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9-02 07:54:37

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就业是社会经济两方面发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帮助他们从单纯依靠政府、社会和亲属的救济、供养的无业人员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不仅关系到残疾人劳动权利的实现,而且能够解除残疾人亲属的后顾之忧。残疾人就业,意味着他们的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切实关心弱势群体的具体体现。本文正是从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任务的艰巨性及今后发展的举措三个方面对我国目前的残疾人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今后完善残疾人就业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残疾人 就业 和谐社会

残疾人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需求和能力的残疾人,依法参与社会劳动并取得合理的报酬或收入。就业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促进残疾人就业,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残疾人与健全人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全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关系着全国五分之一的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促进和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可以起到安置一人、稳定一家、和谐社会的目的,对于促进社会的经济建设和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残疾人事业在我国基础还比较薄弱,残疾人社会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特殊困难,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改善残疾人状况,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促进残疾人就业是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需要

对整个人群来讲,残疾人是弱势群体,残疾人群的生存状况远不及正常人。在我国,就业目前仍然是残疾人改善自身生存状况的主要途径。所以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就可以帮助自身赢得一个固定的经济来源,从而解决生存问题。

(二)促进残疾人就业有利于残疾人身心健康

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残疾人虽然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但劳动仍是残疾人的第一需要。就业可以改变残疾人的自卑心理,残疾人一方面需要享受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同时也需要通过参加社会劳动融入社会和谐建设之中,可见,就业不但可以实现残疾人的人生价值,而且可以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

(三)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实现社会平等的需要

现阶段,在平等就业问题上正是因为有歧视残疾人现象和行为,有轻视残疾人就业能力的意识,党和政府才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促进残疾人就业,只有实现了残疾人充分的就业,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充分就业,才能让残疾人和正常人一样共同融入社会,实现就业问题上的人人平等,最终促进社会平等和谐。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基本状况

我国现有残疾人口8296万人,占总人口的6.34%;城镇残疾人口2071万人,占24.96%;农村残疾人口6225万人,占75.04%;其中处于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有3493万,占42.10%。全国城镇残疾人口中,在业的残疾人为297万人,未就业的残疾人为470万人;城镇残疾人口中,有275万人享受到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占城镇残疾人口总数的13.28%。

三、我国现有的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法规和服务体系

(一)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法规和主要形式

我国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税收减免政策》等一系列专门的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律体系。我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有三种方式:集中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自谋职业和个体就业。

(二)社区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

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主要依托残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体系来运作。全国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组织体系,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达2万多人。

1.建立社区残疾人组织管理机构

1990年后陆续改为“劳动就业服务所(站)”之后,从此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逐渐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它是专门负责社区就业工作的组织机构,开展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以促进社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重构社区残疾人保障的组织管理体制

从社区组织管理职能分工的角度来看,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政府专设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由市政府授权在特定范围内执行市政府对社区的官方政策;二是半官方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由该社区民主选举的委员及其他有威望的市民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向市政府反映搜集到的关于社区事务的建议或意见,直接转达民众的呼声;三是自主性的社区服务组织,其职责是受政府指导或委托,具体实施社区的各项服务工作。

四、我国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残疾人就业服务流于形式,就业质量不高

首先,有些单位招用残疾人是为了逃避缴纳就业保障金,造成了很多残疾人领取生活费但不在单位上班、就业不在岗的“挂靠就业”局面。其次,许多单位不与就业的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各种劳动保险,平均工资只有非残疾人的一半,权益受到严重侵犯。残疾劳动者多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政策不稳定就可能失业。

(二)福利企业趋于萎缩,集中就业服务方式面临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一些为解决残疾人就业开办的福利企业往往在技术、人才、管理水平、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处于劣势,不少福利企业相继倒闭。这一方面导致已就业的残疾人下岗,同时也减少了残疾人再就业和集中就业的机会。

(三)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意义认识不到位,分散按比例就业缺乏强制性

残疾人除了在劳动力市场受到歧视外,前劳动力市场歧视,即教育歧视也会造成残疾人就业困难。教育歧视造成残疾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最终造成残疾人文化程度偏低,劳动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能够满足工作的需求,这也是雇主不愿雇用残疾人的一个客观原因。教育歧视和就业歧视会相互作用,结果会进一步加剧残疾人就业困难。教育领域和劳动力市场是结合在一起的,就业歧视,特别是针对高学历残疾人的歧视,会降低残疾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水平,这种较低的激励水平加上教育歧视的作用会造成残疾人就业能力不足,最终不利于残疾人就业。

五、发展和完善残疾人就业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残疾群体就业政策

政策法规的落实需要有效的措施和组织保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要将残疾人列入就业困难对象,在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权利。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监督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就业促进法》,完善残疾人就业的社会保险政策和法律援助政策并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二)政府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措施

