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9-04 12:40:43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时代的变迁给我们高校的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境遇。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校课程中的必修课,但这门学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从几方面论述问题所在,希望能给高校管理者们一些启示。

关键词:高校;《原理》课;教学理念;方法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时代的变迁给我们高校的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境遇。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具有更多的理论知识来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际,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而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就是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如何上好这门课,高校的教师们绞尽脑汁。由于课程本身的抽象性,与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性,要如何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解决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管理者的教学理念需改进

思是行之先导,要行之有效必将先有思想,要想提高《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就要切实可行地转变高校管理者的思想,使之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门学科,运用这门学科的理论精髓来推动大学生们的思想行为,从而鼓舞学生的学习动力,研究这门学科,运用《原理》课的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自己的指导方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当前,高校管理者存在专业课“实”,而《原理》课“虚”的教学理念。认为这门学科的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需要先掌握理论知识,通过自身的转化运用到实践中,这就需要一个过程去完成。由于人类个体的差异性,使得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也具有差异性,从而使高校管理者在教学的实施中很难驾驭,因此形成《原理》课“虚”的教学理念,同时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介于它的特殊功能与地位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致使高校管理者在实施教学计划时总是三思而后行。

高校管理者对师资队伍方面也需经过深思熟虑,要想达到一定的教学水平,离不开好的教师队伍做支撑,《原理》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自身素养,知识底蕴,教学方法的要求都要强于其他学科。因此要做到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参加学术研讨会、对社会进行调查等等,为他们创造本专业学习的氛围,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而应用到《原理》课的教学当中。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高校的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原理》课教学的时效性,而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接直接到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其起主导作用。

(一)《原理》课教师的政治信仰要坚定

当下高校《原理》课的教师队伍中存在很大地差异,有的教师对本专业的知识没有系统的考研,以致于在教学中缺乏实践性,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使理论抽象化,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致使大学生对这门学科缺乏兴趣,更不能运用《原理》课的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更严重的是,有的高校教师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且从事《原理》课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前提条件,老师们具有坚定的信仰,才能为《原理》课的教学工作付出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原理》课的教学专研,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积极带动学生,感染学生,乐于专研这门学科,进而达到这门学科的时效性。

(二)《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存在差异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对教学过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学科进行专研学习,导致学生缺乏对其整体理论的掌握。这种教学理论培养的教师队伍只能应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个学科的教学,缺乏全面地、系统地理论研究,而改革后的《原理》课是综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知识体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要将这种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能够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加强

由于受传统理论教学的影响使得有些教师还是保持原有的教学理念,没有更快、更好地转变过来,这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不具体,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专研中,要切实可行地研究当下大学生们接受教育的理念,尽最大可能去理解他们的授教需求,然后再运用到教学中,体现本课程的魅力,使理论体系能够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学科的考核模式不完善

(一)传统的考核模式单一

传统的考试是采用闭卷方式对学生进行本课程的考核,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对其理论在考试前进行突击、死记硬背雇理论框架,考试过后就将它从大脑中弃之,只是应对考试而机械地记忆学习,根本不能达到在实践中运用的效果。因此,要改革本课程的考核模式,让学生们真正学懂这门学科,进而去乐于专研这门学科。

(二)考核模式缺乏系统化地研究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认证,就需要进行透彻地研究分析,当前高校对《原理》课的考核模式是平时学习、听课为一部分,而期末考试为一部分,两部分组成,这样导致学生平时来听课只是拿到平时的那一部分成绩,而就应付性的听课,根本不能融入到本课程的学习中,这就使得本学科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到期末考试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各用其功地去应对考试。因此,要想达到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就要改变现有的考核模式,研究出全方位、多元化、多视角综合地考核方法。

四、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高校的督导组与大学生是教学评价机制的主要部门,在对《原理》课的授课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时,学生们的个人爱好,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感情倾向以及人际关系等主观因素,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加之督导组的评价标准在某些方面也会存在相应的主观色彩。因此,在对《原理》课的教师授课方面,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地态度,在某些方面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因此,高校应该出台一系列,客观、公正地、系统地课程评价体系,对教学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评价。使原理这门课程能够做学有所用,让学生们真正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理论联系实际地运用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实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郭华茹,金正连,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4]张静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

上一篇:日本儒学与中国儒学的伦理观比较研究 下一篇:对现代化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模式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