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梦的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09:15:29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

一、“中国梦”概念的提出及其与大学生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 年11 月29 日,总结了近代以来党和人民所追求的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并表示出对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一种长期追求和达到的高度。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把中国梦凝练为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的形成大致经过了两个时期: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梦表现为独立自由之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梦表现为富强民主之梦。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中国梦作为国家、民族以及人民基于客观现实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它为大学生不懈奋斗、努力拼搏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目前尚存的问题

第一,目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还单纯局限于书本、文件、讲坛、会议室等范围内,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脱节,仍以传统抽象的理论原则代替对现实生活的分析,把“中国梦”教育等同于传统的知识教育。

第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理论的深化与系统化研究较为缺乏,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相互关系,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理论基础的研究等方面尚存不少的研究空间。

第三,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紧密度还不够,“中国梦”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理论界侧重于对“为什么教”即其必要性的问题的探讨,而缺乏对“怎样教”的问题的探讨,偏重理论研究,理论和实际结合的紧密度还不够。

三、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一)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前提必须是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由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因素广泛且联系复杂,既有本质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联系,因此我们既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要尊重其具体规律,其中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理论,它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规律。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又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就解释了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内心要求独立与行为表现依赖性较强并存;自我意识强但责任感不足;个性张扬但内心孤独茫然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必须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客观的社会存在为依据,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对“中国梦”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分析局势,深入研究,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益驱动再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网络传媒兴起等都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就必须先搞好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论有深入的认识和领悟,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而“中国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所以它能说服人,尤其能说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中国梦”的思想和理论,由他们学习、掌握之后,便可内化为其精神力量,也是其主观能动性。曾说过:“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中国梦”的理论是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在头脑中将这一思想确立起来。

理论教育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教育的形式划分,有口头讲述和文字传播;按教育的途径划分,有他人传授和自我学习;按教育的范围划分,有普遍宣传和个别辅导;按教育的作用划分,有形象感化和启发引导。 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可以综合利用以上各种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可以组织大学生阅读有关“中国梦”的书籍,引导其自我教育,再进行必要的辅导,开展评议讨论,交流读书体会,举办知识竞赛,奖励读书优胜者,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以及网络等大众传播工具,举办“我的中国梦”等学习演讲,开展专题辩论等,真正将“中国梦”教育引向深处,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大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把“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平台,使“中国梦”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使其用自身行动去践行“中国梦”的实现。

引导大学生读懂“中国梦”、构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要引发大学生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在讲话中指出要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所以大学生也应该享有自己人生出彩的机会。具体落实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中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合利用各种平台,继承与发展多种载体。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校园范围内形成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

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平台,例如利用正式群体(学校政教部门、两课教育)和非正式群体(学生会、社团、老乡会等)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中国梦”教育的方式多样化、对象广泛化、功能合理化,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分为不同层次和阶段,找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结合点,把“中国梦”的实现落实到自身的实践活动中。

此外,面对“中国梦”教育的现状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样的传统载体的同时也应不断创新和开发现代载体,扬长避短,综合利用,尤其应注重对网络载体的开发和运用,拓展网络阵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只有真正做到把“中国梦”教育和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的结合点,主动承担起实现个人梦与国家梦的重任,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其践行“中国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中国梦”教育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不应该仅仅融入在大学的两课中,更应该落实到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仅是以量化的标准去评价,而应将群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地进行评价。具体可以给每个大学生制定实现“中国梦”的成长记录袋,对每个学生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具体行动进行详细的记录,定时地对每一阶段的表现进行整理,汇总检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对下一阶段的具体行动做具体部署。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承担起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任,充分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可谓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郑永廷主编.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年版.

[2].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杨义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74.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篇2

摘 要:梦是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在特殊状态下的思维与情绪活动。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出现后,推动了西方文艺美学的发展,在东方唤醒了人们对中国古代研究梦的兴趣。

关键词:梦境 创作

中图分类号:B8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引言

梦是人的欲望的想象性实现,是人的理想追求的乌托邦。在人类对于梦的文字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对原始人而言,他们认为梦与他们所相信的神的世界有着联系,梦来自神灵的启示。古人有云“南人不梦马,北人不梦船”之说,原始人由于认识的局限,将梦理解为鬼神的活动,是鬼神在人睡眠时与人沟通,传达天意,指点迷津。在我国殷商文化中的卜卦占梦,认为梦具有神性,人们都是为神所管理。在《圣经》里面也有关于约瑟为埃及法老解梦的故事,这都说明古代人对梦的重视。自古至今,人类对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人类对梦的研究和探索涉及许多领域,通过了解许多与梦有关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古代人类的心态、追求和思维方式。人类对于梦的探索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

二.梦的含义

梦是一个虚幻而又现实的世界,说到梦的虚幻,大部分人会想到梦中的奇妙,但却一个幻象。说它真实,梦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不能否认梦中的一切。

亚里士多德认为:“梦不是神的产物,而是清醒时大脑的思维。

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对睡眠中的刺激的反映方式,是人们窥探心灵之窗,揭露人们种种无法实现的愿望的途径。