1.注重解决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残疾人由于自身素质和技能不高,向城镇转移比较困难。当前,解决农村残疾人就业问题,必须着力开展面向农村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整体规划,建立和完善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体系。宜采取残联与社会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建立适应残疾人要求的常年性、专业性职业培训中心,形成农村残疾人培训的专业队伍。同时积极探索残疾人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衔接的机制,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服务管理融为一体。

2.加强残疾人就业市场体系建设

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是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一项重大政策措施。加强残疾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登记、信息服务、中介、再培训等服务,将残疾人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当中,建立起统一、高效、有序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刺激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对超额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对雇佣残疾职工而影响效率、增加成本投入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补偿。对假冒安置残疾人、不给残疾人提供必要帮助、不公正对待残疾职工的用人单位给以行政处罚。

3.残疾人就业比例应当更具弹性

通过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现一批残疾人就业;通过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来安置一批残疾人就业。有的地方在开发一些残疾人就业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社区就近安排残疾人专职委员就业,并开发一些社区安全巡逻员、清洁工、开办小卖部、报刊亭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

4.发展社会福利企业

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离不开社会福利企业。政府应将福利企业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计划,按同等优先的原则予以扶持。对福利企业在资金、税收、营业场地等方面的减免和优惠政策应真正落实到企业。

5.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机制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城镇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医疗等保险的优惠措施,推动农村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低保分类救助制度,确保重残、老残一体和一户多残类型的残疾人得到特别扶助和重点保障。把就业确有困难的残疾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6.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

广泛宣传残疾人自强自立和扶残助残的先进事迹,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通过宣传,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承担起扶残助残的社会责任。

7.加强残疾人教育与职业培训投入

残疾人就业需要相应的技能作为支撑。残疾人的健康资本很难改变,但人力资本水平则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而得到提高,重视残疾人教育在提高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

(三)用人单位要积极创造工作岗位并鼓励扶持用人单位培训

各类用人单位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和帮助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权利,构建多元化残疾人服务网络,用人单位需做到以下几项职责:用人单位要积极创造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用人单位要足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用人单位对残疾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努力营造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舆论环境。

(四)根据残疾人残疾状况的多样性,实施分类救助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我国残疾人可以分为肢体、视力、听力语言、智力和精神残疾等5类。政府应对其采取不同的特殊政策,即对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及重度残疾导致无法就业或一户多残类型的贫困残疾人家庭给予特别扶助,体现社会救助的性质,目的是维护残疾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而对有工作能力的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和听力、语言残疾的残疾人可按残疾等级发放不同标准的残疾人职业津贴,体现经济保障性质,目的是维护残疾人的“工作权”和“生活质量权”。

(五)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的协调机制,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体制。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应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原则,构建政府主导,社区、家庭、企业和个人参与的“一主多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1.充分发挥社区参与支持残疾人就业的职能

街道、社区要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宣传,营造残疾人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在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建立和谐、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提升残疾人就业的信心。同时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开展社区支持性就业服务、职业教育和实践,建立多功能残疾人就业信息系统等,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的新渠道。

2.利用互联网为残疾人就业开辟社会支持渠道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扩大了传播的受众范围。残疾人由于身体上存在某些障碍,使他们难以走上社会,无法获得正常的教育和获得就业的信息。网络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残疾人就业信息网,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供需双向选择,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意愿。

(六)家庭要努力营造对残疾人就业支持的环境

家庭要为残疾人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培养和训练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残疾人就业奠定必要的身心基础。同时,积极配合职业咨询、职业教育工作者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

(七)努力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

对残疾人而言,提高自身素质,是其实现就业、参与社会生活的根本途经。残疾人也要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转变择业意识,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择业能力以适应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就业需求。同时,残疾人个人积极创业并以创业带动残疾人就业。

六、结语

世界各国在对待残疾人生存问题上,大都经历了从实行善意的救济或施舍到将残疾人视为平等权利主体的过程。在发达国家,往往把残疾人就业机制纳入到国家反歧视法中,上升为一个人权问题。我国残疾人数量庞大,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直接影响着五分之一的家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做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就业方面的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然,促进残疾人就业,仅仅依靠政府是不现实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家庭以及个人都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这样不仅有利于从根本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体现了风雨共担的社会责任和情怀。

参考文献:

[1]王亚栋.中国残疾人就业:现状・问题・对策[J].社会福利,2005.

[2]王雪梅.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

[3]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9.

[4]杨思斌、吕世伦.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弱势群体保护与政府责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

[5]张杨,袁茵.试析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模式[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

[6]张金峰,杨健,张晓蒙.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08.

[7]赵启峰.残疾人就业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残疾人,2011,(01).

上一篇:简述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异同 下一篇:感恩励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