银行绩效考核的科学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现状

我国真正意义上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研究,始于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资本金成分和资产风险权重的暂行规定》。《暂行规定》根据1988年《巴塞尔协议》统一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定义、资产风险权重及其最低资本监管比率。之后关于资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限于银行资本的作用、我国银行资本金结构的单一性、增加银行资本的途径等方面。2004年2月23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管理办法》。《办法》根据《巴塞尔11》的精神,在采用《巴塞尔协议》计量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并规定所有商业银行在2006底以前达到《办法》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办法》颁布后,在我国掀起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对策研究紧密结合实际,可操作性更强。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贯穿于商业银行设立、持续经营、市场退出的全过程,它对银行的影响是全面和深远的。无论如何来确定资本的衡量标准,有一个事实是公认的,即银行资本通过风险这个桥梁与银行的业务经营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对银行的业务发展以及盈利、规模、质量、结构等多个方面具有直接的约束。这种约束既有为满足监管机构的硬性要求而形成的外在约束,也有从商业银行发展考虑,通过有限的资本制约银行规模的无限扩大而形成的银行自身对资本的内在约束。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约束观念尚未全面树立,资本管理尚未真正启动,仍停留在传统层面上

受客观条件和自身认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商业银行尚未树立起资本约束的观念,不能以资本先导的理念指导业务的发展,其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扩张尚未形成相对理性的控制机制,资本的增长落后于风险资产规模的增长。部分银行尤其是分支机构对资本管理的理解十分狭隘,还停留在最传统的资本管理阶段,资本管理目标只是满足外部的监管要求,定期计量资本充足率,缺乏对资本充足率的分析和预测;仅仅依靠资本的筹集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资产管理机制,通过控制和调整风险资产规模和结构来实现资本的约束作用,切实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和资本对风险的覆盖程度。

(二)建立资本管理体系的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少数商业银行引人经济资本管理手段,探索推进资本管理机制建设,但由于管理会计、风险计量、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等方面基础较为薄弱,与实施科学的资本管理所需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所采用的资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均属于较为初级的水平,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水平不高。

(三)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科学规范、能够自动纠错的机制,从源头上就潜伏着较大的风险隐患。此外,银行资本与风险管理也还缺乏明晰的政策框架和细化的操作程序、规范和标准。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对策与评价

(一)提高资本对银行面临风险的敏感度

改变过去对银行风险资产的粗放式计量,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将风险资产按信用风险资产和市场风险资产两部分估量。按规定的相关转化系数和计量公式获得支持业务所需的资本,并根据风险/收益最优化原则对资产业务进行取舍,同时也使银行管理层更早发现潜在的风险损失以采取相应措施。在将来条件成熟时,采用更为先进的内部评级法(IRB法),进一步提高资本的风险敏感性。

(二)牢固树立商业银行资本约束观念,逐步建立资本的有偿使用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面临巨大的风险。为防御风险,商业银行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资本,而无论是股东投入股本,还是通过发债等方式筹集的资本都是有成本的,这一成本就是风险资本成本。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利润考核机制仍以账面利润为基础,没有考虑风险资本成本的因素,其结果往往会诱使分支机构在拓展业务时,忽略了资本的约束,忽略了高收益伴随的高风险,盲目扩张。因此,有必要在商业银行内部逐步建立资本制约业务的增长模式和资本的有偿使用机制。

(三)建立资本管理机构,明确资本管理职责

要做好资本管理工作,必须先加强管理机构建设,明确划分管理职责。此次金融危机后,各家商业银行都应该受到教训,更加强自己的资本资产管理。因此,建议资产规模和资本压力相对较大的商业银行,应尽可能成立独立的资本管理机构;资产规模偏小或资本较为充足的银行有应指定相应的部门,如计划财务部,来负责资本管理工作。

(四)完善资本管理信息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缺乏数据积累、基础数据库有待充实,而且内部评级简单化,风险揭示不足,计量结果有待检验。一是应从基础工作着手,将数据的积累、信息系统的建设摆在优先位置。二是建立科学、可行的计量模型,为采用内部评级法做好准备。三是应该根据风险环境和经营特点,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评级模型,与专业评级机构展开充分合作,通过严格的数据统计分析找出能真正解释我国违约率、清偿率等风险要素的相关变量,建立量化的内部评级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内部评级方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红侠.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新金融,2009,01.

[2]姜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白潭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4]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1995.

[6]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7]罗平.巴塞尔辛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8]张兰波.银行资本管理之辨[J].金融会计,2005(9):13-15.

上一篇: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下一篇:基于模糊判断矩阵法的区域金融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