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残疾人文化的随想

时间:2022-07-11 06:11:16

关于残疾人文化的随想

前些年听到“残疾人文化”这个说法的时候,我没有积极应对。窃心有点顾,以为太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容易把人们引向自我的小圈子而不利于残、健融合――与主流文化相融合。如今想来,这是有点过了。

特殊性是人们一眼就看到的:各种各类特殊用品用具包括无障碍信息用具;各种各类特殊教育教学、教材、教具;各种各类特殊生活、生产、交往、交通用具,等等。那是由不同类别、不同程度、不同部位残疾的需要衍生出来,发展起来的。这些器物层面的文化对不同类别的残疾人是绝对必要、绝对有意义的。基于生理需求、参与需求的这种特殊性,是客观存在,是永驻的,不容削弱不容停滞的。只有首先接受它、看惯它,充分尊重它、充分认识它的必要性、合法性,充分认识它与落实人权相联系,认识社会适应这种特殊性的广度决定着在这个领域落实人权的广度,然后才可以谈残、健融合。倘若不承认、不接受这个客观存在、这个基本事实,依然以几千年来的、霸道的“健全人中心论”评价天下、横扫天下,你想融合,他掉过头去,谈什么残、健融合?

这就告诉我们,残疾人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不是把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消解掉,而是从各方面提升社会的人文水平,以社会多元的思想、残健融合的思想,替代健全人中心论,发展这种特殊性,使社会适应残疾人而不是残酷地让残疾人适应社会。

如今,在器物文化层面发展残疾人的特殊性,在精神文化层面发展“残、健”融合思想,正在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部分,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那么,残疾人文化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融入主流文化呢?

“为什么”的问题无须细说,那是成长的需要,互动的需要,群体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不论什么群体,什么时候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什么时候就开始落后了。人的思维是在碰撞中激活的,发展的。在什么意义上融入?应该说,主要是在精神、心理、知识、道德、技能、法制层面融入主流文化。“融入”的说法其实也不确切,实际上那是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共同发展提高的过程。为数不少残疾人的自强事迹、自强精神、维权精神,残疾人的书法、绘画、文学活动、其他艺术活动包括声乐、器乐及舞蹈活动,无一不是这个过程的体现。交流、渗透、吸收的程度越深,创新的机遇越大,成就越大。所以,毫无疑问,在这方面,我们应当主动向主流文化靠拢而不是自外于主流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两汉魏晋文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散文小说,你搞文学你能不精心研读吗?

说起当今的主流文化,不能不说说当今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的核心文化。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核心文化是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知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人类多少世纪、多少千年来包括一切优秀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不懈追求,也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中外历史告诉人们,从理论上说,只有科学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人类这个梦想。所以,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鲜明地写着“发展、公正”四个大字。这是它的真谛。“发展”是注重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公正”是包括优良传统和普世价值的公平与正义。换句话说,是总结吸收了我国历史上的优秀文明和几千年来人类的普世文明,从当今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

有人一听说普世文明就担忧,就没底气。其实,不必。普世文明或普世价值无非是指跨地区、跨国界、跨种族的人类共享价值。人有个性,也有共性,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政治家管子说:“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也”,这里说的,不就是共同的人性吗?当今,比如,每个民族、国家,每种文化都禁止谋杀、、说谎,都要求免于匮乏和恐惧,都要求和平,公道、尊严、正义,都要求自由、平等、民主,这不就是当今人类的共性吗?1948年12月10日联大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我国投票赞成),标志着上述内容已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此后半个多世纪,越来越得到世界公认。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又陆续签署了十几个相关国际公约,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两个公约与《世界人权宣言》一起,通称“国际人权”。签署这些公约,就是对以人权为核心的普世价值的认同。当然也是对国际社会尤其是对本国人民的承诺。

所以,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不矛盾,正是它本身的属性,它本身的应有之义。“普世”与“特色”的关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讲普世价值决不意味着否定特色;讲特色也不能脱离普世价值。我们知道,世界的多样性来自那么多民族、国家的各具“特色”,但无论什么特色只有在普世价值的基准线上展开,才是建设性的,有积极意义的。我们前面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鲜明地写着“发展、公正”四个大字,这其中其实既包涵特色,也包涵普世价值。

还有个问题要说说:两千多年来享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文化不是、也不可能是当今主流文化。儒家学说、儒家思想里面有些好东西,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与皇权专制、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宗法的、使人俯首称臣的文化思想。那里产生不出共和思想,平等自由思想,产生不出民主与科学,产生不出公民思想,只有臣民思想。100多年前的中国,臣下挨了鞭子还得说谢主龙恩,有些人至今不长进,见到权力就有一种吹捧、献媚的冲动,实在说,就是专制制度、儒家思想长期浸润的结果。有臣民才有皇帝,有臣民才有官本位,反过来说也成立。我们看到,官本位盛行的地方,知识、文化并没有独立的价值,不过是支撑“面子”、维护统治的工具。

所以,附带说说,“官本位”也不是我国当今的主流文化,尽管看上去它还很猖獗、很有势力。它将像阳光下的雪人一步步融化,如果我们的社会向“以人为本”、向公平正义、向普世价值不断推进的话。

各级官员应当回到公共仆人的角色中去,就像人类当初设计一个政府、一个守夜人,要他为大家办理公共事务时那样。

“平等参与”是一种永驻的先进文化,是我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残疾人要这样,所有人都要这样,只不过要格外关照处于不利地位的残疾人罢了。要注意的是,与“平等参与”相对应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臣民社会。遍地是臣民,实现不了“平等参与”。这就是我们总是特别强调要使残疾人在精神上、思想上站立起来,在事实上成为国家公民(有权利也有义务)的原因。这种努力,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平等参与”是残疾人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融的一个连接点,切入点。

打造、宣传残疾人文化,加强这种文化塑造人的力量(人都是在一定文化中成长的),从而提高残疾人群体的奋斗精神、正义精神,凝聚正气,感召世人,不可不与这种努力结合。

充分实现这个目标,可能需要几代人。不因任务的持久、漫长而稍有懈怠,这是需要残、健共勉的。我想,这或许就是得风气之先的广州,于残疾人由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变之际,提出“残疾人文化”并展开讨论的深层意义罢。

上一篇:为国家谏言 我自豪 下一篇:我对“残疾人文化”的粗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