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22:47:24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内审经验。然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部审计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一些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时,并未自发、自觉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是在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发展的,较为注重内部审计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的职能,将高校内部审计作为监督高校各项活动的工具,缺乏对内审控制职能、服务职能以及监督职能的全面认识。并未将内部审计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方面,未能全面考虑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并重,人为地缩小内部审计作范围,使得高校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实效性相对较低。

2.未能准确定位内部审计。一些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未能准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使得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置和人员配置在形式上和实质方面缺乏独立性,从而导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成效不高。独立性对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确保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保持诚实信念、客观判断以及避免重大质量妥协的主要保证。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内部审计发展不平衡,一是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能相平行;二是尚未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三是直接将内部审计机构与学校的其他纪检督察机构合并;四是内部审计机构附属于财政部门。这些都直接制约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使得学校难以深层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全面发挥其内部审计的实效,长此以往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3.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由于高校内审工作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内审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除审计、财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校管理、法律、经济学以及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胜任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工作。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人员设置方面结构较为单一,内部审计人员很多都是高校财务部门或是管理部门调配组成,专业审计人员相对缺乏。使得高校在工程技术、物资管理、教育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审计监督很不到位,深层次问题很难发现,导致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工作中很难有突破性发展。对此,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有效途径

1.注重宣传,引导内部审计观念的更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离不开高校领导、广大教职工的理解、支持以及配合,对此,高校应当注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引导,加大内部审计宣传力度,提升高校内部审计成效。高校应当让广大教职工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定位以及工作程序,加深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尽量减少或避免由于对内部审计工作不了解,造成审计工作带来阻力,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高校也应当注重对廉政法规与政策、财经制度与程序、绩效方法与指标等的相关宣传,避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由于法规、政策、制度、程序、方法以及指标等认识不足而加大内部审计工作量。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宣传时,应当结合学习的实际特点,采用与领导汇报工作、与被审计单位和对象当面交流、部门网页建设、校内各类会议及培训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确保广大教职工更好地理解、支持以及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确保高校内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不断更新观念:注重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审计理念,将内部审计工作由传统的事后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以事中、事前的管理审计以及效益审计为主,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前控制为辅的审计模式,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同时,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应当突出审计重点,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全面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此外,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当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提升高校的内部控制水平和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各项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2.准确定位内审工作。当前,高校应当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克服由于未能准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而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成效不高,审计的职能难以发挥的问题。高校在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定位时,要将其定位于“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上。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应当注重对服务尺度和分寸的准确把握,实行独立性工作。独立性是开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内审机构和人员不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管理或监督,通过独立、客观的身份来开展监督、评价以及咨询活动,对具体业务部门管理监督进行再监督。这样可以避免内审工作出现越位管理监督、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避免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消除开展工作的阻碍,提高各部门相互制约能力,强化高校的内部控制,促进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公正性,全面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3.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高素质和高业务能力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此,高校应当不断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内部审计队伍,确保高校内部审计成效。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审计、财务、管理、工程、法律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相关知识。高校应当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内部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高校也应当注重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注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系统的知识培训,及时更新补充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审计知识和审计方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成效。

三、结语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有着监督、管理以及评价的职能,能够确保其资金的得以科学、高效利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着对内部审计思想认识不到位、未能准确定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及内部审计观念落后等问题,直接影响其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对此,高校应注重内部审计宣传引导,同时准确定位内审工作,更新内部审计观念,并不断加强其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确保其内部审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确保学校资金的最优化利用,从而促进高校的不断发展。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财务管理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投入不断增加,但仍然显得不足,截止2006年底,教育部下拨到其所管理的72所高校的财政拨款经费中有300多亿的结余资金,仅2006年一年教育部结余资金就达100多亿元,占2006年全国财政结余资金的20%多。一方面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投入经费没使用完,高校财务状况不佳,项目投资用途和资金使用效益能力低下,导致国家对高校支持力度的降低,从而使高校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校必须改善财务状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让国家这个投资者切实看到高校利用国家的投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了教学科研质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投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从而继续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

2、财务风险控制不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自不断扩大,高校的各种筹资、投资活动越来越多,风险已成为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方面,为了满足扩大招生规模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当一部分高校已向银行贷款举债办学。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末,全国高校贷款总量约为1800亿左右,有些高校累计贷款数额甚至超过了10亿元。巨额贷款造成的财务风险成了部分高校发展的一个沉重枷锁。另一方面,随着高等学校改革步伐的加快,各高校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对校内基础设施、科技产业、校内企业及其他方面的投资活动也日渐增多,各种投资活动是否具备合法性、可行性、效益性等,也使高校面临着投资风险。另外,大量无法预期的不确定因素,也使高校面临着许多潜在的风险。

3、财务分析工作薄弱。财务分析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求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科学的财务分析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检查的手段。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只重视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忽视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性,财务分析工作基本处于未开展状况,致使目前学校教育资金管理松散,使用效率不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财务分析系统,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

二、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位和作用

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的目标。”

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长期以来一直定位于评价和监督,监督依然是基本职能,但重点应放在促进部门和加强单位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效益上;应把定位点确定在为学校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上,由监督型的审计向管理型的审计转变。内部审计的存在就是要为单位和部门自我完善,接受单位领导人的委托,为单位的主要领导人服务。内部审计应充分利用自身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熟悉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熟悉财务状况等优势,及时反馈领导决策的落实情况和制度的执行情况,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把审计服务融于审计监督之中,促进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在审计工作中需与被审单位进行广泛沟通协调,争取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审出成果、审出效益,真正做到有所作为,内部审计的地位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内部审计在高校内部管理的地位高,内部审计的职能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就愈明显。其作用主要有。

1、有利于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通过内审部门的审查评价,查证账簿资料及其他信息反映的内容是否准确、真实、及时,检查信息渠道是否健全通畅,为高校的管理打下基础。

2、有利于保护高校财产的安全完整。通过内审部门对高校经济活动的检查分析,制止铺张浪费,及时堵塞漏洞,有效防范资产的流失。

3、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内审部门的检查分析,消除管理中的盲点,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高校管理效益。

4、有利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高校管理水平。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评价,改进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三、强化高校内部审计,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互相协作,通过强化高校内部审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加强重点审计和专项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在发挥内部各项职能的同时,应结合高校的特定情况开展一定数量的重点审计和专项审计。