《墨子.经上》为下定义说:“梦,卧而以为然也。”又说:“卧,知无知也。”什么叫“知无知”呢?毕沅注道:“卧而梦,似知也,而不可为知。”梦中仿佛有所见、有所闻,实际上并无知觉。

Domhoff等人则认为,梦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人民的一种特殊经历,这种“经历”非常真实,要运用各种感官来体验,尤其是视觉和听觉的运用,梦是对睡眠状态下认知体验的回忆,并将回忆报告出来。

做梦时大脑皮层的大部分处于抑制状态,只是一些孤立兴奋点在活动,这些兴奋点之间缺乏逻辑联系,这就构成了梦的荒诞性。但梦绝不仅仅是睡眠的副产品,也不完全是无稽虚妄的东西,它是人的睡眠处于浅层状态时的产物,是可以在清醒状态下描述出来的一种睡眠状态下的脑部活动,它是人的睡眠处于浅层状态时的产物,是可以在清醒状态下描述出来的一种睡眠状态下的脑部活动,它是现实生活的特殊继续,是现实生活的畸形反映,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特殊载体,是人的欲望的想象性实现,是人的理想追求的乌托邦,是睡眠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会影响到人民在清醒时的情绪。因此,梦是一种很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生理现象。

三.有关梦的理论

1.中国古代哲学家有关梦的理论

中国的哲学家早就指明梦是一种心理活动。《荀子・解蔽》说:“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杨注:“言人心有所思,寝则必梦,偷则必放纵,役用则必谋虚。”把做梦、任情驰骋想象和思想考虑并提为心理活动的三种类型,在神灵迷信和梦兆观念盛行的时代里,这些观点的进步性是不言而喻的。《周礼・春官・占梦》提出“六梦”的概念:“一曰正梦(无所感动,平安自梦),二曰噩梦(谓惊愕而梦),三曰思梦(觉时所思念之而梦),四曰寤梦(觉时道之而梦),五曰喜梦(喜悦而梦),六曰惧梦(恐惧而梦)。”这六梦之分,都是对梦现象作了心理分析的结果。

2.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理论

在西方对梦进行体统研究并且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首推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理论。佛洛依德认为,梦是人愿望的达成或者满足,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是一种清醒转头的精神活动的延续,梦的组成元素不只是一些表象,他们是一些真正的是在的精神体验。在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指出梦是潜意识的字我表现,潜意识被压在人的心灵的最深处,但它很活跃。他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是梦境本身,隐梦是无意识的欲望,释梦就是通过显梦来解释隐梦含义的过程。佛洛依德强调梦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来自潜意识。

3.荣格有关梦的理论

荣格是佛洛依德的学生,但是跟他的老师佛洛依德的理论有分歧。他的理论为丰富和加深人们对于心灵世界的人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荣格认为,梦是自然的产物,梦是幻想的、形象的、华丽的、复杂的、难以捉摸的、缺乏逻辑的。梦是潜意识所应用的一种原始的、象征性的表达方式。荣格特别强调,梦指向过去但也指向未来的属性,梦传给我们人类,又是我们所应遵循的向导。荣格重视梦的系列分析,他认为“梦是持续不断的。甚至清醒的时候也在做梦,只不过是在清醒的时候,意识的呼声如此之大,梦的低语便被淹没无闻罢了”。因此,他认为,梦的个别人洗意义不大,而梦者在一段时间内的梦的系列,则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着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

四、梦与文学

佛教典籍《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段经文,当年王日休注释“如梦”为:“其言如梦者,谓当时认以为有,觉则悟其为无也。”即使这样,梦作为客观现实世界在睡眠中漫无规则的幻化,毕竟和悠悠往事有着质的不同。但是文学创作不等同于哲学研究,对于作者来说,多点浪漫的梦的意念,可在很大程度东航,丰富他的笔底,没话他的文字,诗化她的篇章。

往事被当做梦来激发作者的创作热忱,是梦的奥妙之处;反之,把梦中诗一般的美妙景象,作为创作内容来写,则是梦的莫大功劳。梦中有所见,有思维,有悟想,有现实生活中无法碰上的美的意境和感受。从梦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以梦境作为创作的素材,从而在梦中激发创作涟漪,进而写出无与伦比的美妙篇章,这类垂范后世的文苑韵事,从古到今,几乎代不绝书,足见梦对文学创作所起的影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当年东坡居士《仇池笔记》卷下有《梦韩魏公》一则,道:“夜梦登令江楼,月色如银,韩魏公跨鹤来,曰:被命同列剧曹,故来相报。他日北归中原,当不久也。”文字简短明快,并且隐隐之中梦主人还认为其梦有着不久“北归中原”的暗示,真是件有趣的事。

梦境是无限的,飘忽的,作者正是抓住这种无限飘忽的梦境,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

五、总结

人类对于梦的探索从古代占卜梦预测未来到用实验方法研究梦,创造各种梦的理论和书籍已有四千余年历史。人类对梦的研究和探索,涉及文学领域。文学是人的心声,其源头一直追溯到人的意识。作家有的从梦中获悉灵感,有的在梦中完成自己的作品。作家在作品中会不自觉的暴露自己,他们的无意识连他们自己也不曾察觉到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佛洛伊德 《梦的解析》[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洪丕谟 《梦与生活》[M]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3] 霍尔・ 荣格 《心理学入门》[M]三联书店,1987.

