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提高实效

时间:2022-09-02 10:31:27

引导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提高实效

摘 要: 新课改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这种目标有没有达到,又最终以高考来检验,这就必然促使教师以高考为引导在教学反思中提高实效。作者以2010年高考政治浙江卷第41题第(2)小题为例,分析学生的失分原因,反思我们的教学,最终在反思中提高学生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考题 引导 教学反思 提高实效

新课改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展开教学,而这种目标有没有达到,又最终以高考来检验,这就必然促使教师以高考为引导进行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老师的过程。

有人曾为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这样的公式: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实践+反思=老师的成长。可见教学反思在个人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以201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为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以供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课堂的实效问题。

细看浙江卷201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第41题第(2)小题,这是一道关于经济常识与社会再生产的题目,此题的分值为14分。本想这题的得分情况应该不会太差,但是等高考成绩出来时,发现全省的平均得分只有3.88分,再想想自己所处的学校又是属于区内三流学校,据此推断自己学生的得分情况也是可想而知的。事后我又去其他老师处打听高考试卷批改的情况,得知如果学生能够把书中29页其中关于社会再生产的最后一段整段抄下来可得5分,直接抄材料得3分,写上意义作用得4分,然而学生的得分却少得可怜。此题学生得分不高,这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去审视、去研究学生失分、教学失策的原因。

一、学生失分的原因

1.对经济学整个知识框架没有很好地把握。

2.把社会再生产等同于生产与消费关系。

3.原理理解不到位,原理与材料没有对应。

4.主观题题型不熟练。

二、反思教学

1.课堂教学淡化理论提炼,弱化理论体系。

本题从考查的知识点讲主要考查书中第29页最后一段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包括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按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可知这个知识点属于“了解”要求,看着好像对能力的要求不高,但是如果从这一知识本身在全书的地位来讲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内容实际上贯穿了经济学的整本书,是经济学整本书存在的一条暗线,整本书的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渗透在这四个内容中,它们分别是生产、分配、交接、消费,而且《经济生活必修1》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从经济本身的内涵来讲就是包括这四个环节,所以考查这个知识点理论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在课本的最后往往没有提炼教材的理论体系,这就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不够深刻,也不能按逻辑体系去记住重点知识。实在没办法了学生就把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写在此题中,当然这也说明教师对生产与消费作为重点知识强调得较多,但对于书中的隐性的重点知识则被淡化了。

2.没有处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

答题中学生对社会再生产的观点很少答完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一概念。这与教学中有些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有关。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

3.没有处理好“学知识”与“用知识”的关系。

从学生答题中可见,此题学生从根本上讲是不理解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的含义的,对于时政背景的内容也不理解,当然材料就更看不懂了。学生不理解理论,材料无法与理论进行联系,不会分析材料,就不能应用材料,这与平时的训练肯定是有关系的。如果教师在讲解此内容时能够运用归纳或演绎的方法结合材料,分析材料,提练材料的有效信息,并能够与书中的理论结合,这样学生的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三、在反思中提高教学的实效

1.注重梳理基础知识,重构学科知识体系。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考试说明》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方面能力要求不是空中楼阁。试题再新,能力要求再高,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在一份集合了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知识的试卷中,在考试时间有限制的条件下,不可能全面涵盖考生在中学阶段的所有学习内容,因而决定了对每一门学科知识的考查只能是考查主干或可再生性的重点、难点学科知识。对能力的要求则突出考查考生理性的、逻辑的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检测考生对知识体系整体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从2009年的高考题41题第(2)(3)两小题的答案可见,第(2)题的答案跨度在第一单元文化的反作用、第二单元继承与发展、第四单元加强两种修养,第(3)小题的答案人的价值如何实现这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知识。研究2010年主观题40题和第(1)问考查的是我国的国家性质与政府的依法行政,第(2)问用对立经一的观点回答,这些知识不仅是书中主干知识,而且是书中的重点知识。再如主观题41题第(2)问运用社会再生产的知识……此题答案实际上涉及经济学的一条暗线贯穿了经济学的整本书,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在最后的复习过程中把整本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把哪些内容归类到生产,哪些内容归类到分配或交换、消费讲清楚,这样学生就对这些知识能够加深理解与记忆,但实际上学生对分配与交换这两个知识点理解得并不透彻。经过教材的研读可以发现书本不是按照先生产,后分配,交换、消费的理论联系来编写的,它是按照生活逻辑,从学生的生活最贴近的消费入手,再讲生产、分配。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老师能够处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要求教师跳出教材,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分类、重新组合,构建新的网络。基础知识的梳理要注重归纳分类,就要求把同一课本的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内容予以纵横联系,形成一条条粗略的专题知识线。此时的分类归纳,要从宏观上把握,宜粗不宜细。比如把经济学知识分成以上四个内容,然后对每一部分重难点再进行方向性的整合与指导,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主要的躯干和枝干,学生就对教材一目了然。如果学生不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扎实的记忆,不知它的来龙去脉,则主观题的丢分是相当严重的。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背诵或默写相关的重点知识和知识体系。

