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情感因素的分析与培养措施

时间:2022-09-02 03:57:41

初中音乐教学情感因素的分析与培养措施

摘 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态度体现。它与人的需要和认识过程关系密切,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音乐情感是指人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人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本文对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教材、教学环节、师生互动等情感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音乐教学中的培养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情感因素 分析 培养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音乐情感是指人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人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笔者在分析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策略,指出应通过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信心、乐趣,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

一、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分析

教学中的因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师、课程、学生、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作为教学中的基本要素,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可被视为认知信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转化的过程。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进行情感因素分析,是进一步提出情感教育实施策略的前提。

1.教材中情感因素分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材料。音乐教材是以音乐为内容的教材,音乐教材中的每一段内容都有其相应的情感,其教材内容本身不可避免地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些因素也就是音乐情感。音乐情感是指人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人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在此过程中的反映,表现为或愉快、或忧伤,或赞叹、或愤怒,或兴奋、或恐惧。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和声响的色调变化,在运动中表现情感的变化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取代的。在音乐作品中通常表现欢快的情绪都喜欢采用跳跃、向上的音调进行,配上快速的节奏和明亮的音色,如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全曲欢快、抒情、健康、开朗,旋律起伏较大。曲作者用了各种变调手法,使旋律在各个声部交替、穿插,此起彼伏,犹如青年男女们在山顶、山坡、山谷,从四面八方传来的热情而优美的歌声。在表现“哀”的情绪时,多采用比较缓慢的速度、级进下行的音调来表现,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在那觉悟的旋律中将作者阿炳的悲、恨、爱全部溶融在深情的旋律中,说他是写景,却景中有情;说他是抒情,却情中有景,其实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教学环节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的情感因素分析。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模糊,而且往往以远期教学要求代替近期教学目标。传统教学目标经常用一些内部心理状态的语言来陈述目标,比如了解、知道、懂得、鉴赏等,表述的文字比较含糊,不够明确具体。如有位教师在赏析《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时这样陈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理解能力。”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无法评价“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情感”和“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到底“进步”了多少。可以使用行为的表述应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应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列出、写出、认出、辨别等。音乐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标尺的作用。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能够引导师生围绕目标的实现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并且能以此为标尺,准确地检测教学效果。如在上《唱响国歌》一课时,笔者在仔细分析情感目标的前提下,确定了抓住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这一条知识主线,为学生情感体验铺设了平台;设计让学生听辨三和弦,寻找旋律音走向,体验三个“起来”的力度变化,讲解国歌来历等一系列环节。笔者始终围绕这一情感目标将所有的教学环节串成一线,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目标清晰,情意悠长,“以情带情、以情激情”,以自己的国歌情结感染学生,以一系列的音乐体验、问题思考、图片展示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学生神圣而庄严的歌声中巧妙地完成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坚韧、不屈、勇敢、团结民族精神的情感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的情感因素分析。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和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且这个方法教师用得得心应手,学生也能顺利接受时,其中的情感因素就被激活了,促使教师与学生能够顺利地交流。因此,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在识谱教学中讲解升、降音时,教师可以将“do”“do”“do”和“re”“re”“re”作比较,在唱“do”“do”“d”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看着教师在唱这三个音的过程中身体有哪些变化。唱“do”音的时候教师站得很平稳,唱“do”音的时候身体微微有些向上,唱“d”音的时候身体就更加向上;而在唱“re”音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平稳的,唱“re”音的时候身体向下沉一些,唱“re”音的时候就更往下沉。当学生看到教师的这种变化时,都想亲身体验一下升、降音给他们带来的身体变化和内心感受。其实,在音乐理论理中,“do”的音高与“re”的音高是相等的,“do”的音高和“re”的音高是相等的,“d”的音高和“re”的音高是相等的。但由于唱名的不同,给演唱者带来的内心体验和身体感觉也就完全不同。原本枯燥的识谱教学课,经过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情绪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的感染而变得有趣且有生气,在欢乐的体验中,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奇妙。

(3)教学环境的情感因素分析。教学环境是指课堂内各种因素的总和。课堂环境由物质环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课堂的气氛等因素构成。课堂物质环境,如室内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柔和而充分的照明、和谐的色彩、师生的位置关系等,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包含情感因素,但施教者在创设这些环境的时候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且这些也总能让人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从而起到陶冶身心、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丰富情绪情感的个体,因此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总会有一定的情绪情感在里面,当然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情感因素。课堂的气氛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是教师与学生认知信息与情感信息交流状况的体现。认知信息与情感信息交流顺畅会形成活泼而热烈的课堂学习氛围,信息交流有阻碍则会形成压抑的、严肃的学习氛围。

