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厌学原因探析

时间:2022-09-03 04:33:36

初中生厌学原因探析

摘要:初中生厌学原因的形成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探讨初中生的厌学原因,有助于对症下药,切实帮助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初中生厌学原因

学习是一种探索性的认识活动,它可以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只要认真学习,就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同时发展其智力,磨炼其意志。部分学生厌学,时刻困扰着学校、老师和家长,对教育和教学够成了极大的影响。探索学生的厌学原因,有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内部原因

1、学习兴趣不浓,缺乏长远动机。

部分初中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对学习任务只是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困难的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只求初中能毕业后下海打工,他们只求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长远的学习动机。

2、信心不足,自暴自弃。

学习成绩差导致初中生普遍产生自卑感,加上外界压力,使之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一谈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头痛,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他们对考试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爸爸妈妈对学习上的问题一窍不通,不能辅导只会批评,自己也只能这样了。

3、只图眼前利益,无长远打算。

部分初中生只图眼前利益,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赚钱就是有能力,有了钱可以吃好穿好,因此从小就一心想赚大钱,而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却缺乏考虑。

4、意志力薄弱

当今社会,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一些初中生从小娇生惯养,凡事都依靠父母。因此,他们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就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二、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是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原因,简称“外部三因素”。在这三项因素中,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起着更直接、更重要的作用。

1、学校办学思想

长期以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程完全按升入普通高中的需要编制,内容偏难偏深。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而很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基本上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从而促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难做到针对厌学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2、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学生成为“后进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教师不顾学生是否弄懂,是否真正掌握教材,只顾自己教,这是教师教学上的形式主义。另一种是教师低估学生的能力,“牵着学生走”,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多次重复同样的东西,这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3、学校管理方式

初中阶段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由于学校教学是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很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种弊端:一是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入学,使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兴趣各异的学生,在同一天走进同一教室,同读一本书,同进行一个教学进度,同接受一个培养目标,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厌学。二是学生到初二时,随着年龄和阅历知识的不断增长,其个性越来越强,兴趣逐渐明显,学生开始对一些敏感的问题产生兴趣,例如对异性问题、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如果教师只管教书,而对学生负面影响的问题没有作出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学。三是学生到了初三,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成绩差异越来越明显,这时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升学,这样一些中等生和后进生对升学感到无望,加上社会的诱惑,导致学生厌学。

另外,一些学校搞班级等级制,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一些学校将班级分为重点班、普通班和差班。这样,好班的学生越学越有劲,而差班的学生觉得备受歧视、无脸见人,对学习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倦。

6、人际关系

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学生间关系两方面。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所以会厌学,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师生关系的状况。教师对学生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都是不公正的,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求知欲,致使学生走下坡路。师生关系的好坏是左右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正所谓亲其师才信其道,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久而久之,最终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

7、家庭教育

影响学生厌学的家庭教育因素很多,可以分为主客观性因素两方面。客观性因素主要指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因素,如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等。主观性因素主要指家庭教育中与家长的观念、意志、行为等相关的因素,如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人将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严格型、溺爱型、放任型等。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民主形、严格型为主的,其子女往往是乐于学习和有责任感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溺爱型、放任型为主的,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是不良或厌学。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当也会导致厌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指对子女学习成绩、就职前途的主观期待。大多数家长对子女抱着较高的期望,但缺乏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小,最后,把期望变成了失望。这样,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干脆不闻不问,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困难,进而厌学。

另外,家长的生活作风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比如生活上的不检点、家庭的破裂等,使一些学生心灵受到创伤,从而导致厌学。有的父母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孩子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进而导致厌学。

8、不良的社会风气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和下海打工热潮,会使学生无心学习,而一心想弃学赚钱。又如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图片、图书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因此而无心学习或染上不良习惯。

9、留守学生家庭

近年来,社会上留守学生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学生大多数是由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友照顾。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年龄差距,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这些“代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溺爱、迁就,甚至放任自流,使留守学生从小养成天不怕、地不怕的坏习惯。他们把这种坏习惯带到学校,老师难以管教,渐渐地他们对学习就失去兴趣。

总之,学生厌学原因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学生外部的原因。好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可以使一些厌学学生走出困境;而不良的环境也可以导致一些自身条件良好的学生厌学。因此,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更要立足于优化外部环境,使厌学的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上一篇:浅谈高中生的个性发展的成因对策分析 下一篇:初读,不妨带领学生"回眸"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