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词句训练激活“语用”功能

时间:2022-08-14 04:20:19

优化词句训练激活“语用”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应该重视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和拓展应用,尤其要重视优化词句训练,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语用”,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抓准关键词句,深悟文本精髓

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就在“语文”里,就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学生听、说、写的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息息相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加强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不能凭空分析。抓准关键词句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及情感,是阅读课堂中最常用的引导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笔者紧紧抓住“美丽”这个词语,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课题中的“美丽”指什么美丽?这里的“美丽”还有其他特殊含义吗?“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到底是什么含义?鼓励学生多次走入文本,去感受这些美丽。这样,学生通过找出描写与“美丽”相关的词句,进行了品读感悟:“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了……”“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再通过小组合作,抓住“美丽”这一关键词进行讨论交流,明白了居里夫人的外表美、镭的颜色美、居里夫人的内在美及人格美,进而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

二、揣摩辨析词义,精准解词品句

解词品句要引导学生选择最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理解和揣摩。以往的阅读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文本内容,对语言的学习很不到位――很少让学生去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容、反映情感的。语文教学要突出“语用”训练,就应该引导学生揣摩、辨析词义,领悟文本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例如,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中有这样一句:“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首先,笔者抓住关键词语“高大挺秀”,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议议该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语段,并要求联系上下文去理解“高大挺秀”的含义。接着,笔者出示课件:语段中“高大挺秀”,如果换一个词,可换成哪些?好多W生说可以用“高大挺拔”来替换。笔者接着追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高大挺拔”呢?通过读书、讨论、比较,学生感悟到,一个“秀”字准确地表现了白杨的美感。笔者顺势引导:这个“秀”字仅仅是为了赞叹白杨的外表之美吗?目的是让学生能进一步读课文,感受白杨的内在之美。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逐渐学会揣摩、推敲,进一步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

三、对比词句异同,丰富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往往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因此,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通过挖掘文本,精心创设语境,引发学生注重情感的体验,才能引起情感共鸣,形成良好的语感。要顺利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巧妙抓住文章中多处出现的相同句式或相同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悟,体会所表达的不一样的情感。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笔者用课件出示两句话:1.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2.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引导学生体会“静静地”一词在两句话中的不同含义,这仅仅是表示不吵闹吗?学生经过品读认识到:第一句是写小钱的非常不幸,才刚18岁,生命就即将结束了。这时,笔者将“静静地”与下句“即将凋零的花苞的花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比感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然后告诉学生读这句时,应读出对小钱的深深同情。教学第二句时,笔者创设了危险的地震情境,让学生当护士或义工等角色,通过表演去感受台湾青年的心理,体会他浓浓的爱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然后引导学生读出青年在面对地震危险时的置之度外和勇敢。这样,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进行延伸拓展,使学生深入体会两个“静静地”所表达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领会,真正走入文本之中,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从而感悟人物的高贵品质。只有通过这样扎扎实实的训练,思想感情的激发、道德品质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四、梳理词句联系,盘活学生思维

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词句的感悟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搭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思维的碰撞,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厘清文中相关词句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争辩,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笔者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并在旁边打上相关句子,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句子,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出示问题:“乌鸦起先为什么喝不到水?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学生通过一边看图,一边朗读句子,就了解了乌鸦的嘴巴、水和瓶子三者的关系,理解了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是瓶子很高、瓶口太小、里边的水又不多。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的直觉思维就慢慢向逻辑思维发展。又如,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第三自然段开头:“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学生朗读这句后,笔者提问:“你知道‘我’在值班室睡了多久吗?”好多学生说:“一定过了很久了。”笔者接着追问:“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学生通过默读、探究、交流后终于明白:第二自然段中讲今晚要批阅的文件有“一尺来高”,作者送来的稿子“放在最后”。可见,差不多把这些文件批阅完了才叫醒何其芳的,确实批阅很久了。再从第四自然段中“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也可以看出作者从“开始睡”到“被叫醒”,确实过了很长时间。这种联系上下文感悟词句的方法,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其不断地探究,学生才会学得活,教师才能教得轻松,最终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总之,词句训练要充分利用文本载体,通过优化设计,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举一反三,激活“语用”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阳光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谈小学数学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三变”策略 下一篇:对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