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残疾人奔小康的思考

时间:2022-04-10 09:42:03

关于残疾人奔小康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但是,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相当一部分人仍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如何带领残疾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残疾人奔小康的现状

从国际上看,去年年底,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刚刚突破1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刚刚达到1000美元,与美国、英国、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总体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低水平的。从国内的情况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全国还有3000多万人的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其中残疾人占三分之二,全国6000多万残疾人中,约有2000多万人或者更多没有实现小康;在全国没有实现小康的家庭中,残疾人家庭占60%以上。

从烟台的情况看,虽然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全市整体上已经率先达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离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全市28万残疾人中,仍有1.3万残疾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部分生活在特困状态。以莱山区为例,该区农村总户数为5.47万户,11.12万人,其中年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家庭1697户、3096人,而残疾人户就有890户、1564人,分别占800元以下贫困户的52.4%、50.5%,尽管各级逐年加大贫困残疾人的救助、帮扶力度,但是对一些无任何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三无”特困残疾人来说,仅仅依靠目前财力还不充裕的政府救助,只能是勉强维持温饱,根本谈不上“小康”。

二、残疾人奔小康的障碍主要表现有四难:

(一)康复治疗难

我国6000万残疾人中,绝大多数残疾人可以通过康复恢复、改善或者补偿身体功能、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销售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加之国家调控、监管乏力,导致药品、治疗费用一涨再涨;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残疾人家庭都是由于治病而致贫的,不少家庭在沉重的债务重压下,只能放弃了对残疾人的继续康复治疗。

(二)接受教育难

目前残疾人接受教育仍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残疾人家庭普遍对残疾人的教育不够重视,往往不让残疾子女上学,以减轻家庭负担;二是社会对残疾人接受教育存有歧视,虽然有法规保护,但仍有不少学校将渴求接受教育的残疾人拒之门外。

(三)劳动就业难

目前,在烟台市登记求职的3620名残疾人中,实现就业的不足200名,仅占求职人数的5.5%。导致残疾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残疾人自身素质低,劳动技能差。据调查,自1969年以来,全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仅有163名,也就是说每一万名残疾人之中只有两名残疾人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多是自学成才,专业多局限按摩、财务和美术专业。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国民总数的3.98%。残疾人择业面较窄,无法适应现代企业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需要。二是社会对残疾人就业存有偏见。不少用人单位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安排残疾人就业。部分地方单位还拒不缴纳就业保障金。因此,残疾人就业率和就业保障金收缴率都较低。三是中、小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和私营企业,企业减员增效,首先减的是劳动技能差的残疾人,而国家又缺乏强硬的措施,导致已经就业的残疾人不得不失业。就业的残疾人,其收入普遍偏低。据我们抽查,在福利企业工作的残疾员工,月平均工资约为300至500元,低的只有200元左右。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中,一般也是与市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持平或稍高。四是残疾类别差异对就业和生活影响较大。智力和精神这两类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最为困难。一般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根本不考虑这两类残疾人。以安排残疾人为主的福利企业,税务部门也把这两类残疾人排斥在减免税的人员之外。这两部分残疾人,基本靠家庭供养。特别是精神残疾人,相当部分靠药物控制病情,严重的需长期住院治疗,每月费用需千元以上。

(四)落实社会保障措施难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一是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保险金,二是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资金筹措机制很不完善,“寅吃卯粮”,形成了巨大的隐性债务。前几年,政府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也处于低谷。残疾人由于没有职业、没有收入,没有能力购买养老保险,达到退休年龄后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三、残疾人奔小康的思路与途径

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也提出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明确要求,这在以前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是没有过的。这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将发展残疾人事业融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之中。总书记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了进一步的精辟论述。

因此,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残疾人奔小康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来统筹规划;在工作内容上,要将残疾人奔小康纳入当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作中通盘考虑;在工作方法上,要努力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办法,化解各种难点,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

(一)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最低社会生活保障制度,真正做到应保尽保。要在已经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一定的递增比例,逐年提高保障标准;要改变现行的低保金由县、乡、村三级分担的办法,逐步达到由县级财政足额发放到低保户手中,解决好乡、村低保金不能兑现的问题;二是政府要依据《宪法》和《残疾人保障法》,尽快制定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条例》,解决好法律条文过于原则,不易操作的问题,为残疾人就业和基本生活提供具体的详实的特殊保障;三是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残疾人优惠和扶助残疾人的规定,减免残疾人的各种社会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四是推行残疾人社会保险。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通过政府资助和个人缴纳相结合的办法,统筹解决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的“老有所养”问题;五是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将残疾人的康复医疗融入其中;六是建立专项救助基金,搞好贫困残疾人临时救助。近几年,烟台市委、市政府开展了“爱心一日捐”活动,救助贫困残疾人近万名。市残联先后组织实施了“声光”康复工程,资助430名符合康复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医疗康复;救助因病、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残疾人1090名;开展“复明行动”救助白内障患者3200名。

(二)突出抓好关系到残疾人奔小康大局的重点残疾人工作

1.强化康复服务,着力改善残疾人身体状况。加强基层康复网络建设,依托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以社区、家庭为平台,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康复服务网络建设,把康复服务引入社区、农村和家庭。在县、乡农村和社区居委会建立康复服务站,聘用康复指导员。抓好重点康复项目的组织实施,抓好贫困患者康复救助工作。

2.突出抓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要大力兴办扶贫基地,用足用活国家扶贫贷款。要抓好扶持对象的选择、项目选择、资金发放、跟踪服务指导等四个基本环节,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通过基地向周围辐射,直接为残疾人贫困户提供脱贫项目和技术指导,带动残疾人贫困户脱贫致富。烟台市累计争取国家康复扶贫贷款1990万元,建立扶贫基地141处,通过扶贫基地扶持残疾人贫困户2489户,辐射带动了1362户残疾人脱贫。自2001年开始,烟台市政府组织了“千户残疾人从业脱贫工程”,市、县两级政府投入600万元,按每户2000元的标准,为3000户贫困残疾人购买生产资料,帮助他们上了养殖、种植、加工、修理等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使4600多名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走小康之路,89%以上的扶持户由原来的年人均收入600元提高到1000元以上。

3.加大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一要坚持“以安排残疾人就业为主,以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辅”的工作方针,加大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二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残疾人就业市场”,经营方向以廉价、实用、便民为主,适应那些年龄偏大,知识技能水平不高及只能就近就业的残疾人的特点,集中解决市区内残疾人就业问题。烟台市投资近千万元,在城市中心区成立残疾人劳动力市场和残疾人就业基地。三要制定和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资助、扶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自主创业。

4.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技能。烟台市每年投入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资金100多万元,建起了市县乡三级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网络,免费开办了服装加工、家电修理、计算机应用与组装、盲人按摩和各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1600多期,年培训残疾人8000多人(次)。定期组织科技扶贫下乡活动,为全市140多个乡镇配发了种植、养殖技术科普光盘。

上一篇:发展残疾人事业 构建和谐社会 下一篇:随班就读聋生的心理健康与缺陷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