[4] 刘文英和曹田玉 《梦与中国文化》[M] 人民出版社

[5] 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梦书》中华书局

[6] 刘文英 《中国古代的意识观念》 上海人民出版社

[7] 路英 《中国梦文化》[M] 中国三峡出版社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梦”是于2012年11月29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他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受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国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切实肩负起育人使命,坚持师德为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使学生都要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一、“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中国梦”最年富力强的年代,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动力和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力量和主体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拥有崇高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中国梦”实践中,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第一,“中国梦”实现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统一。“中国梦”作为全民族的梦想,要求全社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理想信念教育。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梦”实现中承担相应的价值目标和历史使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确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要将“中国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将“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二、“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遴选原则

(一)坚持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同样需要理论教育。当然,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重点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突出宣讲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感性意识更强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在“中国梦”的宣讲教育中,不能只采取理论教育的方式,还需要采取体验式教育的方法,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自觉地将“中国梦”一点一滴地渗透进思想中,在体验中真正感受“中国梦”是实实在在的,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

(二)坚持主体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教育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客体”的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让学生主动融入“中国梦”的建设中,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内心感动,发自内心地把个人理想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相结合。同时,还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就是在鼓励大学生参与“中国梦”实践的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发展,并帮助学生确立个人目标,而且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并能够实现目标。

三、“中国梦”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紧扣“中国梦”的时代内涵,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宣传媒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树立典型等途径展开教育,不断增强“中国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引导他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

(一)利用课堂教学的主平台,加强“中国梦”的时代内涵教育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的教育过程中,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平台,发挥主阵地作用。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详细讲解“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又要结合专业课程有意识地渗透“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保障体系,让大学生自觉加强专业学习,为投入“中国梦”的实践积累知识,从而使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无处不在。其次,根据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思维开阔的特点,应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学,而是采取互动交流的“参与式”教学,转变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调动大学生对“中国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利用校内各种媒介,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媒介,加强校园舆论宣传。要利用好校园网、微博、QQ群、校报、校内广播电台、宣传橱窗、海报栏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方面,通过校报、海报、宣传手册等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宣传,形象生动地展示“中国梦”是真实的梦,让大学生在观看中国成就展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博客、QQ群等引导大学生就“中国梦”开展广泛的学习讨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

总之,校内各种媒介的充分利用,可以将有针对性的“中国梦”相关信息加以设计,变枯燥为生动,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使学生沉浸在良好的舆论氛围中,自觉接受相关“中国梦”的信息,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利用校园文化平台,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要利用好校园文化平台,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展现在校园网、校园海报、宣传橱窗、宣传横幅中,利用丰富详实的图片资料和优美的文字表述,通过健康的信息传递,提升校园文化品质,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其次,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是使大学生将对“中国梦”的学习转化为自觉行动的保证。

总的来说,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坚定信仰;在活动中升华理想;在实践中勇担责任。(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以“中国梦”凝聚中国社会正能量(2013-01-14)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高斐.社会主义核心价价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4]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2013-03-18)[2013-03-22].

[5]吕品,李晓月,刘文光.浅议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6]任志锋,杨晓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7]霍燕.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探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篇4

一、外媒报道特点

1.境外主要媒体持续、重点关注。据统计,2012年11月底至2013年5月底,外媒围绕“中国梦”的英文报道有110篇左右,中文报道300余篇。① 特别是在参观《复兴之路》后的12月初和全国人大闭幕后的3月中下旬,以及博鳌论坛期间这三个时间节点,形成相对集中的报道热潮。美欧主要英文媒体及其中文网站,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和港台地区主要华文媒体,均参与了报道。

2.报道基调整体较为客观积极,但也出现误解和歪曲。在报道评论中,外媒大都客观转引了在不同场合围绕“中国梦”作出的具体阐释。普遍认可提出“中国梦”对凝聚和振奋民心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梦”的表述通俗易懂,显示了中国领导人的自信、从容;推测“中国梦”将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施政纲领。但也有不少媒体称,“中国梦”的内涵还不够清晰,其实现面临很大挑战。还有少数媒体炒作“中国梦”会导致“民族主义的加剧”及“外交政策的强硬”。此外,境外媒体也出现明显的泛化解读现象,将缺水、雾霾等发展问题与“中国梦”相关联。

3.驻华记者和海外中国问题专家成为主要关注力量。初步统计,境外有关“中国梦”的中、英文报道和评论中,约80%的作者是驻华记者或者海外中国问题专家。② 这些人长期关注中国话题,甚至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对中国政治层面出现的新变化反应较为敏感。