(1)加强校内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审计。随着高校预算管理的不断完善与加强,预算管理已成为财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但很多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并没有参与到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对预算的合理性、科学性做出评价,这不仅不利于增加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也不利于预算管理的有效进行。为保证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有效,审计部门应对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情况予以审计。

高校预算编制审计应包括以下三点:一是预算编制程序的合规性,是否逐层逐级编制,数据是否准确可靠,测算充分;二是审查预算下达学院和归口管理部门编制的范围是否准确,归口管理有无遗漏;三是预算编制内容是否全面合理,预算项目是否有重复和遗漏。对于预算的执行,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对财务系统中各项预算指标的控制情况进行检查,重点对超出控制数的支出项目进行检查,审查超预算支出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超支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对支出项目远低于预算数的,要再次检查其预算的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加强科研项目的审计。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视,高校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内部审计部门应对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价,特别是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投入较大专项资金的施行监督与使用情况的审计。选择重点,保证每年对1—2项进行审计,充分揭示科研项目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校科研经费合理有效使用,实现预期的效益。

(3)加强基建、修缮项目的审计。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更新旧的基础设施、扩建新校园等不断增加,学校处在基本建设的高峰期,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建设审计,保证各项工程费用的有效控制,切实加强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必须把加强工程全过程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从单纯工程造价结算审计向全过程审计的转变,实现从项目立项、计划安排、设计、招投标、工程结算到工程财务决算的全过程审计,对各个环节严格审核把关,最大限度地为学校节约更多的建设投资资金,实现建设资金效益最大化。

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加强对上述重点项目的审计,还应该开展部分专项审计,如教材专项审计、保险专项审计,还可以对高校学生的学费收缴情况和学费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可以对高校图书馆图书购置和实际保管、库存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可以对全校固定资产的购买、配置、使用、账面数量、价值和实际数量、价值进行专项审计等。通过这些审计,可以随时发现学校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以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2、加强风险管理审计工作。高校的理财环境不断变化,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多,风险管理已成为高校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高校应当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各种风险因素,确保高校拥有良好的风险管理过程并使其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作用和职责,即确定风险领域、评价高校风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检查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等。例如,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风险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取证、分析及评价学校内外的主要风险因素,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并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帮助学校管理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又如,审计部门通过对学校贷款的偿还能力、贷款经费使用的合理化、学校整体负债承受程度进行审计,可以提出审计建议,规避风险,保障学校经济长期、正常的运行。再如,审计部门通过评估各种投资活动的投资风险,并提出审计建议,确保学校国有资产安全、有效的使用。

3、加强分析和决策评价工作。随着我国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等发展和变化,必须要求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加强内部管理。而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其职能单一,只重监督是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一大缺陷,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将内部审计的范围从单纯的财务稽核扩大到决策、教学、科研、经营、管理、人力资本等各个领域。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定位于对学校的经营、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增加价值上,对固定资产的购买和投资的项目审计中,不能只注重固定资产的价格是否合理,社会采购的手续是否完备,投资协议的签定是否完整,而应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是否应该投资,是否确实需要购买,投资回收期多长,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是否通过租赁或合作来选择更好的方案等。同时,内部审计也要以内部评价为重点,突出分析、防护和建议职能,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与财务部门一起,针对高校的财务状况,提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加强对高校的基本状况、发展潜力、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与国资部门一起,针对高校资产使用状况,创造出一套适合的评价体系。如对大型的科研仪器设备的对外服务情况,院系交叉利用情况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衡量,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效益评价。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状况,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寻找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向学校管理层提出合理化管理建议,以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因素,从而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注:本文系华中农业大学校级资助项目“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定位与作用”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俊鹏:如何开展增值型高校内部审计[J].审计月刊,2007(12).

[2]周善芳、范家玲:浅谈知识经济下高校的内部审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

[3]李贤增: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学术,2007(1).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科学,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与保障,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高校实际上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工作往往是由财务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代替完成的,有的高校即使设置了审计机构也是和其他机构合并在一起的,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完全独立,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下降。

(二)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狭窄,方法单一,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仍然偏重于监督职能,对服务职能则不够重视,由于过分的注重监督,造成审计部门很少考虑如何才能使高校发展的更好,如何才能为高校增效,如何及时地为高校领导提供服务,所以就在不经意间缩小了审计的范围,导致审计工作开展深度不够,审计内容单一,审计范围狭窄。现如今,会计电算化发展迅速,高校内部也普遍实现了财务管理电算化。因此,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也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要与财务电算化的发展相匹配相适应。但是,有的高校仍然停留在差错纠正,传统的人工审计阶段,内部审计方法比较单一,审计模式陈旧,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等原因导致审计效率低下,审计风险发生的机率加大。

(三)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审计制度是进行审计工作的依据,完善的审计程序是规范审计行为和防范审计风险的保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与完善,高校的审计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地变化,原来的审计制度与审计程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审计环境,由于各方面因素,使得审计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存在滞后性,修改也存在不及时现象,导致审计工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得不到保障。由于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存在的审计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有的时候甚至加大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造成更为严重的审计后果。

(四)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

执业环境不佳大多数人认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和科研,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审计部门就是查账的,没有太大的工作量,也没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专业的审计知识,工作简单至极,审计人员都是吃闲饭的,加上高校领导对审计工作的忽视,导致内部审计地位比较低下,有时甚至被作为对立面来看待。由于高校领导对审计的认识不足,给予的支持不够,使得审计工作环境欠佳,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审计问题,从而给高校内部的经济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专业胜任能力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高校内部在选拔审计人员时,应从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知识、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等各方面综合起来进行选拔。但是,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岗位上转调过来的,对审计并不是很了解,只是经历了较为短暂的岗前审计培训就上岗工作,他们更多熟悉的是会计方面的工作流程与知识,对审计的整体工作流程还不是很清楚,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不高,极易出现差错。

(六)职能定位不准确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

主要包括监督、确认、评价及咨询这四个职能。受传统审计理念的影响,如今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妥善地处理好审计内部各职能之间的关系,仅仅看重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监督职能,忽视了审计的其他职能。在此基础上,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围绕财务收支活动和配合学校内外相关部门的需要来开展,事后审计工作以完成“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的任务,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难以清晰界定,容易引起其他部门人员的抵触和不满心理,久而久之审计工作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开展。

