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为、市场秩序重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时间:2022-09-02 09:38:22

地方行为、市场秩序重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摘 要:市场秩序是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我国区域市场秩序的建构受集权和分权影响,需要地方政府具有足够动力来推动,因而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影响市场秩序的地方行为源头表现为对要素流动偏好、政绩考核和可支配权力的追求。但政府强干预下的市场秩序从长期来看对区域经济增长并无益处。因为一体化的本质是要素流动一体化,需要市场秩序的协调和保护。建立一个既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行动,又有利于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市场秩序并非不可能。以市场秩序的法制化制度化为重点,推动改善和重构区域市场秩序,推动行政干预力量的弱化,促进市场对各种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地方政府;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秩序;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2)05-0095-07



当前,中国经济中的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这是基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的重要过程。区域市场秩序是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地方行为对区域市场秩序的形成及由此造成的对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影响有复杂的机理,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地方政府行为、市场秩序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三者之间关系有更深入认识。

一、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市场秩序的形成

(一)区域市场秩序形成的内生论和干预论

关于政府行为与市场秩序的关系,学术界并无定论。一般认为:市场秩序就是一种交易关系,是由法制规章给予保障的市场交易关系。也就是以法律、法规、章程、行业制度等形式进行规范,对市场运行的各种利益主体给予具体规定。区域市场秩序就是由法律规章等制度来进行保障的区域市场交易关系。但是,对区域市场秩序的本质,也就是说它到底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自发形成的约束关系,还是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政府通过施加特殊影响而形成的市场关系,这一直存在各种争议。事实上,关于区域市场秩序的内生论和干预论,也就是说区域市场秩序主要是自发秩序还是后天形成,这对宏观调控的思路产生重要影响。它决定了政府在处理自身行为和发展市场中的优先秩序。即政府调控和市场规范孰先孰后。关于区域市场秩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基本理念,在政策层面会对微观经济产生千差万别的效果。

不过,对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区域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学界的认识还是非常一致的。那就是在市场秩序形成和维护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这是因为:首先,区域市场秩序无论是内生论还是干预论者,都不可能否认地方政府的力量对市场规则、规章制度等的执行、监督、推广和完善,缺乏政府力量,单靠市场主体的自发调节,市场经济中的趋利导向(比如导致市场秩序失灵和无序竞争)。其次,市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则、章程和法制,基本都是由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组织制定、颁布和实施。这就导致了市场秩序在形成过程中必然融合和体现地方政府意识,包含着地方的主体利益。再次,作为区域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地方政府在维护和推动区域市场秩序建构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例如,地方更容易从区域经济的实际状况出发,降低区域交易成本市场,推动交易双方达成契约,推动市场信息更迅速、便捷的传递以及切实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等等。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有高度信用的地方政府本身就是一种契约保障,它的存在使市场主体更有安全感、更容易创造良好的信用。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可以从良好的区域市场经济秩序中获得利益,比方说区域经济发展的繁荣,规模经济效益以及财政和税收收益,等等。

(二)我国区域市场秩序形成的特殊逻辑

发轫于三十多年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一个和政治体制相匹配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中国政府高度集权的历史传统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式改革的需要,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有着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外部条件和逻辑路径。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对区域市场秩序的形成也有不同的路径。由于中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因此,在改革之初,中央政府就通过种种制度设计,激励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地方政府成为市场改革的利益主体之一,从而使地方有足够动力来推动改革进程。分权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步骤。地方政府权力的增加和在制度设计上的自主性,导致了区域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有着不一样的逻辑。

首先,地方政府的主体利益感,导致了地方政府会像企业一样追寻自我利益。这种利益的追寻包括:既可以直接向中央政府索要优惠政策和财税优惠措施,又可以通过行政干预,使本地企业在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获得超额利益。这样,很容易导致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市场发育不完善、资源配置行政化依赖强的地方,为实现区域赶超的目的,制定个性化的政策法规,吸收要素资源的流入,以此推动辖区经济增长。辖区企业则为追求自身的超额利润,在地方政府的纵容、默许下,罔顾法制和市场的约束,不择手段地进行博弈,形成畸形的区域经济秩序,扰乱了全国统一市场的构建,导致区域市场价格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失灵。地方政府这种思维逻辑下的区域市场经济秩序,通常出现一些明显的特征: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就是人为将区域大市场分割为以利益关系为边界的狭隘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不是按照要素流动来配置资源,而是按照区域行政利益来指导市场中的要素流动,从而导致全国经济的“蜂窝状”形态[1](p.103),这也直接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协调、不统一,区域经济按照行政区利益划分区域经济范畴而不是以经济区的本来面目出现。二是浪费和低效率。地方主体利益的过分强大,不仅造成资源配置的行政化,而且很容易导致市场经济中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当地方出发点是狭隘的地区利益的时候,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等现象就不可避免,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对地方投资的科学监管体系、投融资决策体系、投资追责体系等都尚未建立和健全,这也是目前各地区政府投资中出现许多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和乱投资的根源。三是恶性竞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竞争性和排他性经济,辖区内外必然存在着竞争和资源的争夺。一旦这种争夺不是通过市场规则合理的优胜劣汰,那么在行政利益和行政手段驱使下的争夺必然是无序和恶性的。

上一篇: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主体的法律界定 下一篇:危机事件是如何影响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