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源优化策略提升育人功能

时间:2022-03-10 03:24:22

精选资源优化策略提升育人功能

【编者按】《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注意各学习领域内容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整合”“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要突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因此,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提高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是值得教师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新课改以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师都非常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但所发掘的资源往往不加筛选,不切合实际,课程资源的利用盲目、随意,加之过度依赖网络信息,使得丰富的课程资源无法有效地为品德n程的教学服务,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筛选、整合课程资源。

一、精选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成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要对应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如果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失去了意义。

1. 切合教学主题。教材是范例,为课程资源的选用进行资源提示。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之前,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精心筛选那些切合教学主题,利于目标达成的课程资源,由此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位教师执教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合理购物ABC》时,把课堂当成大超市,让学生带了许多的物品到课堂上来。为了方便顾客购物,教师让每组的小组长扮演主管,组织组员给组内的物品进行分类,有蔬菜、食品、调味料、水果等类。店长(班长)把大超市分成各个区域,有食品区、生活用品区等。之后,小主管再把分类好的物品按要求上架到大超市的各个区域。很显然,本课课程资源的选用偏离了主题。《合理购物ABC》的教学意图旨在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三无产品”等一些购物的基本常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学会了解商品,懂得合理选购商品的方法,而不是了解商品类别,学会给商品分类,更不是从商家的角度,学会怎样合理摆放物品给消费者提供便利。开发这样的资源,对教学毫无意义。

课程资源的筛选不仅要切合主题,而且要与时俱进,与现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当下的生活、当今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联系。教育只能存在于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之中,这种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可联系当前“一带一路”的构想、建设,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2. 贴近儿童生活。在实际教学中,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为了教学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儿童的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用儿童的视野甄选资源,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筛选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课程资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乡风乡俗》时,让学生结合课前调查,说说莆田有哪些乡风乡俗,以及这些乡风乡俗的利与弊。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滔滔不绝,漫无边际。无话可说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中的风俗利弊不知从何说起;滔滔不绝多数是在转述成人的话,或是拿着一大张下载资料照本宣科地读,并且明显带有成人既定的利弊观。经过反思,教师对调查做了调整。教师把学生调查的范围限定在他们自己成长经历中体验过的风俗,并分析这些风俗的利弊,结果成效明显不同于前。如:有的学生说,在仙游,第一次去亲戚家,长辈们会用红绳子捆数百元钱挂在他们的脖子上(现在有些人用红包),那叫“挂老”,寓意孩子会健康平安,快乐成长;有的学生拿出手上戴的手镯说,每个孩子满月时,外婆都要给备手镯、脚镯、长命锁;还有的学生说,端午节,家长们会在他们的头上画“王”字,并用蒲香、蛋草、番石榴青枝叶、菲子草等“午时草”烧成的“午时水”给他们洗澡,还在脖子上或衣扣上挂着用五色线编织成网形的长香袋;有的学生还会用莆仙方言唱顺口溜“初一糕,初二桃,初三螺,初四粽,初五划龙船”。教师相机引导辨析这些习俗的利弊。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儿童只有在亲身参与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且对其生命有促动的学习。这个“有意义”就是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有相关性,与学习者的目的、需要有相关性。教学中,将资源的调查范围限定在“自己成长中经历的风俗”,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容易使他们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最真切的体悟,利弊辨析不用多费口舌,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课程资源的筛选不但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儿童的地域差异、生活背景差异。不同地区和学校,不同社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呈现给学生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二、精心策划,优化整合策略

课程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拿来就用的过程,需要教师用教育学理论对课程素材进行加工,转化为课程资源后进入课程与教学。教师的眼光决定了采用课程资源的质量,教师的教学技能决定了课程资源的整合水平。

1. 关注差异,因材施教。课堂上该选哪些资源、该用到哪一环节、该采用怎样的手段整合资源,这些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地域的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

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心理品质和道德行为教育课,可选择小品欣赏、表演、榜样学习等方法;法律常识教育课,可选择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法;历史地理类教育课,可选择阅读、访谈、观察、观看视频、音乐渲染等方法。

此外,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整合策略。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学校生活有规则》《我要守规则》,核心内容是规则。认识规则对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没有质的区别,区别在不同区域环境中的儿童,其对规则的认知角度和视野不同,因此,所采用的资源、整合的策略也应当有所不同。针对“班生留守儿童多”“家长不配合”“学生没有学习习惯”“无论老师怎样教,学生都学不进去”等诸多情况,农村教师要考虑的教学程序,首先不应该是游戏导入、活动体验、深化理解、内化规则一类的策略,而应该是选择能够触动所有学生的问题或案例,即选择问题解决或案例分析的方法、策略,或许更有效。

2. 关注生成,因势利导。课程资源的整合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明确每一种课程资源利用的目的,随着教学的开展,及时关注生成,不断调整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荧屏前后》这课,教师播放视频后,就请学生说说看了视频后的感想。

生:区区一台晚会需要这么多人。

师:你的看法很独特。

接着,教师再请其他学生说说看法,然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此案例中,教师未能抓住“区区一台晚会”这一关键生成点因势利导,而是按照预定的教案,走过场地让学生谈感受。而且不管是什么感受,完成这个环节后马上就进入下一个环节,课堂只注重教学环节的落实。如果教师能及时调整策略,请学生说说,为什么你认为春节联欢晚会只是区区的一台晚会,听听这位学生的回答,然后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一起讨论,由此纠正学生错误的看法,提高认识。这样,既实现了资源利用的目的,又有效地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三、价值引导,提升育人功能

选择、整合、建设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架构起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提倡回归生活理念的一种体现,而回归生活意味着要始终以“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课程资源的应用只是一个凭借,一种手段,目的是要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等等。

如《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一课学习主题的教学,有的教师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列举一些案例让学生知道网络的利弊,由此制定一些网络的规则。这些远远不够,因为没有进行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如果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身边的事物,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这种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就会影响学生今后对待周围事物、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这种价值观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品德教育。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上一篇:中考英语复习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