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增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高校应该努力做好审计的宣传工作,坚持审计工作过程公开化,加大审计的影响力度,让越来越多的教职员工,认识到审计工作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内部应该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大力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增强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得不到较好的保障,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效率性将会受到严重的限制,这将严重阻碍高校内部审计系统的健康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做到实质上的独立,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不受个人偏见的影响,领导思想的左右,其他人观念的束缚,做到按正确的审计工作流程和方法,运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以法律为依据,依法合理地进行审计工作,以求尽可能多地保障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二)不断的进行审计创新,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

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快向现代化审计的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南,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不断地进行审计创新,在审计工作中掺加运用数学理论,控制论等等学术思想,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及时获得准确的审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审计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去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更好地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高校应当及时配备审计工作所必需的计算机和相应的软硬件系统,建立起适合高等学校自身审计工作需要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审计软件的选取应该适应当前高校自身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符合高校内部财务系统工作的要求。

(三)提高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

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在改善学校内部经营管理,以及提高学校经济效益等各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高校领导应该大力支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进展,努力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积极倡导各部门努力协作,抛弃对审计工作的偏见,大力支持和配合审计工作的进行,对审计意见充分关注并合理采纳。审计部门自身应该不断地创造业绩,促进高校内部经济的发展,使得高校领导,尤其是校长要充分意识到审计工作在促进高校经济效益的发展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也应该及时向领导汇报审计工作,积极及时地为领导提供决策有用的审计信息,更要学会和领导探讨和沟通,引起领导对审计工作的充分重视。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胜任能力。高校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大审计投入,严格把控审计人员的入门关,逐步调整好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不断地充实审计力量,挑选专业能力突出,责任心强,具有亲和力,有担当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优化审计人员结构;高校也应该注重审计的后续教育工作,聘请审计领域的权威人士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地更新审计法律法规,优化审计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有知识,全方位的合格审计人员。

(五)科学定位内部审计职能

高校必须加强内部自身管理,审计人员应当对内部审计的职能予以高度重视,重新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进行良好的定位,在履行经济监督职能的同时,不断发挥其评价等其他审计职能,逐步实现从“单一职能”向“多重职能”的转变,正确处理好监督职能与其他各职能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各职能之间平稳运行以及协调发展,提高内部审计的功效,促进学校事业良性发展。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这种设置形式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配备的专业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另外,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协会具体组织安排,而内部审计协会只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这客观上决定了自主安排内审人员外出专业进修或培训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制度健全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除内部审计准则外,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比较狭隘。长期以来,人们对内审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部分被审计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大局,强化监督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二)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工作内容和范围窄。常规审计多,专项、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第二,对财务监管力度不够。一是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管工作是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的重要保障;二是财务监管的制度创新与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相适应。高校财务工作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复杂化、多样化,而财务监管制度往往相对滞后,经常是发现问题后才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这与财务监管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财务审核和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财务审核工作松散,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存在审核“死角”和问题“隐患”。四是资产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低,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重占有轻效率”的现象。

(三)审计管理及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常出现查出问题多、处理少,处理个人更少的现象。这种怪圈的原因是内审人员形成了微观思维的定式,审计大都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

(四)审计仅仅依赖事后监督约束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方面的监督应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仅依赖事后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很难做到事前控制监督。

二、加强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一)微观意识向宏观意识的转化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内审具有服务内向性。这种内向性也决定了高校内审必须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分析,宏观地认识问题,为管理层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强化宏观意识,坚决维护学校利益,识大体、顾大局,从问题的根源上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从宏观上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工作方式上从事后披露向事前预防转化传统审计工作由于强调局外监督和对错弊的批判,通常在事后进行披露,事前预防的作用较小,使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状态。而在现代管理型审计模式下,内审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本组织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因此,参与事前决策是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学习、交流、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善于利用计算机来改善工作方法,使审计工作成果更加全面、可靠、有效。同时应建立“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度”。“主审负责制”要求主审人员对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的全过程负责;“审计复核制度”既是审计机关,也是内审机构完善内控制度,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两项制度的施行,从而避免审计风险,确保高校的内审质量。

(四)合理确定审计目标由于高校内审力量有限,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十分重要。内审工作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以及学校宏观管理的需要,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

三、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新思路

(一)拓宽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这“三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基础。审计目标的确定要跟踪学校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重点、热点和师生关心的疑点问题,实施实物收支监督,提出高效的审计建议。

(二)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审计工作应全方位拓展,克服偏重事后查处违法违纪问题的不足,真正全方位关注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依法审计,严格执法,保证各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内审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为内审部门工作创新营造和谐的环境。二是高校内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内部审计区别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植根于组织内部,与被审计对象不完全独立。一方面表现为它对内部各方面情况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审计工作中除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外,还要考虑审计后需要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审计创新是一种谋求改革现状的活动,其成功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是调整配备好内部审计负责人,切实将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事业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审领导岗位上。二是不断提商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认真学习相关的法规和业务知识,熟悉审计业务。

(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方式的创新高校内审要改变单纯依赖观察、比较、分类等审计的老办法,要在内部审计中运用结构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改变现行审计的现场审计方法,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行非现场审计。改变对被审计单位的集中审计法,推行日常审计方式;改变审计项目的计划方式,借鉴计算机中的“显示”与“隐藏”方式,对审计覆盖面做出有“显”有“隐”的安排。创新审计资料的采集方式,变集中、一次收集为日常、多次收集;创新审计资源的使用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审计资源,校内可以利用教学、科研的力量,校外可以利用其他高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创新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式,内审人员中财务人员和计算机及网络审计人员的比例要恰当,尝试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培训内审人员,吸收社会审计的方法,开阔内部审计视野。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内审;现状;对策

一、高校内审的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4月13日第17号令,通过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并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时值今日已过去5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校园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债务的增多,高校内审在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促进廉政等方面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仍有不少高校并没有重视内审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少数单位在机构改革时,认为内审工作可有可无,由此而造成的内审工作弱化也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综观高校内部审计,大多数高校审计职能流于形式、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等问题普遍存在,要切实发挥高校审计工作的作用,必须妥善解决当前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的态度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加以改进,高校内审的现状:

