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然主义与中国道家思想的伦理观对比研究

时间:2022-09-03 06:57:33

美国自然主义与中国道家思想的伦理观对比研究

摘要:美国自然主义与中国道家思想都强调“自然”,但这两种“自然”却有着不同的意与境。自然主义受当时美国社会背景的限制,处于消极入世状态;而道家则是积极入世,淡定出世。从总体上来讲,自然主义倾向于悲观主义,道家则更趋于乐观主义。二者在伦理观上有一定的差异。一个关注“物”,另一个更重视“内心”。

关键词:自然主义;道家思想;悲观主义;乐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81-01

1 引言

在将两者对比之前,先来谈一下“自然”这个概念。说起“自然”,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大自然,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它的发展变化不受人力所制约和干预。有着自己发展变化的规律。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在这种意义上,这个“自然”是实体。是现实存在的,客观存在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在此篇文章里,也主要是从这一点来看二者的区别。这个"自然"也是不受人的外力控制的,不加主观人为的干预,任随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美国自然主义的观点来讲,就是他们所坚持的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为了生存而从命。所以也有很多人将自然主义说成是宿命论的。从道家观念来讲,是无为而治.任其自然发展,即是无为.无为的最终,则回归"无名之朴",即天然或本然.亦即所谓大道的常正.第二层含义里的自然是“虚体”.是一种意义上的,概念上的。

2 顺其自然与自然而然

2.1 美国自然主义的宿命论

19世纪末期,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习惯于农业文明价值体系的美国人开启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在当时的资本主义体制下,人们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却出现了精神上的缺失。自然主义文学思潮正是这种精神的一个产物。在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中,环境和遗传因素往往决定了主人公的命运,人们仿佛已经不能自己掌握人生的方向。人类一切活动的生存取向都是由生存的基本要求决定的。此外,自然主义文学作品的又一特点就是宿命论的哲学和悲观的人生观,在他们看来人们的生活是苦难的,苦难生活的最终结局便是死亡,无论这种死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人自由选择的能力越来越弱,受环境和遗传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主义者们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这当中的“自然”其实就是一个目的一个终结;在他们心里,这种结果在没有做出任何行为之前就已经存在,人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竞争是必要的,结局是注定的。无论怎样,每个人得到的都似乎是预先安排好的那个必然结局。这种顺其自然是被动的,缺乏积极性的。所以,也有人将自然主义看成是悲观的现实主义。

2.2 道家思想的乐观入世

老子说:“自然者,自然而然也。”在这里,我还要引用王蒙的一段话,“老子所说的自然,它更多包含的是一种状态的意思,它更多的是做状语或谓语用,而不是做主语和宾语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自然而然”。“道”最本质的特性,就可以说成是“自然”,这是道家的根本人生态度。它要求我们要遵从自然之道,不用人为的方式去破坏自然规律。道家不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这是顺应天命,他们是为了“得道”而生存。道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的生活方向。要“得道”就要“自然而然”,这是“得道”的必经方式。由于自然主义与道家对于未来的期许不同,所以采取的态度也不同。所以我们说,道家所讲的自然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是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他们对于生活是主动地接受而不是被动的顺应。

3 主真与主善

主真也就是追求物质的。自然主义出现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欲望和消费欲望”的社会文化转变期。以“我”观物,则往往会从自身利益或主观主义出发,导致干预自然的行为。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自然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转的。为了取得自然平衡,总是通过相辅相成进行调节,形成一个有秩序、有规律的统一整体。既然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如果把人为的因素强加到自然中,就必然使自然失去平衡,导致各种不良现象出现。随着工业化发展,传统的价值观遭受巨大的冲击,到十九世纪末,在自由主义神学理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冲击下,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出现了。

主善是追求精神的,更重视内心与灵魂的美。道家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提高生命存在的境界,通过将“小我”(个人的自我)扩充为“大我”(宇宙普遍的自我),达到与整个宇宙的合一。在对“大我”的觉醒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跟欲望相通的“小我”克服下去。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在于他们已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人类如果只顾满足自己的利益,就会破坏自然环境的完善和健康,危害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物种的整体利益,到头来也会危及自己的生存利益。

4 总结

其实美国自然主义与道家在最重要的差别是前者关注“物”,具体讲就是关注自己生存的范围或世界;而道家则更关心“心”,他们是要心外无物,眼内无尘。更注重精神层面。既不脱离自己的生活范围,又能超越自己的生活范围。

作为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所呈现的文学观念标志着美国社会价值观从理想化和人文化到物质化和工具化的变迁.自然主义是停留在世界层面,即只是在世界中求得生存。很多作家受达尔文和斯宾塞观点的影响,比如德莱赛,只把人类看做受贪婪驱使的动物,在生存的斗争中只有最适合的人,最残忍者才能生存下来。对他来说,人类只是受化学冲动影响的“机械”,人类的悲剧来源于自身的生物本能需求和社会无情操纵碰撞的结果。所以在贪婪和欲望的驱使下,为了在社会中求得一线生机,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在他写的《嘉莉妹妹》中,正体现了这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小说描写了农村姑娘嘉莉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为摆脱贫困,出卖自己的,先后与推销员和酒店经理同居,后又凭美貌与歌喉成为歌星的故事。生存的地点既是世界,因此我们说自然主义更关心的是自己所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世界。怎样为了在世界中求得生存而付出各种努力。

道家的最终目标,是教人超越当下的生存状态,而达到某种理想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自然主义是关注当下的生存状态的。而道家是从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转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境界。它强调人要有所实现,不仅仅是实现自然主义所讲的人的个体现实生命,而是要让理想的个体生命得以实现。道家的天人论也并非是抽象的玄思与空谈,而是为人生境界的实现指向方向与目标。道家认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追求一种理想的价值目的。按照庄子所讲就是“逍遥游―逍遥之境”,就是实现人的心灵自由。超越主客对立,超越有限自我。要保持心灵对现实的超越状态。庄子所谓的游戏人生,并不是消极厌世与避世,而是一种心态。外化而内不化的境界。外化就是你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脱离自己现实的生活,但与此同时,还要保持超越现实生活之外的精神独立。自然主义只停留在外化阶段。但道家则是从外化又上升到内化。在生存的同时也不忘精神生活。因此我们说,道家更关注的是境界。

参考文献

[1]张祝祥,杨德姆.美国自然主义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构建学习型组织 推进企业教育改革创新 下一篇: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建议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