相比较而言,海外普通民众对“中国梦”的接触和了解还比较少,在澳大利亚、拉美和中东等地区,社会精英群体对“中国梦”的了解同样也不是很多。

4.中外及不同地区间媒体在关注重点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关注重点方面,国内媒体多关注领导人对“中国梦”的重要阐述,对宣传贯彻“中国梦”的要求,以及“中国梦”的内涵、价值、实现道路、美好前景等;境外媒体则重点关注“中国梦”面临的挑战和实现前景,以及对主要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可能产生的影响。

境外不同地区间也存在差异:美国媒体重点关注“中国梦”是否会影响亚洲秩序并替代“美国梦”;日韩等周边国家媒体重点关注“中国梦”与“民族主义”、与“强军梦”的关系;东南亚地区的媒体较为关注“中国梦”的实现前景及对自身影响。

二、关注角度和主要观点

外媒对“中国梦”的关注点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实质和内涵、国内意义和价值、国际影响、与“美国梦”的差异、面临的主要挑战等。外界对上述每个方面的认识都存有争议,褒贬叠加。代表性观点有:

推测“中国梦”将成为新领导集体施政纲领。德国《法兰克福汇报》3月19日刊文认为,“关于‘中国梦’的提法将成为的核心理念之一”。《印度时报》3月19日也认为,“‘中国梦’理念将付诸政策,而不会只是政治口号。”

相信“中国梦”能够激励和振奋民众。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7日评论称,“将民族复兴、‘中国梦’定为凝聚中国人心的新口号、新愿景,这确实找到建立共识的最大公约数。”香港《南华早报》3月9日评论称,“全中国人民的心都为的‘中国梦’所打动。”英国《经济学人》5月4日刊文称,“在很多场合提及‘中国梦’,显露出共产党在获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依然在争取赢得民心。”

指出“中国梦”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值得学习。俄罗斯《晨报》3月13日评论称,“中国新一轮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国梦’,这一梦想具体体现在提高社会福利、保障国家安全、保持经济发展上。所有中国人都将从这一梦想中受益,而这些也会成为中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基础。”肯尼亚经济事务研究所执行主任奥维诺说,“中国梦”将改善人民福祉作为优先考虑,这是值得学习的新发展模式。

为实现“中国梦”提出一些建议。新加坡《联合早报》连续刊文认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正视收入不公问题,必须有无畏的行动,要克服中国意识危机。美国CNN网站4月16日提出,在华外国人也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条件。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11日建议,“中国梦”应更具备人性化和包容性。

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月5日载文称,“‘美国梦’强调的是个人致富和成功,而‘中国梦’是一种集体承诺。”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14日载文称,“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哲学传统不同。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11日认为,双方实现相同目标的方式大相径庭,“‘美国梦’可以被认为是自下而上的方式,‘中国梦’应被视为自上而下的方式”。

评论外界对“中国梦”解读过程中出现的混乱情况。香港《南华早报》3月25日发表专栏文章称,“‘中国梦’已经在激起太多期盼的同时引发一些人的恐惧。”美国詹姆士敦基金会网站4月25日载文称,“‘中国梦’已经被视为‘时代’的一个主要口号。然而,由于‘中国梦’包罗万象的内涵,大家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提醒“中国梦”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月5日说,“应当致力帮助外部世界了解究竟什么是‘中国梦’。只有这样,‘中国梦’才能得到中国的邻国和国际社会的理解和祝福。”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11日建议,“‘中国梦’应被明确表达为:所有中国人都能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伟大繁荣。”

三、几点建议

对外阐释好“中国梦”,就是对外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就是对外描述未来中国的发展愿景。针对外界的认知偏差,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1.阐释好“中国梦”的价值内涵。应明确告诉世界:(1)“中国梦”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内生性的,“中国梦”不是对“美国梦”的模仿;(2)“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和发展方向的最新概括和提炼;(3)“中国梦”不仅是“强国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它符合世界历史潮流和人类发展方向,能更好地满足普通人的发展需要;(4)“中国梦”是开放的、包容的,“中国梦”与“美国梦”是相通的。外国人也可以拥有并实现他们的“中国梦”;(5)“中国梦”不会走西方殖民主义的老路,而是要走出一条与世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路;(6)“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是世界的新希望和新机遇,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丰富和发展。

2.讲好承载“中国梦”的“中国故事”。淡化概念传播,多讲故事。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指南,利用“中国梦”主体的广泛性,通过不同地区、领域、职业和社会层级的个体中国人的梦想及圆梦的故事,以“小故事”、“真故事”,折射出“国家梦”、“民族梦”的主题。多推出一些国际主流舆论和民意所接纳的“中国梦”践行者,也可挖掘一些普通外国人在中国实现“中国梦”的素材,用“讲故事”的方式对“中国梦”进行生动、有效传播。

3.重点研究表达“中国梦”的中国话语和叙事方式。当前外界对“中国梦”的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尚未从精英群体走向大众。我们自己对“中国梦”的深化认识和对外传播也需要一个过程,对网民重视还不够,对受众还缺乏了解。有必要针对当前外界出现的误解误读,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关注差异,组织相关部门和新闻传播、国际问题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对“中国梦”对外传播重点、受众群体和传播策略的研究,尽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理论共识,并尽快形成一套简明易懂、符合对外传播要求的内容、故事和话语,全面、适度、立体地对外传播。