1.认识不一,重视程度不平衡

由于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程度不一,必然导致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平衡。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工作要想较好地开展,除了部门本身的努力外,领导重视亦是关键因素。目前,有部分高校领导忽视对内审工作的领导,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内审工作可有可无,对学校教学工作影响不大,无关大局,由于重视不够,致使内审人员信心不足,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2.内审机构独立性差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不少高校内审机构不健全。虽然近几年有的高校在机构调整时,将原有与财务合署办公的审计处已经分开单独成立审计处,但仍有不少高校将内审机构与纪检、监查、财务部门在一起合署办公,有的单位即使设立了内审机构,但又从属于财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检查流于形式,形同于财务检查。由于机构不独立,内审人员独立性比较差,对于发现的问题,缺乏揭示和披露的勇气,严重影响了内审的工作质量。

3.高校内审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

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近年来相继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就笔者了解的情况,几乎所有的高校内部审计至今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审计方式上,使得内审目标不明确,内审工作计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一些审计方案脱离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调查不彻底,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缺乏严格规范;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

4.高校内审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内审工作发展的要求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较为单一,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难以满足高校新形势下审计覆盖面广、审计业务日益复杂、涉及专业领域宽泛的特点。目前的审计工作已涉及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基建维修、经济责任、预算决算和内控制度评审等多个方面,监督覆盖范围涵盖了重大经济合同和大宗物资采购及大型基建投资项目招投标的全过程。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势必导致审计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势必造成审计判断失误、审计报告不实等后果,从而引发较大的审计风险,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高校内审现状,在新形势下高校内审应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态度,从以下几方面改善高校内审现状从而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1.做出成绩、善于沟通以赢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钟对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的问题,作为内审机构的负责人:

(1)自己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责:《审计法》规定,内部审计是在本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部门的规章制度,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部门的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前李金华审计署长曾说过内部审计工作“只要领导满意就行”。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做到最好,力争做领导的好帮手。

(2)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与校领导特别分管领导保持密切联系,多向领导请示和汇报内部审计工作,通过经常性工作的请示和汇报,使内部审计工作贴近领导的要求,为领导当好参谋;用实际行动告诉领导者:内审是助手、是朋友、是他们手臂延伸,是受他们指挥的。

(3)内部审计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帮助本单位制定相关制度,并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符合性进行测试,以检验内控制度是否有效进行,让领导真正感觉到内审机构完全可以成为他们的智囊机构。

因此内审要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积极开展各种审计,如后勤产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离任审计、工程审计、专题调查、审计咨询等等;通过上述审计工作的开展,为学校的经济有秩序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取得领导的支持。2.确保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的任何结论将失去独立的控制作用。内部审计是市场主体层级管理与层次经营的分权产物,独立性就是根据这一分权制度建立的。这种独立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1)内部审计部门要独立于被监督者,这是履职的保证。

(2)内部审计要有独立的引证权,这是执法的保证。

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系应体现在:内部审计业务应由管理层委托并授权;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由管理层委派;内部审计部门的经费核算不受到其他部门的牵制,尤其不能受到财务会计部门的牵制;内部审计人员不直接参与所要审计的业务活动。

3.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法》规定审计人员要做到廉洁、公正、严谨、奉献。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人员的“硬”要两方面过硬,一方面,政治上要有良好的政治觉悟、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因此,要提高内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本领,这样才能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审计人员要知道选择审计就必须甘愿奉献,必须无怨无悔、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要严格遵纪守法,只有坚持下来,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才能够在整个组织的经营和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也才能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域广,知识层次要求高,作为审计人员还要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审计人员要不断地认真学习财务、审计、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会计电化的发展和电子应用技术的普及,作为现代审计人员又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规范审计,我们只有“自身硬”,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也才能赢得人们对审计的正确认知。内审人员要在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要加强业务的学习,把自学和继续教育学习结合起来,组织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以及内审工作法规制度,使内审人员及时了解行业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掌握审计的先进方法,不断适应发展中的经济形势变化,另外要鼓励内审人员掌握与人交流的技能,讲究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要知道“有为才有位”。

4.适应形势,加快转型

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快转型,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现代内部审计从本质上讲是本单位的“免疫系统”。根本目的是提供组织自身的“免疫力”,保证其安全健康,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机构应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内审不应作为单纯的监督机构,要将各方面、各领域、各专业的人才吸收进来,在工作中把内部审计好的思想、好的理念、好的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发挥。从制度保障上要进一步完善和认真履行《内部审计准则》的具体规范,建立健全内审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定位,转变内部审计方式,改进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手段。要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问题,促使学校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对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要突破传统模式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技术含量,扩大内部审计覆盖面,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工作效率。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高校内审工作的先进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总之,内部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以适应高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5.内部审计信息透明化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只有及时、有效传递,才能实现其作为资源的效能。高校应建立定期审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可以通过校园网、报刊、宣传栏等媒体定期披露学校内部审计信息,校党委或董事会也应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报告重要内部审计信息,以强化高校审计信息传递促进其内部审计供求和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阎银泉:谈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J].《审计月刊》(2004-4)(P43).

[2]张帆:高校内部审计体制性因素分析[J].《审计文摘》(2008-3)(P102-103).

[3]韩加平:内部审计中的沟通与技巧[J].《审计文摘》(2008-9)(P101).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现状;问题;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但在高校经济活动逐步走向市场机制的转型时期,高校的经济管理工作显然没有跟上新机制转变的步伐。近几年来部分高校中出现的违规和腐败现象,对高校的声誉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高校应该更新观念,重新审视和定位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特点及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高校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的自不断扩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张,物价的持续上涨,引进人才费用的持续增加,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各方面的需求扩大也需要大量的建设经费,因此优化资产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等学校资源配置这一环节,应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强化经费预算审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高校审计部门在学校的职能部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层反馈,提出改革措施和建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发现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问题,采取措施加以制止、纠正,及时发现并制止教育经费的“跑、冒、滴、漏”,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提高了使用效益。由此可见,加强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是进一步保障和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需要。

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在机构设置方面。目前我国高校设有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但有些高校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有的高校采取了审计处室和纪检监察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形式。审计部门理应单独设立,合署办公势必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人员情况。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高校审计快速发展的需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仍然是高校内部审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另一个问题是人力不足的问题,由于编制等方面的原因,审计部门的人员多年来没有增加。但学校的经济业务在增加,审计项目逐年增加,审计内容逐年扩大。

