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县域产业集聚及农村就业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06 04:26:51

新疆县域产业集聚及农村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集聚成长、发展对用工的需求,其本身如同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吸纳市场,在给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并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以新疆伊东工业园区为例,通过对伊东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及农村就业现状分析,总结出当前园区发展及农村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农村;就业;新疆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73-04

引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新疆县域产业集聚发展的状况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征分析,结合伊宁县实际,得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在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程度和潜力。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集聚成长、发展对用工的需求,其本身如同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吸纳市场,在给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并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

伊宁县以农业发展为主,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较大比例,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伊东工业园区的建立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劳动力的集中反作用于工业园区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伊东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对劳动力数量、素质及所掌握技术也有新的要求。通过对新疆伊东工业园产业集聚与农村就业的现状分析及互动问题的研究,促进地区产业的有序协调发展及农村就业增长,有助于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及理论依据。

一、产业集聚与农村就业的互动问题的研究

(一)产业集聚相关理论综述

关于产业集聚的理论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与之相关的一些理论也逐渐出现在学术领域,在理论综述之前,先对产业集聚的含义做简单整理。比较公认的产业集聚定义是指特定产业及其相关经济活动在特定区位的集中。通常认为,产业集聚出现在产业革命之后,是工业化时期的典型现象[1]。

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特色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新疆特色产业主产区的建立,商品供应基地的建成,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带的形成,优势工业区的进一步发展,吸引、带动了一大批企业,进入特色产业优势产区、商品供应基地、特色产业带、优势工业区,出现了在空间和地理上的产业集聚现象[2]。

(二)产业集聚与农村就业互动机理

产业在某一区域的聚集会引起其他区域劳动力向这一区域的集中,同时劳动力的集中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的集中[3]。在中国宏观区域经济格局下,具有能源资源优势的区域依靠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在当地集聚,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4]。企业集聚对劳动力的需求可以通过劳动力在两部门的流动来满足,这些又强化了工业的地理集中、更高程度的专业化和经济发展[5]。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产业就业关系的变化状况。产业集聚区的成长可以创造各地竞争优势,同样对就业空间的拓展、就业层次的提升、就业结构的改善产生积极的效应。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发展好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略有上升,农民工就业稳定,如广西制糖业、新疆屯河番茄、山东寿光蔬菜等产业集聚区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增加了区域内就业门类,扩大了就业容量。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集聚成长、发展对用工的需求,其本身如同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吸纳市场,在给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并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因此,扩大县域产业集聚驱动城市化进程,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对劳动力的巨大吸纳能力成为现实[6]。

二、伊东工业园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伊东工业园区位于伊宁县城以东30公里,地处伊宁县青年农场北山坡一带,在218国道以北,距离218国道约12公里,距伊宁市43公里。近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可控制面积35平方公里。

(二)伊东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情况

伊宁县是全疆人口大县,总人口41.7万人,农业人口3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1.36%,少数民族34.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2.53%,农村劳动力18.5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8.5万人,由于地处偏远,人多地少,信息闭塞,大量劳动力沉淀在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伊东工业园区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2007年创造就业岗位4 997个;2010年创造就业岗位7 000个;2011年创造就业岗位7 947个。

(三)工业园区发展优势和发展方向

伊宁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地表水径流量43.36亿立方米,拥有耕地100万亩,草场470万亩,盛产粮食、油料、甜菜、亚麻等农作物。县境内已探明具有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有煤、金、铜、锌、石英砂、石灰石、花岗岩等20余种,尤其是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已探明储量100亿吨。伊宁县位于伊犁河谷中部,半环抱伊宁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在县境内,设有两个客货站点,围绕铁路规划的9条铁路专用线位于园区核心地段。另外随着伊宁飞机场改造工程的实施,伊宁县周边将形成公路、铁路、民航联动发展的对外交通框架,可满足大运量货流和人流进出要求。便利的交通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提供了条件,促进县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集聚。

园区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和集中—集聚—集群的轨迹发展,重点打造产业关联度强、辐射带动能力大、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所需专业技术员工,提升劳动力素质。

三、伊东工业园产业集聚和农村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伊东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及农村就业的现状