3.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教学过程并不只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活动直观上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认知信息交流同时进行的还有人际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交流是指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传递着认知信息,同时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流着彼此的人际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态度上显露出来,同样,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行、态度中表现出来。师生间的情感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事实上,师生间的人际情感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内外各方面的接触中逐渐形成发展的,好比在现实中,学生和班主任的关系明显比和任课教师的关系要深得多。因而注意调节师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交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音乐教师在面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突发的举动和言辞时,更应该明锐捕捉,换位交流,这样才能达到音乐和人的情感共振。在一次主题为《乡音乡情》专题音乐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聆听、演唱、分析(旋律下行)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体会浓浓的思乡情,学习用柔美真挚的声音演唱《鼓浪屿之波》。教学分引情―激情―燃情―升情四个环节进行。第四环节是惯例性的拓展实践,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艺术家用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表现了悠悠的乡情,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形式来表现这种思乡情吗?”这个环节本来是要组织学生讨论后展开实践的,但此时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朗诵声,这让还沉浸在祥和的学习氛围中的其他学生和笔者都感到吃惊,循声望去,教室后面一位平日里有点调皮的男生正在手舞足蹈地朗诵《静夜思》。联想他平时的表现,笔者一种无名的情绪突涌心中,今天竟然在公开课上“捣乱”,可没等走近他,突然又传来了另一学生的声音:“老师,请您给他配上音乐。”顿时,教室里一下子升温了,学生个个眼睛闪闪发光,他们心中的情感仿佛要喷泄而出似的。当那两位学生期待和深情的目光和笔者不期而遇时,笔者立刻否定他们要捣乱的看法,突然意识到那种在平日里看来是夸张的朗诵其实是学生对音乐感悟的流露,为他配上音乐也恰是学生情到深处自成曲的需求。这时笔者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继而转向全体学生:“老师想和同学一起来为他配上音乐好吗?”就这样,那深情而又“稚嫩”的歌声回荡在教室四周,流淌于学生的心田。当全场掌声响起的时候,先前那个学生的脸上洋溢着一阵阵喜悦与自豪的微笑,师生在《鼓浪屿之波》真挚的歌声中将思乡情升华,一份宽容、一份尊重将师生情凝固。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形成情感交流的回路。教学活动中不仅存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同时还存在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尤其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科技越来越依赖于人们的合作探索,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更关注学生彼此间的合作与沟通。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与不同的对象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研究任务,没有合作就没有课题研究的成功。研究性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例如笔者在执教《行进中的歌》这一单元时,在欣赏完《运动员进行曲》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模拟运动会开幕式中运动员入场的情景进行表演,并且自己也加入其中的一组,听从本组组长的安排接受分工,跟学生共同参与表演。在整个合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本组学生的合作热情甚是高涨,就连平时不太乐于表现自我的几个学生,也在笔者的主动参与下能积极地投入到表演活动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通过互动合作达到了和谐。

二、情感因素在音乐教学中的培养与利用策略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态度体现。它与人的需要和认识过程关系密切,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基础音乐教学必须遵循和运用音乐擅长于抒发感情、激感的特点,以情感培育为基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不仅是音乐课自身的教学内涵,还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且可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获得较佳的学习效果,更可以使学生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操自觉抵制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的侵蚀。

1.感受与鉴赏:在欣赏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感受能力是各个领域音乐学习的基础,歌唱、乐器演奏和创造等学习,都离不开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

(1)通过了解、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来获得情感体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乐记•乐本篇》就已经指出:“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描述音乐是以不同的声音表达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音乐是心物交融的产物,是典型的表情艺术。音乐所抒之情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音乐家对生活的感受。要深刻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升华,就必须了解作曲家生活的时代、社会及经历。例如贝多芬的交响乐,无一不是他对所处时代的情感升华,无一不是他个人生活道路上的情感结晶。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种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精神和信念,既是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贝多芬与贫穷、疾病、失意等不幸命运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反映。1808年,贝多芬住在风光明媚的乡下,怀着恋爱的温馨,心境恬然,于是又创作了美丽的如“夏日的神明的梦”一般的《田园交响曲》。贝多芬的作品反映了他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他不仅有金刚怒目的一面,还有儿女情长的一面;他既有如火的激情,又有似水的柔情。如果割断作曲家的作品与他生活遭遇和所处时代的联系,那么,对其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就难以理解了。因为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精讲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情感体验的入口。

