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水土流失及治理

时间:2022-09-03 03:35:20

浅谈中国的水土流失及治理

摘 要:目前,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它不但导致了生态失调、恶化生态环境,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介绍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并探讨几种治理方法。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20-02

中国是一个多山地丘陵地貌的国家,加上人们为了大面积的开垦种地及建筑物的所需,对之进行过度开采,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使中国各个行业的生产发展受到影响,严重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水土流失以及其治理方法尤为重要。

一、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356万km2 ,包括水蚀面积165万km2 ,风蚀面积191万km2 。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致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逐渐减少。随着城市化和工矿业的发展,公路、铁路建设及大规模的民用建筑施工的建造,同时又缺乏水土保持措施,使得地表遭受破坏,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现象[1~3]。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带来多方面的危害[4]。

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被毁坏

据科学考察,张家口地区大洋河2010年之前洋河水周边都是耕地,现在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洋河水已经干涸,周边的耕地更是难以栽种植物,已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按现在的流失速度推算,五十年后中国将有很多河流及耕地丧失殆尽。这不仅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会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二)削弱生态系统功能

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干旱灾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从而加剧了水源污染。水土流失还导致了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加剧沙尘暴;导致河流湖泊萎缩,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

(一)减少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数量

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人口增多,因此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根本措施就是减少水土流失区的人口数量,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中国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城镇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让更多乡村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减少农村人对土地的依赖,这样可以减少水土的流失。减少农业从业人员,积极推动专业化生产和服务 ,逐步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

(二)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科学完善的水土保持规划和管理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与实施是防治措施的重要保障。把植树造林、科技扶贫、山区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相结合,统筹计划,统一安排,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严禁人为破坏植被,乱砍滥伐森林和陡坡开垦等一切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把水土保持贯穿到人们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中 ,形成一种依法进行水土保持 ,自觉从事水土保持的良好制度氛围。

(三)研发新型药剂保护水土

目前,针对水土流失这个问题,很多科学家都在进行着不断地研究,其中已经找到一种对防治水土流失很好的药剂---聚丙烯酰胺,通过室内外试验,科学家们已经摸清了聚丙烯酰胺防治田间水土流失机理和效果,并将这项技术应用于防治田间水土流失,这项技术操作简单、方便、易学,且投入少,效益大,通过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项研究成果开辟了化学措施治理田间水土流失的一项实用新技术。这项技术将对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其应用及开发潜力很大。为此,通过化学试剂来治理水土流失不失为在此领域的新的方法。为此开发新的药剂来治理水土流失意义深远。

实践证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以真正实现将生态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四、结语

水土保持不仅关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长期以来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当前中国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水土流失仍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我们必须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党维勤.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中国水利,2010,(10):25-27.

[2] 周斌,樊太岳,卿太明,等.四川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水土保持,2009,(7):3-5.

[3] 刘城宏.水土保持的社会开发性[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2):3-5.

[4] 赖观路.龙南县水保和谐执法新篇[J].中国水土保持,2007,(7):31-41.

上一篇:新疆县域产业集聚及农村就业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人类中心主义转向自然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