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10-15 10:34:42

浅谈关于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摘要:我们知道,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合唱、合奏、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通过音乐进行的人际交流活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新课程的实践与创造中,许多活动都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的责任。

关键词: 浅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

音乐课程改革,改了什么?

一、音乐教学的核心实现了由“辅德”“益智”向“美育”的真正转变

长期以来,在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音乐教育往往丧失了自身的本质特征,音乐教育没有艺术性,存在着一种异化现象,即音乐教育的德育化、智育化问题。我们要先明确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借助”于音乐艺术的形式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德育作用的音乐教育;前者例如战争年代的文工团员在战斗前线进行演出,鼓舞战斗士气。而音乐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修养,它具有一定的辅德功能是音乐的审美功能所派出来的。音乐教育具有智育的功能并不是音乐能直接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主要是因为它能有效地减轻智育本身对学生身心施加的压力,从而使智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新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首先确立起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思想,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审美体验为中心。

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而且要使学生乐学、会学、学好,我们教师要围绕“怎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等主题做好文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三、课程设置上体现了由“分”到“合”的转变

课程的整合既是人文性的需要,也是时展,人的素质趋于综合化的需要。“整合”既是知识的融合,也是能力的贯通,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在学科综合性上下功夫。例如:在学习《天山之春》中,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这个新疆地域介绍一些新疆的少数民族。如: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联合互助的维吾尔族,散居新疆的乌孜别克族,居住冰山上的塔吉克族等,再欣赏这些少数民族的歌曲、乐曲。观看一些有关这个地域风土人情的影碟。让学生较全面的了解新疆这个热情的、能歌善舞的民族。

四、课程内容上体现了由难到易的转变

新的音乐课程内容上注重加强了音乐与现实生活、社会的联系,原来的专业知识方面要求则有所降低,但这种转变对我们教师来说反而更难了,因为知识面加宽广,备课量更大了。例如:学习《雪绒花》时,要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来源,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歌中表达的爱国之情。再如:第一单元中,虽然每首歌曲都是学生较熟悉的,但教他们唱会并不是我们的最终教学目标,而是要通过这一类歌曲的欣赏和学唱,达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的目的。

五、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氛围由“死”变“活”的转变

这里有两层含义:

1、教师不再采用“死教硬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不只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 。2、课堂气氛由“死气沉沉”变为“生机勃勃”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求知环境轻松、愉快。例如:在第一课讨论“多次呼唤母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以及提问五次“母亲”用什么力度来演唱时,我们要让学生主动体会,不要做出统一答案,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感受去表现音乐,而我们在教学时重点把握这节课的核心即“情感”,对祖国母亲的情感应该至始至终贯穿于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六、教学评价中体现由“偏”到“全”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评价机制正在建立,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另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核心是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学生的音乐成绩考核不应是唱一首歌曲就完成,而要采用多种方法,真正了解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参与、热爱程度,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建立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七、教学对象由“点”到“面”的转变

我们在教学中要明确小学音乐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业人才,要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八、教学渠道由“单项”向“多方位”的转变

改变以往音乐课堂一架琴一张嘴的局面,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教师应加强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自己更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音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实现新的飞跃。但我想多讲一句,音乐课堂教学要避免矫枉过正的现象,有的音乐课从头到尾像放电影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老师只说“上课了”“下课”两句话,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屏幕上,这样的音乐课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音乐课。那么,在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课堂上,您真的关注学生了吗?是否关注了全体学生?

(二)、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了真正的“引导”后学生获得的?

(三)、你的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

(四)、教师角色如何变化

(五)、你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吗?

我们知道,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合唱、合奏、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通过音乐进行的人际交流活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新课程的实践与创造中,许多活动都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的责任。

上一篇:浅析对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讨论的反思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