4.及时应对外界对“中国梦”的错误解读。对外界而言,“中国梦”的内容还不够清晰,目标不够形象,未来实现步骤缺少清晰论述。加之当前国内学界、媒体对“中国梦”纷繁复杂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界准确理解“中国梦”的难度。一些固守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人则担心“中国梦”会在价值观层面对其产生威胁,便极力丑化“中国梦”。鉴此,要及时主动地做好回应,以免“中国梦”成为“中国”的新话柄。

「注释

①通过Factiva数据库,以Chinese Dream or China Dream为关键词,在全文中进行检索,得到境外媒体围绕“中国梦”英文报道的基本素材。后根据报道内容进行人工筛选,最终得到外媒英文报道的数量。以“中国梦”为关键词在全文中检索,得到相关中文报道数据。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篇5

关键词: “中国梦”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引言

自党的十召开以来,“中国梦”一词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新的政治理念与政治理想。2012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转型发展下的中国,正步入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如何发展、如何转变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发展所需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梦”就是引导如何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在“中国梦”的视域之下,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梦”在高校教育中的有效践行。

一、“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以来,富有时代气息的、充满斗志的“中国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面对快速发展的新中国,审视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作为国家发展力量的高职院校如何践行好“中国梦”,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践行,都是深化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对此,在笔者看来,新的历史时期将“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具有如下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历史的正确历史。在谈及“中国梦”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最伟大的梦想,充分表现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成长梦,是回顾历史、审视未来、走向明天的壮举。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新时期做好“大国梦”、“强国梦”,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与梦想。“中国梦”的提出,是立足于民情、国情、党情提出来的。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进一步认清与把握中国的历史及发展方向。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让青年大学生更清醒地的认识中国的历史、关注社会的变化,进而锲而不舍、奋斗不息地为实现“中国梦”而献力献策。

(二)有助于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政党治国理政的先导。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不在于走什么路,关键在于树立好理想信念这面旗帜。国家主席在与青年大学生的交流时说:“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是奋进者、是奉献者、是开拓者,应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面。”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步入发展深水区的中国,处于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时代。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价值观、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就需要以“中国梦”为轴线,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让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思想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有助于深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不仅仅是单一的梦想勾勒,更多的是在梦想中付诸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前行。所以,“中国梦”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发展的方向、发展中需要什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契合了中国的发展现状,而且进一步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需要依托于完备的理论作为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最鼓舞人心的、发人深省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中国梦”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思想与行为上形成高度统一。也就是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中国梦”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国梦”的提出与实践,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指导。“中国梦”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也在“中国梦”的深入贯彻落实中日益突显。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息息相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与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息息相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参与,更需要广大的青年大学生的锲而不舍的奋斗。所以,“中国梦”可以拆分成民族梦、青年梦,“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一代代青年势必是其中的“顶梁柱”。每一位青年大学生,都应有一份“中国梦”,将自己洋溢着的热情付诸于“中国梦”的实现之中,在梦想与自我成长中收获不一样的生命价值。其实,每一位大学生都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最有梦想的个体,都是“中国梦”的实践者与描绘者。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勇当筑梦人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阶段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一完备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中国梦”更好地实践,广大的青年大学生认可“中国梦”,拥护“中国梦”,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夯实有力的现实基础。所以,“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的相互正能量,让大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而大学生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梦”的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中国梦”则进一步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无论是教育体系的丰富,还是教育模式的创新,都着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中国梦”视阈下,我们可以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审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三、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务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构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新明天。但是,就实际而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教育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的单一、师资力量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体而言,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与现实的发展需求相脱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也是最为直接的途径。现阶段,高职院校正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但教育内容陈旧、与现实发展需求相脱节的窘境,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发展。首先,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忽视教材更新的重要性,教育内容陈旧,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相脱节;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缺乏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再次,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宏观政策、路线的宣传,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滞后的教学让教育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面对枯燥的教学内容,缺乏学习的兴趣。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难以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多元化的思维结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传统硬性的教育模式显然不契合现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被动的传输、宣传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产生厌烦心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肩挑”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处于教与学的被动地位,而且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全面开展。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课堂教学模式僵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定格为“记”与“背”。在单一的教学方法之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让人堪忧,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不浓厚,教与学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转型期下的中国,无论是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是梦想的追求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在网络科技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多元化的文化交织在一起,如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需思考的重要内容。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不浓厚,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元素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从实际而言,在多元化社会元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结构发生了较大转变,无论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存在,还是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的淡薄,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此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狠抓落实,流于形式或表面的教学形态,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了尴尬的境地,教师应付教、学生应付学,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四)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强化。良好的师资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有力保证,也是推动“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之源。从实际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欠缺,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重要性与紧迫性。首先,一些教师缺乏完备的知识储备,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其次,一些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形态;再次,高校缺乏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尤其在教育培训方面,显然缺乏相应的教育培训机制,教师无法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定期的教育培训实现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专业知识的扩充。