2.注重主观题的训练与学生应试能力提高相结合。

主观题是最能体现学生能力要求的,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平时训练时做到以下几点。

(1)精选习题。复习中选题准确可以提高复习效率,选题时要避免繁、难、偏、怪等习题,尽量避免习题的简单重复再现。但对于重要的考点,习题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也是必要的,比如在政治常识中关于国家职能的重点知识,在步步高作业中有这样的设问:“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浙江省政府在推动消费快速增长方面的角色定位”,此题考查学生对政府的性质、职能、责任的了解,但与以往的设问形式根本是不同的,在答案的组织与表现形式上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题还是有必要让学生做一遍。在复习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将所有的习题都做完,我们就在众多的习题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训练的效率。当然教师在选题时有必要先自己做一下题目,看答案是否规范,要点是否齐全,能否有效运用材料,如答案与材料无关肯定就不是好题。另外,教师在选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近2年的全国各地的高考原题,让学生从中寻找感觉,体会答案的规范性、严谨性,并且让学生寻找差距。关于主观题资料的选择,考试说明中的样卷或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模拟卷都是不错的选择。2009年的高考主观题“村官小杨”与当年的样卷“村落文化宫”这一主观题题型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体现类题型,只是材料稍稍变化一下而已,可见在高考复习中研究样卷是非常有必要的。

(2)精讲典型例题。典型例题,何谓“典型”,典型的例题应当是突出知识的重点难点,或者此题是常见的考点、常见的题型,或者是题目跨度较大的,做了后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或者题目的设问比较新颖,等等。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讲典例课前(比如国家职能典例课)必须让学生牢记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重点知识让学生在第二天默写,或用抽背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压力,当然内容不宜过多,考虑当前学生作业过多、时间较紧,背诵的量要适度,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是从作业入手的典型例题讲评课则要有针对性,讲评必须与对作业或练习的批改相结合,作业或练习中的主观题只有通过批改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讲评。关于主观题的批改以打分为好,并写上评语,这样学生对自己比较易错失分的题就会引起注意,比如这题总分是14分,经过批改学生得分8分。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主观题丢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在旁边写上“审题错误或材料有效信息未曾提炼或未结合材料”,等等。主观题作业的批改若有时间可以采取面批的方式,这也是不错的选择,它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考过程、错误原因、作答路径等。对于典例的讲评可以以学生的作业为例通过投影方式展现,一方面表扬答题思路比较清晰认真的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警示那些不仔细或不认真的学生,充分暴露学生答题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主观题得分率较低的同学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与交流定有成效。

(3)找到同类题进行反复练习。201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41题第(2)题属于分析说明类题。答题的格式是原理加方法论加材料分析。如果学生在高考中已经掌握题型,并在平时已反复训练过,就会得心应手。同类题可以是题型同类的,例如评价类、意义类、启示类。也可以是考查的知识点类同,即题目的答案类同,设问的角度类同,但材料不同,对举一反三能力较差的学生必须反复练习几次,才会提高解题能力。在文化生活中有三类主观题题型非常明显,第一类是意义类,第二类是重要性、必要性类,第三类是体现类题型,教师在复习时必须对这些题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进行剖析,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再比如要训练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相关知识点,就要针对每一个矛盾的原理寻找典型的例题。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必须训练两三次才会印象深刻。我们可以这样做,先布置作业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分析效率与公平,上课讲评作业,再找同类题进行反复训练,比如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分析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或分析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这样做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就会更深刻。201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40题第(2)问,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权威的道理。正巧考查的就是对立统一,高考结束后学生还记忆犹新地对我说:“老师我那题的得分率应该不会差。”可见用同类题进行反复训练,能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最终达到学会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最佳结合。

以上的教学反思仅仅是我在高考结束后,对学生在解题能力及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种种问题的反思,希望对教育界的同仁有点帮助。我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从瞬间的灵感中得到感悟,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我们要反思我们的语言,反思我们的行为,反思我们能够反思和应该反思的一切,在行动中反思,在案例中反思,在教学设计中反思,在课后实践中反思,在考试结束后反思,从而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教学行为。反思是老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富于反思是优秀老师成长的共同特征,通过反思才能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老师。当然反思只是手段,其实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反思使我们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个性潜能得以发展,最终达到新课改的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和谐社会视阈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 下一篇:课堂教学与教学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