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中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03 04:01:11

中日中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日两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与比较”等方面对中日两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比较,认为尽管两国文化背景、经济水平、社会制度不同,但借鉴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有益于中国中等职教发展。

关键词: 中日中等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设置与比较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将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转变,技术结构将由以劳动密集型和传统技术为主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需求大量高素质、技术型的人才。但是,我国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达到了高峰。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滑坡现象,面临诸多困境。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也是亚洲最早形成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之所以能够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恢复经济,并继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强国,应该说职业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其别需要强调的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日本前文部科学大臣奥野诚亮在《产业教育90年史》中指出:“战后我国的复兴和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有赖于产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了解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情况,特别是发达国家之一的日本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比较有利于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好地发展。

一、中日两国中等职业教育简述

中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包括职业中专)及隶属于劳动部门的技工学校中实施。在学制上,中等专业学校3―4年。职业高中与技工学校一般为3年。

日本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由职业高中(又称专门高中),各种学校及专修学校(一般课程和高等课程)组成,除此之外还包括隶属于各地方政府的部分职业训练校。其中,职业高中是《学校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校,在2001年共有2064所,学生数约为91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学校总数的22.4%。

除了职业高中外,日本从明治初期起就设置了各种学校,延续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所谓各种学校指的是《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比如大学、短期大学、职业高中等)以外的与学校教育类似的具有教育功能的各种机构学校的总称,其设置标准由《各种学校规程》规定(修学时间一年以上,授课时数年680次以上)。

从学校类型数量上看,两国差别不大;从学校数量上看,中国的三类学校总数约1.6万所,日本约8000所;学生总数中国约为1100万人,日本约为200万人,绝对数量中国明显超过日本。但是中国的人口数量(13亿)是日本(1.2亿)人口总人数的10倍以上,从这一基本国情考虑,相对数量上日本要远远高于中国;从设置主体上看,中国以国家公立为主,而日本80%以上为私立;从学制上看,中国通常为3―4年,而日本则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特别是各种学校和专修学校最为突出。

通过对中日两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呈现出发展的相对稳定性;而反观中国,走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增加与减少几起几伏,缺少持久性与稳定性。

二、中日两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中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从事某一专业或工种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但由于资金方面的短缺,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由此带来与上述培养目标相偏离的问题。根据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职业训练法》等法规,日本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扩大初中的教育成果,使学生形成自觉肩负社会责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掌握为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基本知识及技能,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及勤劳观,成为国家及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实践中各校尤其注重学生勤劳敬业精神的培养。

三、中日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20世纪8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起步发展,师资严重不足与质量不高的问题首先凸显出来,其中三类学校最为严重,为此,原国家教委于1986年6月颁发了《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原劳动部于1988年9月下发了《关于试行职业技术培训教师专业证书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应多渠道解决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来源,理论课教师由各普通高校解决校解决;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师由高等师范院校增设相关或相近专业的职业技术师范院系、科、班来培养。实习指教师可以从职业技术学校中优秀毕业生中选留,经培训后可留下任教。1995年12月12日,中国《教师资格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条例》将教师划分为七类,其中的第五、第六种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中国的教师数量迅速扩大,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到1999年底,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79.37万人(不含中师),其中中专21.2万人,职业高中29.6万人,技工学校14.5万人。教师学历结构有了明显变化,中专学校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已达69.9%,职业高中达到40.5%,专业结构也有了明显改变。在中等专业学校中,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7.5%。在职称结构方面,中专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18.6%,职业高中为8.2%,同时建立了300多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日本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状况,根据学校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职业高中(专门高中)的教师,根据2002年度(平成14年)文部科学省实施的学校基本调查,在2001年度教员工总数的25.5万人中,农业方面的占工业方面的占1.5%,商业方面的占4.8%。这些教师的就职途径基本有两条:一是在大学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通过各都道府县(私立学校的情况由学校自定)的录用考试;二是先作为实习助手或非常勤讲师(临时教师)工作,然后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进而晋升为正式教师。

四、中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中国的课程设置原则上由国家主管部门规定,其设置标准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要求相吻合,同时能够使学科自身相对稳定地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应遵循科学性、适应性、效益性及发展性原则。其构成一般由普通课、基础课、专业课及实验实习四大类组成,1963年6月,由教育部公布的课程(1980年年又再次公布)为8大类348个科目,即工科242、农科25、林科11、医学12、师范2、财经35、体育1、艺术20,1993年修订为93大类,共计515个科目。

关于职业技术学校的教材,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和省两级规划,其中国家规划又分为国家教委部分和中央业务部门规划,原国家教委统筹协调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做好各自分工部分的教材规划与建设工作,在两级规划的基础上,地、县两级还要因地制宜地编写必要的适合地方职教需要的乡土教材及补充教材。

在教材审定上,目前我国实行两级审定制度,即国家级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在具体的选用上根据教材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具体为政治课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要求各地统一选用。

日本的教育课程除了由相应的教育法规如《学校教育法》等规定外,还按照文部科学大臣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实施。其中包括教学大纲、各个年级及每门课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必须严格遵守大纲,而高中包括职业高中阶段的大纲,学校则可根据地方和行业的需求作一定的调整,这样既可保证全国基干课程的统一性,又可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殊性,对于教材,根据《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在一般情况下必须使用经文部科学大臣审定的教科书,在没有相应教材的情况下可由学校的设置者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教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中职学校的教材由国家主管部门规定,而日本更强调依法制定,依法实施。在教材上我国实行的是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制度,而日本依法规定由文部科学大臣负责审定;在实际应用中,中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系统性、轻实际应用性的现象,而日本在保持基干课程统一性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又有相对的灵活性。

通过以上对中日两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简单分析比较,我认为,尽管两国在文化背景、经济实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但在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中若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合理借鉴,定会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起到有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0年度―1999年度).

[2]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13年度(2001年)学校基本调查统计数据.

[3]教育部.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Z].1976.原国家教委.关于制定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1990.

[4]寺田盛纪.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职业的展望与现状[J].职业与技术的教育学(第16日),2003,6.

上一篇:文学史的写作与新历史主义 下一篇:声母为b\p\m\f的汉字的汉语读音与日语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