3.制度建设情况。目前审计制度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在理念,科学性,前瞻性等许多方面与高校的发展相比要相对滞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4.审计方法及技术情况。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财务部门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跟上了时代的脚步,而审计的步伐却没有跟上。只用简单的传统手工审计技术将无法实现高效率的审计。

5.审计职能情况。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基建修缮工程全过程的跟踪审计未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方面普遍存在先离任后审计、“走过场“、审计质量不高等问题;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审计未得到重视;预算执行的审计不被重视。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1、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推进审计工作的发展,首先应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第一、内审部门应由高校主要领导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的直接领导者层次越高,就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第二、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独立实施审计监督权和发表审计意见,不受外界的干扰。将审计部门重新从合署办公的模式中独立出来,设置独立的,与财务部门平行的审计部门。

2.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虽然现在高校审计人员的学历职称都提高了,但经验仍然缺乏,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依然不足。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内部审计理论的基本结构有全面的把握,对内部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演绎归纳的脉络有较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有关内部审计的审计准则,审计规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从较高层面上把握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运行规律,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能触类旁通,在工作中架轻就熟,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情况,新变化。

3.改进内部审计技术。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使用了会计电算化软件,传统的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显得日益陈旧和落后。只有使用科学的、能适应高校经济活动发展需要的先进技术方法,才能实施有效的审计。不久的将来,审计软件将会同会计软件一样通行,审计软件将成为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作为高等学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尽早接受计算机审计的相关知识。

4.突出审计重点,增强审计力度。高校内审必须加大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支持力度,增加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违纪违规问题。学校应委托审计部门对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情况予以审计,这不仅有利于增加行政工作的透明度,也有利于预算编制的有效进行。要大力推行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计划地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改进基建修缮工程审计方法,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建立完善的工程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增加收费制度的审计。

5.部分审计业务外包。对于现在高校内部审计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在财力上大力支持,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而现实不容回避,在审计人员不足,内审技术也难以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将部分内审业务外包给独立第三方社会审计机构,是解决问题的的有效办法,也是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方法。但高校不能将业务外包了事,而应对外部审计机构办理的的项目予以核查。

参考文献:

[1]张海兰常利:论高校内部审计的特征及发展方向.教育财会研究,2007,(1).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7篇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定义

风险导向制度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审计目光转移到了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种种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前景有机结合,使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性降低,专业性得到了提升。通过风险评估结果来确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制度基础导向审计的单一性,重点更突出、目标更具体、思路更清晰,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实际效率,提升了企事业单位进步和发展的潜在价值。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对比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以制度基础导向审计模式为基础,在其过渡和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制度导向审计制度的工作方法和经营。从本质上看,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是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现代风险评估制度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内部审计中存在的种种风险。虽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都强调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但在理论概念和操作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工作重点在被审计单位责任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对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的评价相对薄弱。总体来说,制度基础内部审计模式的工作方式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做出一个粗略的评价,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同时,制度基础内部审计模式没有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风险作为重点评价内容,从而导致审计单位和个人对审计中的风险评估工作关注不够。与制度基础内部审计制度相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工作重点是认识和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要掌握和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而且要重点分析这些风险存在和产生的原因和环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控制度的基础上,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运营和发展状况,把审计的责任中心放大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大环境中,广泛收集内部审计的相关材料,综合分析被审计单位运行和发展中所存在的内部审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提出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结论和风险管理方案,进而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升被审计单位营运、发展的潜在价值。

二、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风险特性分析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客观性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普遍而客观存在的,只有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就会具备产生审计风险的客观条件,不管审计方案多完善、审计方法多先进,都会因审计对象与活动的复杂性,而导致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情况,并存在高等院校的利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和发生带有明显的客观性,且此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旧的风险在发展与消失的同时新的风险又在不断滋生和扩大。高校的内审机构与人员,只能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在内部审计活动中尽可能提出规避和降低损失的相关方案,降低、减少或规避审计风险及其引发的或有损失,而很难完全消除审计风险,当然也应允许某些风险存在的合理系数。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从风险本身来看,风险的存在和发展是多种不确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在风险发生时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不近相同的。虽然审计风险客观而普遍存在,但审计风险并非无法控制,审计人员可以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可以正视风险、重视风险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把影响风险发展的相关因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当然,审计风险的降低与审计资源的投入是相关的,要评估风险引发损失的大小,也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潜隐性

前面说到,审计风险普遍而客观存在,但此风险仅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及时引发某种损失,也要有一个显化的过程。搜神记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因素的,但引发风险构成损失,必须有相应的条件。例如:疏忽的制度潜隐腐败风险,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风险,必须有心术不正者钻制度的漏洞才会发生腐败,引发国际或集团损失。因此,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潜隐性,风险转变为现实需要引发条件与过程。

三、在高校研究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必要性及几点建议

1.努力营造内部审计的实施环境在高等院校内推行以风险导向模式为基础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取得学校高层领导的同意和认可。学校内部的审计部门应该提出一套以风险导向模式为基础的、科学有力的内部审计工作方案。首先将方案呈给学校领导过目,在取得学校领导的认同下,召开全校代表大会,充分讨论实施方案的内容和细节。

2.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审计方案确定之后,由学校管理部门组织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培训管理审计工作人员;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以风险导向模式为主体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接受有关单位的监督。同时,高校内部各个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合作,简化内部办公手续,提高工作效率,积极营造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利环境。

3.建立规范化的内部审计程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工作重点在于事先审计和风险评估,将风险控制在摇篮阶段,减少因风险带来的利益损失。在推行风险导向模式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要从内部控制转移到风险评估;在审计过程中实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程序治理,并为高层领导提供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意见。在审计程序上,全面推行信息化审计系统,要尽量简化办公程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4.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风险导向模式的推行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审计、财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整理水平。

5.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高等院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定期对审计工作进行检查,及时调整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监督制度的重点是工作底稿的分级复审制度,这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审计结果带来的影响,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实际水平,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6.借助外部审计资源。在审计工作难度较大、仅依靠内部审计人员无法顺利完成时,高等院校可以请专业的审计服务单位协助工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高等院校可以将部分审计工作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设计服务机构,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等院校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从高等院校本身来看,高校是属于经济活动非常频繁的事业单位,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其中,内部审计制度更是重中之重。由于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高、工作量大。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收效显著,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实际效率,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促进了现代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内部审计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围绕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和改进对策展开论述。主要介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并重点结合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从审计独立性、组织架构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高校 内部审计 现状 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资力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经济活动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此外,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增多。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在高校的监督作用显得愈加重要。