伊东工业园自2005年启动规划建设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实现了道路、供电、通信、网络、供排水和场地平整等“六通一平”条件,成立了统一负责园区行政综合管理及服务工作的伊东工业园管委会以及负责园区整体开发建设、筹融资、投资经营服务的园区开发公司,并在全县形成了“一园三区”的产业布局。一园:伊东工业园;三区:核心区、城南产业区、维吾尔玉其温工业长廊。累计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0亿元,初步形成了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矿产资源开发加工、煤电煤化工、仓储物流大产业聚集区。

2007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8.6 %;实现工业增加值3.78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39%,实现税收3 780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32.3%,创造就业岗位4 997个。

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 4.24亿元,同比增长25%,伊宁县开展历史3个月约6 000人的农民工大培训活动,涉及工种10个,伊东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组织企业举办用工招聘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劳动就业岗位7 000个。

截至2011年,园区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6.1%,工业增加值4亿元,同比增长15.4%,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35%,税收收入604.65万元,提供劳动就业岗位7 967个。通过发展以上优势产业,预计到2015年末,工业企业从业人数达到2万人,形成以新型建材及矿产资源开发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区。

由此可见,伊东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增加了区域内就业门类,扩大了农村就业容量,促进伊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业集聚区如同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吸纳市场,在给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并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农村劳动力流入又进一步增强了伊东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两者为一种正反馈机制。

(二)伊东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及农村就业的问题分析

伊宁县总人口41.8万人,属农业大县,农村人口12.35万人,少数民族34.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2.53%。2011年末,伊东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现状,园区内41家企业现共有员工7 967人,其中少数民族员工3 311人,占总用工人数的41.56%;大中专以上员工3 252人,占总用工人数的40.82%;初中以下员工4 713人,占总用工人数的59.16%;35岁以下员工5 168人,占总用工人数的64.87%;特种技工502人,仅占总用工人数的6.3%。

伊东工业园区虽然在依赖资源、交通、能源等优势条件下,园区工业生产总值呈逐年递增状态,但是由于园区内主要产业都是依赖区外要素推动的,而不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因而,园区内的各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和协作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和支撑产业的相互关联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企业用工人员对高新技术知识的匮乏不利于园区产业发展。

园区企业所用员工民族员工比例较大,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受民族传统思想及长期以来靠农业生产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其计划性差,“温饱即富”的想法普遍存在,同时也影响到学习专业技能及汉语水平的提升,导致与企业骨干或负责人语言沟通不畅。由于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脱节形成县培训机构所培训的员工不是园区企业真正所需要的,产生“培训多,培训期短,使用少,企业依然缺工”等结构性缺工现象。

四、加快园区产业集聚促进农村就业的对策建议

第一,伊宁县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规划。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时,既要考虑本地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发展的前景,又要考虑区域聚集资源的能力和技术创新潜力,要加强集群中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培育完善的产业网络体系,建立企业间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

第二,注重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在新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号召之下,努力提高产品的精深加工,推行循环经济。注重生态保护,目标长远,优先发展新兴技术产业,保证发展的可持续。

第三,结合企业缺工情况及应聘者所处位置实际情况,进行技能培训,并在伊东工业园区周边召开招聘会,尽量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的同时促进就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优化企业用工结构,增加企业员工上岗技术培训,适当提高员工工资,保障工休日及其他福利待遇,进一步增其对企业的依赖度和向心力,促进园区企业健康发展。

第五,引导企业加强宣传教育,包括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企业文化,同时引导企业员工加强“双语”的学习培训,促进交流和民族团结。

总结

通过对伊东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及农村就业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得出伊东工业园区的发展增加了区域内就业门类,扩大了农村就业容量,促进伊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园区企业转移的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伊东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两者为一种正反馈机制。伊东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园区内的各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和协作关系,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企业用工人员对高新技术知识的匮乏不利于园区产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偏低,不符合园区用工条件等。本文及时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促进地区产业的有序协调发展及农村就业增长,有助于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及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 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效应与演化——基于集聚经济圈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9,(6):58.

[3] 刘杰.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良性互动的政府功能研究——以江苏产业集聚发展问题为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

报,2006,(12).

[4] 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 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J].经济研究,2003,(8):74-82.

[5] 范剑勇,王立军.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阴[J].管理世界,2004,(4):22-29.

[6] 敖荣军.制造业集中、劳动力流动与中部地区的边缘化闭[J].南开经济研究,2005,(1):61-66.

上一篇:小议餐饮文化在云南休闲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中国的水土流失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