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三变”策略

时间:2022-09-03 02:33:16

谈小学数学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三变”策略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用活教材,使学生在智力与非智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小学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课前精心预设,课堂动态生成,有机地将课本的知识进行适当地重组整合。

一、变静态为动态――引导学生“学数学”

在教学中,因各种条件的制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动态的活动为载体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把数学知识融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生动有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多提供探究实践的机会,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近数学,喜爱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究活动中学到方法,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教材要求从1~20中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看一看它们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从而小结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对于这个概念教材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学生既缺乏兴趣,又难以理解,很容易把质数、合数的概念与奇数、偶数的概念混淆。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以学生座号为例,以活动为载体贯穿整节课的教学:(1)为自己或同学的座号找因数朋友,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认为自己的座号是质数的到台上来,并说明理由;9号、15号同学为什么不上来?(无形中向学生渗透奇数不一定是质数的现象)(3)你觉得哪个座号最特别,为什么?比赛:用“既……又……”造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于上述活动很好地沟通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间的联系。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将静态的知识以动态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就可以将教材活化,使学生活学,给课堂带来活力。

二、变抽象为直观――引导学生“用数学”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个思考的过程。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由于教材编排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往往被简化,出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是抽象的;同时,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必须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善加处理、调整教材,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与改造,要积极创设有效的情境,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构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感受数学的“抽象”之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

例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一课,教材中的例题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结合实际的求法,笔者就采用了直观教学法。

师:老师手里有个易拉罐,请同学们做预算员,计算生产一个这样的易拉罐,要用多少铝皮呢?做出同学们带来的各种圆柱体又要多少材料呢?

各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指挥下,各成员积极开展了分工与合作。

生1:老师手中的易拉罐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所以,要计算一共要用多少铝皮只要计算出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求出它们的面积和就可以了。

生2:也就是求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

生3:要算出做圆柱体笔筒要多少塑料,只要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再加上一个底面积就可以了。

生4:因为这个笔筒没有盖。

生5:要算出做卫生纸里边的硬纸筒要用多少硬纸板,只要求出它的侧面积就可以了。

……

师:从大家刚才的讨论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在把握教材实质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具体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直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练。

三、变枯燥为有趣――引导学生“悟数学”

当前课程改革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而这一特性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情境,让数学根植于生活,设计各种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把教材中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用得上的有价值的案例,这对于学生能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发现钟面上有三根指针,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指针为秒针。接着,展示钟表课件,直观演示秒针、分针的走动过程。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走动,认真听秒针走动发出的“嘀嗒”音,轻声跟随秒针的走动数数,由教师组织学生用拍手、点头、跺脚等活动来感受1秒的实际意义。教师再次演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秒针和分针,发现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知道了“秒”和“分”的关系,即60秒1分。最后,教师创设不同形式的活动来让学生体验时间。(1)听歌估时间:全体学生面向后方,教师播放音乐;音乐响起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30秒,估计时间到,就回头看屏幕显示的时间,谁正好看到显示的时间是30秒,谁就是这次游戏的获胜者,请获胜者说说是怎样估得这么准的。(2)请学生估计10秒时间能画出几张笑脸。(3)估计自己跳绳10次要用多少秒。(4)早晨起床穿好衣服估计要用多少秒。(5)做一次深呼吸要用几秒。这样让学生离开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次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对秒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概念的表象上,而是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秒的意义,让他们很好地体验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要从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突出自己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政和县石屯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浅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高效互动教学 下一篇:优化词句训练激活“语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