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时间:2022-09-02 06:10:54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摘 要: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利用探究性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究;重视课本例题、习题的变式与推广,创设探究情境;开放性题型的探究;创设题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创新发现;利用“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探究意识 课堂效率

《数学课程新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而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自体验出来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探究性学习作为一项新的必修课程摆在了每一位教师面前。下面是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所采取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去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案例1】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问题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即可得p+q≥2pq.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二、重视课本例题、习题的变式与推广,创设探究情境

教材中有许多具有教学价值的题目,教师不能就题论题,而要认真挖掘题目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对原题进行变式、推广、应用的研究。使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究规律,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案例2】如新教材第二册中有一道题:过抛物线y=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A、B的纵坐标分别为y,y,求证y·y=-p。

探究一:原条件不变,求证:①x·x=p/4;②x+x=(2p+pk)/k;③y+y=2p/k(k为直线的斜率)。

并提问: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过抛物线y=2px的焦点弦的两端点的纵坐标之积、横坐标之积分别为定值,但是它们的和却不是定值。)

探究二:抛物线方程是其他标准形式是否有探究的结论呢?若是非标准形式又如何?

探究三:原条件不变,求弦AB中点的轨迹方程。

由探究一中②和③的结论很快可以得到弦AB中点的轨迹方程是y=p(x-p/2)

变式一:已知抛物线y=2px,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于A(x,y)、B(x,y)两点,且yy=-p,求证直线AB经过抛物线的焦点。

变式二:(全国高考试题)已知抛物线y=2px(p>0)的焦点为F,经过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C∥X轴,求证:直线AC经过原点O。(此题也是新教材第二册123页第6题的一种变式)

三、题型开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问题通常是改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思维的深刻性,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觉,真正学会“数学思维”。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它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开拓、创造精神的培养。

【案例3】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的直线,给出四个论断:①mn,②αβ,③nβ,④mα,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条件和结论都不是固定的,是可变的,解答该题需要数学去思考、分析、尝试、猜想、论证,极具探索性。

四、创设题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创新发现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合理有效地选用一组数学问题组织教学,并且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以达到对问题本质的了解、问题的难点的突破、问题规律的掌握、知识技能的巩固、思维的拓展和迁移等目的。这种题组并不是几个独立数学问题的简单组合,而是注重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它们的解决能启示某些问题的规律,能引导与启发学生掌握这些规律。

五、利用“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数学试验”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抽象的数学都往往与生活中的实例密切相关,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以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其中,亲手实验,才能感悟“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由此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案例5】在讲“函数的应用举例”后,课本后安排有一实习作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要求学生将《高一数学》上册课本第142页第8题改写成一份实习报告。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列举其一:

题目:某市区居民住房的兴建与拆除

实际问题:某市现有居民住房的总面积为a(m),其中需要拆除的旧住房面积占了一半。当地有关部门决定在每年拆除一定数量x(m)旧住房的情况下,仍以10%的住房增长率建设新房。

(1)写出逐年(n)与住房总面积a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m)是多少?(提示:计算时可取1.110为2.6)。(3)过10年还未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占当时住房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总之,要变以往的封闭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为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式的探究式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体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和方法。由于数学探究可以是某些数学结果的推广和深入,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类比,也可以是发现和探索对自己来说是新的数学结果,因而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大。这样不仅使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一展身手,增强了学习自信心,而且成绩好的学生更有机会表达对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等.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周顺钿.立足数学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6.

[4]朱万成.浅谈对学生学习数学情感的培养.中学数学研究,2004/09.

[5]谢全苗.变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模式.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1.

上一篇:谈谈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 下一篇:情景剧在牛津英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