四、“中国梦”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毋庸置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阻碍了“中国梦”教育的全面开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正是“中国梦”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化与调整,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中国梦”不是简单的梦,而是全中华民族创建幸福生活的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这充分表明,“中国梦”是新时代下的产物,强调新时期的中国力量。对此,“中国梦”的内涵阐述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强化了爱国主义在“梦”中的重要性。“中国梦”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中国梦”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民群众奋斗的目标。

(二)“中国梦”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于广大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其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对其全面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梦”强调民族性,突出人们幸福生活的创造,这也突出“人”在“中国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中国梦”进一步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强化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中国梦”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梦”的提出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强调了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新征程。“中国梦”的内涵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并创新了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完备,更加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无论中国如何发展,最终都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基于“中国梦”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中国梦、我的梦”,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是主力军,是充满梦想的正能量。新时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关键在于如何基于“中国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笔者看来,基于“中国梦”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逐步构建如下的教育模式。

(一)以“中国梦”为导向,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最大的“中国梦”,说明“中国梦”的实质是信念。所以,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是深化“中国梦”教育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一渠、一阵”,即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发挥好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从本质上实现“中国梦”从宣传教育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这些转变与改革,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此外,将“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让“中国梦”步入校园文化建设、走入教材中、渗透到教学之中,最后植根于学生的思想之中,开花结果,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大学生。

(二)以“中国梦”为主线,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国梦”的演绎是多样化的,如何在多元化的演绎中践行,强调开展多元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毋庸置疑,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有力保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中国梦”为主线,开展科技的、体育的、学术的主体活动,让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懂梦、知梦,最后搭建圆梦的大舞台。具体而言,应构建如下的文化活动。

1.拓展“中国梦”的教育面,逐步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实践,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中国梦――三下乡实践活动”,等等,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将中国梦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理解“中国梦”、感悟“中国梦”。这样形态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更有效,更能推动教育教学的新发展。

2.以“中国梦”为教育的轴线,开展争当先进、学习先进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中国梦”高高托举,让自己的思想行为证明“中国梦”在现实发展中的重要性;组织并支持学生艺术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建设,推动校园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3.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就业,等等,这些以“中国梦”为贯穿的教育活动,旨在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依托新媒体,营造“中国梦”的良好氛围。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新媒体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基于新媒体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职院校应基于新媒体平台,为“中国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的理念与方式。与此同时,新媒体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依托新媒体促进中国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更高质地开展。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群体中适应新媒体的占72.1%之多,这表明新媒体必将成为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好新媒体,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中国梦”呈现出的价值导向流向学生,让学生知道并接受。例如,通过博客、网站、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扩大“中国梦”的宣传教育面,为“中国梦”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利用发帖、转载等方式,对“中国梦”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宣传引导,提高“中国梦”教育的现实有效性,并提高学生参与践行“中国梦”的积极性。

(四)通过专业课教学,提高学生践行“中国梦”的主观能动性。“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源于人才,高职院校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无疑是“中国梦”有效实现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爱国热情、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等等。所以,高校应狠抓落实人才培养,充分依托专业课教学,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无论是人才的专业素养,还是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素养与品质都是推动“中国梦、我的梦”实现的保证。那么,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并以此为标准,培养学生厚德博学、知行合一。对此,将专业课教学与“中国梦”教育紧密结合,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三年的生活、规划未来的职业,等等,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成才,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竞争力。

其次,在专业课的技能教学中,要强化技能与“中国梦”实践的结合,在不断转变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梦”教育的紧密结合,避免教育流于形式的尴尬。大学生是朝气勃发、充满梦想的群体,在专业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心中的梦、青春中的朝气迸发出来,敢做梦、勇于实现梦,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的提出既契合了中国的发展需求,又为中国指明了发展的新征途。所以,“中国梦”的内涵,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了教育的价值。高职院校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应进一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中国梦”在高校教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制约了“中国梦”的有效实践。基于此,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全方位地践行“中国梦”,并实现“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有着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德.思想政治教育六大前沿问题研究综述[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03).

[2]李肖璇.“中国梦”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途径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1).

[3]秦纪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

[4]蒋桂芳.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着力点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7).

[5]宋祖冲.略论“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16).

[6]王文珍.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01).

[7]朱宇.高校运用新媒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的探索[J].中国报业,2013(12).