然而,内部审计在高校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应有的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尽管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事业起步晚,但只要对现状加以整治,相信内部审计能够在高校中发挥出应有的作有,为高校的正常发展保驾护航。

一、文献综述

在研究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问题上,国内学者已经做了一些有益工作。

内蒙古民族大学白静榕(2003)认为,开展审计监督是保证教育科研事业的需要,是维护财经纪律的需要,是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此外,教育事业费是关系到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经费途径之一。要掌管好教育经费,确保教育落实到位,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核查 。厦门大学王秋华(2005)从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的角度指出了高校内部审计目前的缺陷,他认为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①审计资源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审计需求。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和时间资源,其总量非常有限,而各种审计需求远超过现有资源所能支撑的范围,二者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②审计资源布局不合理。其中又主要表现在审计形态不合理、审计目标不合理、审计方法不合理。③审计资源质量不均衡。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技能和道德水平差异较大。

此外,阎银泉(2009)还从体制创新的角度提出了若干改进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建议。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存问题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已有20余年,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基本上与我国的内部审计事业保持同步。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校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实质独立性缺失、内部审计思路方法落后、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均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运行效能。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账”的,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审计人员不可避免地要同熟人打交道,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本单位,造成审计人员工作时判断缺乏独立性。

三、完善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改变当前机构设置模式

第一、内审部门应由高校主要领导人直接领导,甚至于由高校所在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内部审计的直接领导者层次越高,就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独立实施审计监督权和发表审计意见,不受外界的干扰。将审计部门重新从合署办公的模式中独立出来,设置独立的、与财务部门等职能部门平行的审计部门。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调整配备好内部审计负责人,切实将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事业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领导岗位上。

二是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选拔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爱岗,遵纪守法,精通业务的审计人员进入内部审计机构。

(三)尝试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

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领域应当大幅度拓展,将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大中专院校以及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提出该建议旨在用外部审计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即注册会计师不参与高校的内部审计),以此来达到提升管理质量、确保合法经营的目标。

从会计师事务所出发,高校审计繁重的工作量和过低的收费使得事务所缺乏激情。此外,事务所审计对象范围广泛,因此事务所审计人员不可能对每个领域的审计都有很高的专业审计技能和专业水平。社会审计组织与国家审计机关在对高等院校行业特点和学校内部情况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上,相比内部审计机构,具有明显的劣势。

国家并没有强制实行必须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高校的政策。因此,为促进高校与注册会计师的合作,应该从学校与会计事务所两方面进行考虑。

一方面,督促学校出于提升管理水平目的自觉让事务所进行社会审计;另一方面,增加高校审计预算,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落到实处。

此外,学术界也应加强对高校等非营利组织效益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秋华.高校内部审计运行绩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5.

[2]刘建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9.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内部 审计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审计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实现内部审计全面转型是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作为内部审计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效益审计与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转变,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笔者拟根据自身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经验,探讨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渐进性及关键因素。

一、外力推动与自身谋求发展促使高校内部审计必然转型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既符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是内部审计自身谋求发展的需求所致。

1 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潮流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国际内部审计近年来快速发展,国际内部审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都要比我国先进。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致力于对内部审计定义、准则框架的研究和推广,其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约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研究和推广,使现代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风险和控制中如何改善管理、增加价值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热点。2002年萨班斯法案中,把内部审计提升到公司治理基石的高度,其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数理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实现了内部审计的实时在线工作。

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的国际联系、交往日益紧密,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与方法技术不断被引入我国,而国际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制度在中国的推行,使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及其教育培训经历着国际化的冲击,促使我们不断思索改进与转型。

2 行业协会及教育系统的推动。随着审计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审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为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6至2010年工作规划》的安排,内审协会将把逐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与发展作为今后的一个工作重点。内审协会近年来通过组织研讨风险导向审计、改善组织治理等前沿课题,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加强内部审计培训工作,扩大内部审计职业化教育培训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颁布,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模式,这有助于提高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更加明确高校内部审计的性质,从而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加快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转型进度。

3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内部审计转型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渠道也不断拓宽,办学资金多元化,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多样。教育部要求将教育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难度逐步加大。高校审计工作必须走出传统审计的老路,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管理和效益审计转变,从促进防范高校风险到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管控功能与服务功能。

4 高校内审人员自身谋求发展的需求。高校本身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理论研究的发源地。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包括:一是具备一定的审计理论功底和研究水平,爱好和擅长审计课题研究;二是善于学习,对前沿的、国际的先进理念极为敏感;三是积极把理论应用于审计实践;四是致力于对先进审计理念、准则与指南及审计实践案例的推广与交流。

作为服务于高校发展的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主观上有提高审计影响、发挥审计作用,使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意愿,因而愿意改革传统的审计模式,准确定位,及时转型。

二、高校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特点决定其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内部审计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审计观念、审计职能、审计内容、审计手段和审计方式等方面的转变。目前各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差异很大,多层次并存,这就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能一刀切,而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 高校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我国高校发展水平有高低之分,内部审计所处的审计环境也有所不同,各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差异较大。总体来看,高校内审从审计模式上处于账项基础审计与控制基础审计及风险导向审计并存;在审计目标上,以查错纠弊为主与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能力为主并存;在审计职能上,既有单纯的监督,也有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审计内容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与经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并存;在审计方式上,既有事后监督为主,也有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并重;在审计手段上,手工操作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审计并存;在审计技术上,简单查账技术与大量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技术并存;在机构设置上,既有独立设置内审部门,也有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在人员配备上,既有一人审计处也有多人审计处,且人员素质差别大;在审计作用发挥上,既有主动立项寻求更大突破的积极能动作用,也有被动从属配合的消极作用。这种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特点决定了转型的内涵多元化。

