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时间:2022-09-04 04:09:09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预设与生成同构共融,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才是高效的。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大问题。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一是忽视、削弱甚至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二是教师用程序化的课堂流程代替学生丰富的独特的认知过程;三是老师往往拘守课文,局限于课堂。

鉴于以上误区,怎样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努力实现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和谐统一?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前预设――未雨绸缪

新课程强调:“老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新课程追求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但生成却离不开课前创造性地教学设计。如何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预设,为生成新的课堂资源创造条件呢?

1.体悟式备课

特级教师徐斌说:“没有备课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对教学文本体验、感悟和解读的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节课的质量。缘此,教师应首先运用原始初读的办法反复地阅读教材、理解文意、感悟作者的思想。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会产生些许的疑问,然后带着这些疑问去查阅资料,重新进入课文情境,释疑解惑,发掘教材中有教学价值东西。这样便在原来文本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教学文本。教师体会到了自己探讨文本获取知识的艰辛,课堂上就能带动学生去探寻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且能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2.悬疑式预习

研究性阅读强调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预设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预设学生读的过程,学生课前要对课文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对文章产生疑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解疑释疑,使学生获得探索的艰辛、发现的喜悦、合作的愉快,从而使阅读体验达到更高的审美高度。如果脱离预习这块预设,那么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必定成为无源之水。

3.留白式设计

教师要设计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案。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应是开放性的,学生需要有开放的思维与言论的空间。由于学生之间思维方面的差异性,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时常会产生诸多无法预料的见解,这正是阅读教学个性化的体现,甚至会有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弹性的预设将完全根据学生阅读文本的实际情况来推动课堂阅读教学,它很可能不再具有传统课堂的完整性和计划性,但学生在阅读中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真正地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达到教师可能无法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生成――丰富多彩

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呼唤生成性的语文课。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在教学展开过程中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而自主构建探究性的阅读方式。

1.以生为本,转变角色促生成

我们始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还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似乎是高屋建瓴般的给学生以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有一肚子的想法无法倾诉,这样的语文课显然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言。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主体会得以体现,课堂的阅读教学当然易于生成。笔者在教授《故都的秋》时,抓住文本的文眼“清、静、悲凉”,把文本解读为“赏阅秋景”、“聆听秋声”、“品尝秋味”等三项活动,其教学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这一活动设计,立足文本,具有生成性,既有语言的生成,更有思想的收获,精神的享受,带动了文体的学习。

学生的课堂的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应采用的活动形式。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以实现教学目的为核心,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2.参与互动,促进动态生成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参与,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更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

参与和学生、文本的对话时,教师要立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时效性。探究性阅读教学应当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探究和接受的统一,引导和自主的统一。 

3.扩展延伸,深化课堂生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教师,只有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灵活调控阅读教学,抓住资源创生的契机,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碰撞,衍生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思想的碰撞,研究性阅读教学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探究性阅读教学只有有机的预设,才会有定向的生成;只有是开放的预设,才会有动态的生成;只有对文本深入挖掘的预设,才会有对文本超越的生成。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唯此,探究性阅读教学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熠熠生辉。

上一篇:浅谈现阶段“好老师”的标准 下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