[8]王幸生.为了伟大的中国梦――学习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重要讲话[J].求是,2013(02).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篇6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认知

一、创新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宣讲中国梦

首先,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梦。作为高校常抓不懈的一项日常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中国梦的主渠道,中国梦教育要获得实效,教师责无旁贷,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拓展理论视野,了解中国梦精髓,旗帜鲜明地把握其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厘清中国梦历史嬗变及时代价值,真抓中国梦乃人民梦这一理论本质,将中国梦内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连,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易以接受的方式将中国梦理论系统全面授以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梦与个人理想信念的一致性,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找到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的有机协同,引领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践行中国梦。

其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引领大学生学习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公共平台,是中国梦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课程优势,在思政理论必修课中有机融入中国梦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一般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摄入中国梦时政内容,在课程讲授中适时拓展,在拓展中深化讲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比如可以在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将中国梦融入其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清中国梦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明确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国史,认清国情,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今天,开创中华民族以创新创业造就的明天。

最后,以党、团课为辅助强化大学生中国梦自觉意识。大学党、团课教育作为发展学生入党的前沿阵地,在宣传国家时政、大政方针、政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出于顺利入党考虑,会相对比较重视整个教育和学习过程,故而将中国梦纳入党、团课教育,想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高校例行的党、团课培训、学习中,要注重主讲教师的遴选和教育内容的甄选,要努力将学校党团课打造为深化中国梦认识的理论前沿,发挥其对中国梦教育的有益补充作用。

二、拓展教育渠道,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中国梦

伴随高校育人模式创新步伐,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变得日趋丰富多彩,已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各高校逐渐意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但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而且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高校创新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中国梦教育,是现实和时代所需。

首先,要净化校园环境,为中国梦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如果校园环境美丽了,可以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学习带来愉快、轻松的心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刻意的校园环境设计,甚至可以诱发学生学习旨趣,所以学校要有意识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将中国梦主题融入校园环境创建中,通过增加一些简易雕塑或书画艺术作品打造共筑中国梦人文价值校园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净化校园环境,通过多方面积极宣传彻底破除一些社会极端思想对大学校园环境的不利侵蚀,帮助大学生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认知中国梦精髓。

其次,要组织多元活动,为中国梦教育搭建更广平台。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学术讲座、科技创新、体育文娱等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和践行中国梦教育,通过有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地感受中国梦,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个人信念,进而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最后,建设网络新媒体,为中国梦教育提供便利条件。网络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大渠道和重要场域,将中国梦教育通过网络新媒体铺开,可以增强教育的便捷性和实效性,不断拓展和优化校园网络渠道和空间,积极开拓、创新新媒体教育手段,发挥其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和促进作用,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倡导使用文明健康新媒体服务教学,是思政老师应该熟悉和掌握的教学新方法,应加强引导,充分利用,有效普及。

三、丰富教育形式,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中国梦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要求和体现,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了解国情和社会实际,熟识人民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国家献身的信念和决心,才能逐步成为有用之人。不久前,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明确部署高校要启动“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采撷征集有代表性的“百姓梦想”。可见,学生社会实践应为学生学以致用服务,要体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挂钩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要有针对地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调查活动,在调查中感受和践行中国梦。深入开展“中国梦”学习参观活动,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回首历史,感受现在,展望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而激发他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聘任制下高校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Y10005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应,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闫莉.“中国梦”: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实现路径[J],理论月刊,2014(1):31.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篇7

关键词 中国梦 宣传教育 活动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95年前,中国人民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渴望是多么强烈,但前途又是多么渺茫。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忘初心、带领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坚定信念。组织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是推动中国梦伟大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宣传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1 高举旗帜领航――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历史和现实高高举起的一面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道路自信,是对实现中国梦必由之路的自信。十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赫然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上,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自信,是对实现中国梦理论保证的自信。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一系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今天,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体体系,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理论保证。

制度自信,是对实现中国梦制度保障的自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制度的保障,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来保障规章制度、协调各方利益,顺应时代潮流并保证落到实处,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既毫不动摇坚持又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是对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的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讲话中首次把“四个自信”并列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夯实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了精神动力。

2 价值引领起航――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相互融合,中国梦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紧密联系。

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应中国梦内涵中的“国家富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我国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没有变,我们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发展空间。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共同目标。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有效保证。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不单单体现在经济的增长和国力的强大,同时也体现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及内部环境,能不能为人民保障人权上的自由、平等公正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营造和谐法治的环境至关重要。只有社会和谐安宁,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

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也体现了“国家梦”和“个人梦”的相互交融,一个国民素质较高的国家追梦路途并不艰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有24字,但是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无论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大意义。

3 创新方式助航――增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影响力

有效载体是宣传教育中国梦的重要手段,宣传载体直接影响着宣传的成效与影响,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

宣传内容要准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大力宣传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抓住“以民为本”的本质属性,强调“中国梦”与“个人梦”、“世界梦”的关系,解读“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的不同,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认识。“中国梦”不是天方夜谭、虚无缥缈,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靠我们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梦想,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

宣传力度要加强,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有数据显示(下转第9页)(上接第2页)2015年我国74%的受访者表示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这表明宣传的方式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广泛深入。要把中国梦宣传教育融入网络、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建设一批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红色网站”、“红色微信平台”等载体,增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吸引力。

宣传形式要灵活,贴进民情,紧接地气。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必须真正走进群众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感知力和凝聚力。把中国梦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基层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多彩活动,寓教于乐,改单一的灌输式传播方式为双向的互动方式,开展晒梦论坛、民嘴讲坛、微互动、摄影比赛等活动,唱响主旋律。

