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及政策研究

时间:2022-09-03 01:13:51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及政策研究

摘 要:在对我国比较优势现状、加工贸易的本质特征及转型升级的方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分别从产品加工层次、产业链延伸、主体多元化、贸易模式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最后,从根本导向、核心目标、基础环节、战略方向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比较优势;路径;政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0102

加工贸易对我国出口创汇、吸引外资、增加就业、促进技术进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或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加工贸易出口“挤出”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的巨额顺差往往成为国外对华贸易摩擦的借口,“两高一资”型加工贸易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等,限制甚至取消加工贸易的声音至今未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相应的,我国的经济发展观已经从要素驱动、速度优先的粗放型发展观转变为科学发展观。在此形势下,我国的加工贸易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于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有重大意义。

1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依据

(1)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依据——比较优势。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这是由我国劳动要素禀赋相对丰裕、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跨国公司依据产品生产链各环节的要素集中度的不同和比较优势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布局,保留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环节,而将生产、加工、组装等一般劳动密集型环节通过直接投资或外包的方式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去完成。发展中国家依据自身比较优势(一般是劳动要素禀赋或自然资源要素禀赋相对丰裕)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既然,加工贸易的基础和源泉是比较优势,那么一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也必然应该是依据该国的比较优势。

(2)我国比较优势的整体现状。就实物资本存量而言,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1997)预计,到2020年,我国实物资本总量规模将相当于巴西的2.9倍、印度的1.8倍、印尼的3.4倍、马来西亚的4.7倍,但也仅相当于日本的40%。就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而言,近30年来,我国文盲人口比重由22.8%下降至7.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由0.6%上升至7.3%。可以说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受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仍然很低,早在1980年,世界上15岁以上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就达到了7.5%,我国2009年才达到同等水平。就研发水平而言,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几年来,我国R&D人员总量及每万个劳动力中R&D人员数都明显增加了,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R&D人员总量虽然位居前列,但每万个劳动力中R&D人员数很低,仅相当于法国的21%,意大利的30%。就全球竞争优势而言,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0-2011》显示,我国的全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口结构、工资与生产率方面。与美国相比,我国几乎在所有单项上都处于弱势,并且差距很大。由以上分析可以预见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比较优势的结构不会发生逆转,仍然集中在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面。

(3)我国比较优势的量变。我国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和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的比较劣势都在趋于弱化。从1980-2009年,我国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纺织行业的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下降趋势,例如1980年,我国纺织产品的RCA指数是5.19,到2009年,下降到2.87;而同时,制成品的RCA指数从1980年的0.90缓慢上升到了2009年的1.36,从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增强为具有较强比较优势,汽车制造行业虽然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但其RCA指数在上升;办公及通讯设备行业从1980年显著的比较劣势(RCA指数仅为0.09)地位一路攀升为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以上说明我国比较优势的整体结构在发生量变,而且量变很显著,这个量变就为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

2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1)加工贸易的本质特征。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背景下,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球产业价值链。在这个链条上,其价值活动可以粗略地划分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劳动密集型环节和知识密集型环节。作为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导者,发达国家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两端,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和知识密集型环节,而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底部,劳动密集型环节,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本质特征就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种典型形态,就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种“被动”的分工方式,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的内容根本上取决于本国的比较优势和跨国公司的性质和全球生产布局。

(2)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鉴于加工贸易的本质特征,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应该是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向上攀升,提升我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但这种攀升不是同步攀升,不是同时攀升,而应该是,也只能是依据比较优势的实际情况和变化,有条件的地方、产业(产品)、企业率先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向上攀升,带动国内其他地区的跟进、促进上游供应商企业和下游生产活动的的发展。经由这种局部性攀升、结构性攀升的发展实现加工贸易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型的低端方式向效率或创新驱动的高端方式的转变,实现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活动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或知识密集型生产活动为主的转变,最终实现我国加工贸易总体上的转型升级。