(2)通过音乐自身语言的美来进行情感体验。构成音乐语言美的要素有很多方面,例如旋律的美、节奏的美、和声的美、复调和曲式的美。在这些要素中,最富于表情性的是旋律。旋律从本质上说是人声形态的转化,而人声是人类最直接的表情方式,所以人们常以欢快的、温柔的、雄壮的等感情饰语来指称各种各样的旋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旋律进行的曲折、流畅、起伏平衡等特点来分析旋律或旋律的风格,进而感知音乐内涵的美。例如要表现森林中的鸟鸣声,火车进出站时的汽笛声等,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使他们能够回想起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印象,还可以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联想。

(3)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基础音乐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歌名曲,如:《我爱你,中国》、《黄河大合唱》、《我的太阳》及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打破学生对欣赏音乐的神秘感,让学生自己感到能听懂音乐。在方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欣赏一首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听辨不同的乐器,分析作品的段落、风格等。音乐可以富于学生展现情感的空间,情感的交流又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有利于教学的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2.表现教学: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表现。

表现教学包含“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1)准确地解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一首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或对现实生活的心态。对作品意境的深入理解是演唱或演奏好作品的重要基础。每首作品都有一整套表情达意的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形象,是通过音乐语言要素表现出来的。特别是旋律,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基础和灵魂。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就要备课充分,并运用简洁、合适的语言,分析作品旋律、节奏,使学生领会作者通过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如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为了使学生能进入音乐,教师可先把作品的段落、标题、每段的内容、整个曲子所表现的意境进行讲解。第一遍,采用边解说、边欣赏的办法,让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第二遍,聆听全曲并引导学生抓住主题及变化统一的特点,视唱主题旋律和统一的结尾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第三遍的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读一首古诗或画一幅画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把音乐、文学、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优美娴熟地范唱、范奏,唤起学生的情感表现。教师在教学中的范唱或范奏,是对学生产生直观影响的重要环节。教师富有表现力的示范、激情的演唱(奏)、饱满的热情和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能唤起学生的美感。如,《走向大自然》这首歌,歌曲频繁地使用后半拍起唱,休止及切音节奏多次出现,学生不太容易掌握,总是抢拍。通过范唱去启发学生,以情带声,并逐步训练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贯圆润的声音进行歌唱,这样才能增加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时,情感就会在学生的心灵上萌芽,而且会在随后的演唱(奏)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3.创造教学:在真实情感培养中发掘创造性思维。

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所以,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特定的自然情境或生活情景,培养真情实感。

(1)引导学生开拓想象的空间,体验情感。音乐的教学、情感的培育离不开想象,有想象才会有创造。根据想象自由和富于创造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开拓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驾驭思维的航船,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励他们自由驰骋、自由翱翔,去领略创造思维的迷人意境,去享受创造后的愉快,以及表现所领略到的情感。如要表现森林中的鸟鸣声,火车进出站时的汽笛声等,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使他们能够回想起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印象,还可以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联想。

(2)设计即兴性活动,进行情感培育。中小学的音乐创作活动要尽量多采用即兴性创作活动。这里的“即兴性”是指实现不必做准备的临时性的创作活动。如音响探索,就是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乐器或音源。要表现鸟叫声,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有的学生可能选择笛子,有的学生可能选择二胡,有的学生可能选择人声。总之,这种选择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想象性和参与性作保证。又如在中学阶段,要引导学生表现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的情景。学生的想象可能会更细致一些。他们可以用短笛奏出或长或短半音阶来表现风声,可以用大鼓、定音鼓、大镲来表现雷电的声音,可以用甩动纸张的方法表现雨点砸在地面上的声音,可以用人声表现人们的奔跑声和呼叫声,等等。

(3)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增强情感表现。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尽量降低创作的难度。创作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感到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如要引导学生设计一定的音乐情境或生活情节,像设计《三个和尚》的音乐剧,就可以选择初中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因为初中学生既有一定音乐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学生在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可能就会认为用回旋曲式来表现这段故事比较合适。念经的情节可以用有规律的、木鱼的节奏声来表现安详虔诚的意境,而挑水的情节可以分别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和不同的节奏来表现。

参考文献:

[1]孙岩.音乐课堂教学的情感艺术[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2]何忠辉.论唱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3]彭超,刘小林.论音乐的情感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

[4]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王次.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本内特•雷默.音乐教学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7]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

[8]吴斌.中国音乐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合理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篇:让美术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