4 队伍建设护航――组建多元结构的理论宣传队伍

做好新形式下的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要靠队伍,新形势新任务对宣传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理论队伍。理论研究与宣讲仍然是宣传中国梦的主渠道,必须矢志不渝的坚持。党校、宣传部门、高校等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的理论调研,广泛宣讲。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专业技术人员应不断与时俱进的学习、更新知识体系,坚持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学理论、讲理论、用理论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理论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理论研究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认真对照提出的“好干部”的标准和“千锤百炼、精雕细作、刚柔相济、百折无损” 的当代宣城干部精神,争做带头学习、带头弘扬、带头践行的表率,真正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篇8

[关键词]“中国梦”;实践;理论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007 — 02

“中国梦”内涵的系统阐述,是对党的十报告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实践的最好回答,同时对我们走什么路、举什么旗作了有力的诠释,同时对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有了最有力的回答。“中国梦”的提出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广阔的实践基础上的,是一种内化了文化精神,可以号召千百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实践;对于摆脱习惯思维,树立自主意识;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精神,都有极大意义。“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而“中国梦”所体现的文化魅力,是我们在近代中国遭受屈辱之后,是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之后的一种文化心态的自信,因为“中国梦”唤醒了我们民族的优秀基因,因为“中国梦”的理论内涵是深厚的,是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是能够指导实践行动的,“中国梦”在一下四个方面体现出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一、实践纬度

从坚持实践基础上看,“中国梦”是一种新的实践。马克思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而改变世界,归根到底就是坚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新实践的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因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3〕 如果你不参加实践不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那么你的理论只能摆放到青铜器的博物馆。“中国梦”之所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是因为它即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站在实践的需要的基础上出发的,我们“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2〕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他们都是适应时展需要而产生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在新的实践条件下的发展升华。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实践的需要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让“中国梦”成为时代强音。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落后于实践和时代的理论,便不可能发挥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5〕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每一代人是能完成自己所处时代提出的任务和完成所处社会实践提出的课题。“中国梦”是新的实践的要求,是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辩证法纬度

从坚持辩证思维上看,“中国梦”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和内在的逻辑。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因为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离开思辨的天国,踏入坚实的大地,才能解决思想的矛盾。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研究方法。坚持“中国梦”,从更本上坚持的是解放思想,中国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条件下的产物,“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6〕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必须掌握方法论武器。通过方法论武器深入研究“中国梦”的合法性:其一,“中国梦”是一种系统建构,唯物主义历史观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马克思谈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5〕这一理论为我们具体研究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梦”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其二,“中国梦”是在社会矛盾统一中实现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 因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正确的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这一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三,“中国梦”的实现是作为过程而存在,所以我们必须把“中国梦”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加以把握。在把握“中国梦”过程中处理各种关系,提升实践的水平,从而获得一种理论思维的指导。从认识的本质上是一个深化发展丰富的过程,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内在辩证逻辑,就是最有利的证明,而“中国梦”则填充了我们现阶段实践的空白。“中国梦”的内在本质也具有内在严谨的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考验,是符合辩证法的现实需要。

三、主体纬度

从坚持主体活动上来看,“中国梦”实现的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马克思主义者从来的立场都坚信,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最终解放。而这种解放,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动力和以人民为目的。从而符合我们改革开放这个最大的红利要求,这是因为真正的改革是人的行为和利益得到保证,是使人的生存获得自由解放;能够使人的合法性权利得到保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实现什么梦幻的理想,而是要消除那些存在于人们脑中囿于成见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还给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以权利,而这种权利是他们对劳动的一种热爱和尊敬,而不是深受劳动的异化,从而在物质和精神上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而要达到这种地步: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巩固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新中国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在这个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体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不断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中国梦”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生活,和人民的实践无法分离。

四、世界视野纬度

从坚持世界眼观来看,“中国梦”是作为国人的一种文化象征的精神支柱,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增强,因为世界越来越成为文明冲突之间的竞争,只有民族的才能被世界承认。马克思在谈到世界历史的时候讲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当代这种世界性变成为经济全球化,而对外开发成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梦”,本身就体现了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历史过程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并且吸取了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梦”是在面向世界,认清历史形式,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在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6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审视国内外十分繁杂形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符合中国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面向未来,有所引导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马克思的深化与发展。“中国梦”,坚持了世界眼观,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积极优秀成果,对“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风险”都有了独到的分析。从而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重写现代性,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一条工业文明下文化转型的新路,极大的振奋了民族精神与培养了国民的宽广包容胸怀,成为现代世界多元文明中的富有魅力的一元,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新的实践发展,是符合了时代命题要求的实践所指,是我们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是我们万千民众美好生活追求的真实表现,只要心怀“中国梦”投身到社会主义新的实践,我们就能从根本上廓清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能从根本上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至上性,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就能从思想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力开创新的未来;我们就能对改革开放的深化有了新的认识,维护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国家尊严和彰显民族自信。

〔参 考 文 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6﹒544﹒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30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591﹒

上一篇:郭德纲经典段子范文 下一篇:风流一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