3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1)由低端加工向高端加工、深度加工迈进,提高产品加工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着重是指产品加工层次和深度的升级,不是加工的对象产品的升级,不等同于隆国强(2009)总结的第五种观点——从传统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升级。即使传统产品的生产加工也可以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环节,比如品牌创意、功能改进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小书针也可以成就大事业。同样,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加工也有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最后的组装阶段,一部30GB第五代苹果ipod在美国的零售价估计为299美元,但在我国的最后组装价值约为3.7美元,企业获取的利润是0.11美元。

(2)延长加工贸易国内产业增值链。目前,我国加工贸易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底部的加工装配或简单的零部件制造环节,要沿着链条向上攀升,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那么,在立足我国比较优势仍然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础之上,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活动要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两端方向延伸,要向研发设计、复杂零部件的生产、物流配送、品牌营销、生产等高附加值环节扩展。

(3)促进加工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份额约占我国加工贸易总量的85%左右。一般认为,外资企业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员流动效应和前后相关联效应对内资企业有技术外溢作用。但,这正是这个特点,又不利于内资企业搞研发、搞品牌,往往只是作为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附庸,从事简单的贴牌生产;而且加工贸易主体结构与一国贸易收益密切相关,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这就决定了贸易收益的主要享有者是外资企业,造成的结果是我国获得了加工贸易进出口统计上的巨额顺差和双边贸易的不平衡,成为贸易摩擦的诱因,而实际收益的绝大部分却归外资企业所有。有条件的扶植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不仅有利于加工贸易整体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我国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4)加工贸易外销、内销并举。在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的开放战略中,加工贸易几乎是完全出口导向的,呈现“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V型模式。但随着我国开放战略的调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就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加工贸易按定义理解固然是一种出口贸易,但不代表加工贸易企业就只能是做出口,不能做内销,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尤其是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外市场受挫,国内通胀压力泰山压顶、人民币不断升值、实体经济萎缩、制造业举步维艰。这种情况下,加工贸易企业谋求内销,同时政府放宽对内销的限制、推动内销便利化,不单是的企业的“求生”之计,也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改善进出口结构和缓解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加工贸易外销、内销并举实际上是拓宽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空间。加工贸易企业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微观主体,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可以给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更宽阔的平台和伸展空间。

4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1)依靠市场力量是根本导向。加工贸易的微观主体是加工贸易企业,加工贸易强调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而按照微观经济学的观点,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更多的是用来弥补市场失灵,充当“守夜人”的角色。所以,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要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要做的首先就在于推动创建并维护一个能激励企业家有压力或动力进行企业转型升级的市场环境。

(2)促进产品加工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是核心目标。我国加工贸易的现实是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底部,加工装配和简单零部件制造环节、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要提升我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就要依据比较优势结构变化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向上攀升。所以,设计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要以促进产品加工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核心目标。

(3)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积累是基础环节。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积累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能否成功的基础要素条件。无论是产品加工层次的升级、产业链的延长、扶植本土的加工贸易企业(甚至跨国公司),还是加工贸易的内销问题都需要有大量的熟练劳动者、管理者、企业家或其他生产人员的出现,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积累。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积累途径主要依靠教育、职业培训和劳动者个体的经验积累。政府应该发挥在人力资源培养和积累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和主导作用,加大和完善在教育、职业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

(4)依托国内资源和市场是战略方向。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设计应该将依托国内资源和市场作为重要战略方向,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提高国产料件使用率、“探索让外销转内销产品直接在国内销售的途径”,形成“有进有出、有出有进”的X型贸易方式。使更多的国内料件能经国内加工制造成为制成品出口,提高出口附加值,进口料件经由我国的加工制造过程,有一部分变成内销制成品,使国内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中国制造”带来“物美价廉”。

参考文献

[1]卢峰.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季刊,2004,(10).

[2]罗建兵.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国内价值链构建[J].当代财经,2010,(2).

[3]李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0,(7).

[4]隆国强.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政策[J].开放导报,2012,(12).

[5]曾贵.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制探讨[J].财经科学,2012,(2).

上一篇:河南省上市公司债券再融资公告效应实证研究 下一篇:包装设计中的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