2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加之上述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现状,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搞一刀切,简单设定一个年限就能转型成功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对高校内审转型的观念转变不能一蹴而就,有的高校对内审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对转型的需求并不迫切;其次,现有内审人员素质不能即刻提高,传统审计下的惯性使然,审计人员从学习新理念和新知识,到实践应用并根植于日常工作中,再到确实发挥作用需要一个周期,即使是引进人才,在现有人力资源市场中能满足拥有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和实践经验双重要求的人才却严重匮乏;再次,一些审计设备软件的购置、应用需要报批程序和熟练过程,才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最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也需要领导重视和其他部门的转变和配合(如提升内审地位、建立健全内控、重视风险),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

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对传统做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在常规审计工作中逐步利用先进技术并把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渗透、融入日常工作中,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渐进式的转变过程,每一个层面的变化,都属于转型的一个方面,而只有当最终达到“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并重”,才能算全面转型成功。

三、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关键因素

就如何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王道成会长曾提出,应该把握“六个转变”和“三个特点”。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推进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上,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内部审计转型与领导大力支持及各部门积极配合密不可分。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其自身有要求、有改进就能转型成功,达到转型目标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首先是领导高度重视。内部审计转型意味着内部审计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参与决策和重要管理环节,拓宽审计范围,增加人员规模及经费需求等。高校领导在审计转型工作中应该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订规划,保证转型工作顺利进行;重大决策会议要求内审列席并发表意见;关心转型工作的进展;注重内控与风险管理;加强内审部门综合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关键审计结果公开落实,为审计转型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是审计成果的获得也是建立在各部门相应的支持和配合上。现代内部审计的核心理念是为组织增值服务,内审不是站在其他部门的对立面挑毛病、找缺点,而是通过提供评价与咨询活动促进各部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风险意识,从而促进学校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2 扩大内部审计转型成果应用的宣传与推广。要提升高校内部审计整体转型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一是高校内部审计自身通过尝试转型,积累并总结经验,不断扩大转型后审计成果的应用;二是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对转型的典型经验进行大力宣传,实现经验共享,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三是行业协会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总结在转型过程中做出成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尤其是在开展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方面,或者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审计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好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和交流,形成示范作用,并进一步深化转型的力度。

3 通过内外部评估来评定内部审计转型的落实情况。高校内部审计如何落实转型工作、确定已经转型的程度以及改进措施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与评价,来促进转型工作的深入。一是高校内审定期开展自我评估,查找不足,强化改进措施,推进审计转型工作不断深入;二是各高校之间应进行同业互查,互相帮助,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探索在转型与发展上有成效的方式与方法;三是行业协会通过设定实用可行的评估指标,定期开展对高校内审的检查与指导,树立转型成功的典型予以奖励,对转型不到位的审计部门进行激励并提供一定的专业指导。

4 多途径地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转型的关键在于审计人员来落实,审计转型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一要通过学习提升既有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宏观意识和全局意识,使其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二要根据转型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审计技术人才,改变目前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的状况,形成掌握现代审计理念、拥有科学审计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三要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审计研究和信息交流,“围绕审计搞科研,搞好科研促审计”,积极探索高校内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推进高校审计转型与创新。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基于内部审计视角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然后详细说明了绩效审计的三个层次: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性审计,并初步构建了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推进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部审计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研究背景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指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促进学校管理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绩效,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高校。我国的财政管理改革已进入以支出管理改革为重点的阶段,高校教育经费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开展绩效审计,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和审计,无论是对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的管理改革还是审计事业的发展,都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审计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部门和政府审计部门,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多数是以政府审计部门为出发点,探讨政府对高校的绩效审计,但是仍未形成完善的制度规范和统一的指标体系,高校的政府绩效审计处于初步建设时期,开展还需一段时间。

2015年3月24日,《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强化过程监管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资源绩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延伸,在高校绩效审计中具有主动性,是推进高校绩效审计的动力与保障。因此本文选取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审计主体,以内部审计部门为研究视角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进行研究。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理论基础1.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既不是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由政府、学生和社会共同承担,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入了成本效益观念,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满足了利益相关者对经费支出效果的需要。2.委托理论委托理论认为,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经营权分离后,一方面委托人希望人能诚实、公允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不仅要实现财产的保全,还要实现财产的增值;另一方面,人也有义务向委托人说明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履行过程和结果。政府对高校投入资金,委托高校负责人对投入资金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为社会最大效率地提供公共服务,输出优秀人才;校企合作方、银校合作方等委托方投入或借出资金,希望高校为其盈利;学生缴纳学费,希望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保障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履行,满足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产生了绩效审计的要求。

(二)现实意义1.绩效审计是高校厉行节约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如设备仪器的采购与管理不善,重复购置;基建修缮项目没有长远规划,重复拆建;参加或举办没有意义的会议与活动,铺张浪费。这些不仅容易滋生高校腐败,还会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当前的高校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收支的总量审计,缺乏对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高校教育经费的某项支出不超预算,并不代表这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高,这项资金的支出不一定达到了预期效果,因此这笔资金即使不超预算,也是低效的支出,甚至是浪费的不合理支出。因此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进行绩效审计,对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可以保障经费支出的合理性与节约性,提高经费使用效益。2.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绩效审计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成为西方国家审计的主流方向(安杰等,2010)。在我国,高校虽然一般都设置了独立的审计部门,对经济责任、财政收支、基建修缮、科研经费等方面进行审计与监督,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局限于财务预决算以及日常收支活动的准确性、差异性,却很少考虑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因此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2014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正式实施。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内部审计的目的与绩效审计的内容相统一,因此引入绩效审计不仅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方向,更是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审计经济性审计是指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是否以最低费用获取一定质量的资源,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是否节约以及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性审计是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按照厉行节约以及经费优化配置的方针进行经济性审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审计:1.经费支出的节约性审计审计在保证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下,资源的购买成本是否有压缩空间,是否达到最低;审计资源的购买与获取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有无挤占挪用资金;审计是否严格执行了政府采购政策。2.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审计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高等学校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经济性审计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审计经费的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最大限度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率性审计效率性强调的是成果与支出的比例关系,追求比例的最大化。对于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来说,效率性审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为取得同等的教育成果,高校教育资源的消耗程度,即审计是否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一定量的成果;审计购入的资源是否优化配置,有无资源闲置与浪费。效率性审计是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关键,是连接经济性审计与效果性审计的桥梁。效率性审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获取教师、行政人员等各种人力资源,其中教师资源是核心,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发展潜力,因此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的重点是审查教师的人数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2.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审计房屋、设备、图书等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审计物力资源是否优化配置,有无闲置浪费。3.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审计高校教育经费在人才培养和发展科研两方面的支出效率性。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效果性审计效果性审计是审计教育经费支出后所实现的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关系,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效果性审计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审计:1.人才培养效果性审计我国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是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评价教育经费支出效果的重要内容。2.科学研究效果性审计高校的另一职能是科学研究,即通过科学研究不断输出新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效果性审计主要是审计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四、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本身是一个多指标综合性的审计模式,涉及到从资源的购买、使用到产出的全过程审计,因此一套科学实用、清晰可比的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是绩效审计的关键。本文基于内部审计的视角,初步探索了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见表1。各审计指标的具体描述如下:

(一)经济性审计1.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比例=(实际支出/预算支出)×100%该指标越大,说明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越差;该指标值大于1时,实际支出超预算,经费使用可能存在浪费。2.本年实际支出增加比例=(实际支出-上年支出)/上年支出×100%该指标值大于0,说明本年支出大于上年支出,指标值越大,超出上年支出越多;指标值小于0时,本年支出较上年支出节约。3.教学支出比例=(教学支出/总支出)×100%该指标反映了教学经费的使用情况,该指标值保持较高才是合理的支出结构。4.三公经费支出比例=(三公经费/公用经费)×100%三公经费包括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是应该严格控制的支出,该指标应维持在较低值。5.设备购置支出比例=(设备购置支出/公用经费)×100%设备购置支出比例包括可分别计算教学设备购置比例和行政设备购置比例,并进行对比分析。教育经费的支出重点应该是教学,教学设备在满足师生需要的同时还要及时优化更新,因此教学设备购置支出应该远大于行政设备购置支出。6.人员经费比例=(人员经费/总支出)×100%人员经费包括在教职工工资、福利、补贴等,人员经费比例越高,公用经费必然少,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该指标值应维持在较低水平。

(二)效率性审计1.学生教师比例=(学生人数/教师人数)×100%该指标值高,表明高校教师资源利用效率高。但是不能过高,生师比太高说明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影响学校办学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文件的规定,符合基本办学条件的生师比不能超过18:1。2.教师人均工作量=全校教学工作量/教师人数该指标反映了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指标越高,效率越高。该指标不能过高,过多的工作量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会挤占教师的科研时间。3.专业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专业教师人数/全体教职工人数)×100%专业教师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指标值高,说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高;该指标值低,说明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可以精简非教学人员,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4.高层次人才占专业教师比例=(高层次人才数/专业教师人数)×100%高层次人才是指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面向国内外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学历的教师。该指标越大,说明师资力量越好,教学和科研发展的实力越强,人力资源效率越高。5.房屋利用率=(实际使用的房屋面积/可使用的房屋面积)×100%房屋包括高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运动馆等,该指标高,说明房屋资源利用率高,反之说明基建项目缺乏合理规划,导致资源闲置与浪费,效率低下。6.设备更新率=(当年更新的设备数/当年购入的设备数)×100%该指标低,说明当年购入的设备未能及时投入使用,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设备重复购置或者设备更新不及时。这一方面导致了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学生未享用到优质资源,物力资源效率低下。7.设备使用率=(设备实际使用小时数/该设备可充分使用小时数)×100%该指标反映设备使用效率,值越高说明设备使用越充分。8.图书借阅率=(图书借阅量/图书总数)×100%图书资源是学习知识和发展科研的重要资源,该指标反映了师生对图书的利用率,指标值越高说明该项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率性越高。9.科研成果数与科研支出比=科研成果数/科研支出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出版的图书、获取的专利。该指标反映了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指标越高效率越高。10.学生人数与总支出比=学生人数/总支出该指标反映单位经费支出所能负担的学生数量,该指标值越高说明经费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效果性审计1.学生毕业率=(毕业人数/学生总数)×100%学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毕业,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合格大学生的比例。2.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100%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指标值越高,表明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越高,教育经费的支出效果好。3.学生人均获奖数=获奖数/学生人数包括部级或地方级举办的知识竞赛、体育竞赛、实践竞赛等各类获奖数,该指标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例越高效果越好。4.教师人均论文数=数/教师人数该指标反映了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高校教师科学研究获得成果越多。5.核心期刊论文比例=(核心期刊论文数/总数)×100%该指标反映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数,指标值越高,说明教师科研能力越强。6.教师人均科研专利数=科研专利数/教师人数该指标反映了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指标值越高,经费支出的效果性越好。7.教师人均出版教材数=出版图书数/教师人数图书出版包括教材、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等的出版,反映了教师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和完整化,指标值越高,科研效果越好。

五、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设,推进高校教育经费的绩效审计

(一)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而在高校管理体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局限于过去的监督职能,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功能,内部审计在高校的独立性受到制约,不利于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应设置独立内部审计部门,足额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依法审计、依法查处问题、依法公告审计结果,不受其他机构和个人的干涉。对拒不接受审计监督,阻挠、干扰和不配合审计工作,或威胁、恐吓、报复审计人员的,要依规查处。”因此,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根基与核心,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推进绩效审计的根本保障。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全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计与评估,审计范围更加广泛,审计业务的性质更加复杂,这不仅加大了审计的工作量,而且要创新审计方法,如果仅依靠传统的审计方法,绩效审计工作很难开展,其优越性也无法体现。目前,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使信息化建设深入影响到校园内各类用户和管理部门,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更是快速。但是,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却不甚理想,一部分高校自行开发了简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一部分高校仅是利用Excel表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审计主体,却无法跟上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步伐,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不仅是绩效审计的需求,更是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需求。

(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多元化建设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要顺利开展绩效审计,必须创新审计方法,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仅靠硬件设备的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审计人员队伍的多元化建设。审计人员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推动力和实施者,具备一支由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背景和专业资格的人员组成的审计队伍是高校实施绩效审计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安杰,国效宁,徐铭禧.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10):92-94.

[2]张建林,刘韩婷.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J].河北企业,2013(1):63.

[3]伍清.绩效审计视角下高校教育经费审计内容研究[J].会计师,2014(1):53-54.

[4]冯彦妍.高等教育经费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王丽萍,郭岚,张勇.高校新绩效预算管理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2008(2):68-75

上一篇:施工企业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信息系统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