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探究

时间:2022-09-02 08:51:53

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探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普通师范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和访谈,发现:一方面,应大力完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建设;二,后续课程的选择应突出人文性特征。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 后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27-02

外语通识教育这一概念自2010年5月被明确提出后,该理念在我国高校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吴鼎民(2010)提出,当前大学英语课程功能单一,就语言学语言,就语言练语言,教学内容缺少思辨性,导致英语学习索然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且能推动素质教育。[1]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普通师范院校也将顺应这一趋势,在巩固以往教改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教学作一番内容上的改革。那么究竟怎样的改革内容适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符合学生对英语的需求程度,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以本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他们对英语后续课程的需求,以期对教学改革有一些启示作用。

本次调查以问卷结合访谈的形式进行。笔者于13年4月随机抽取来自于不同专业的200名学生作为问卷发放对象,其中一年级(12级)70名、二年级(11级)70名、三年级(10级)60名。同时结合问卷问题从三个年级各随机挑选两名学生做了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有效率达98%。调查问卷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对现阶段英语学习的评价;(2)学生对英语后续课程的需求;(3)学生对后续英语学习内容的期望。

调查结果表明,46%和19%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见表1)

以上数据反映出对自己英语水平感到不满意的学生人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多,结合对六名学生的访谈,笔者发现,这一现象与大学英语课时数随年级递减有关。接受访谈的三年级(10级)学生反映:“大学英语课程在一、二年级就结束了,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我们习惯于通过上英语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我们提高英语应用水平,希望学校能在我们三、四年级时开设一些英语相关的选修课”。

从对英语学习的目标的调查来看,学生的期望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不谋而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要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尽管有不少学生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其主要目标(32%),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更看重自己英语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提高(39%)。(见表2)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一、二年级(12、11级)学生将通过四、六级考试和提高听说能力设置为自己学习英语最终目标的人数相当,而三年级(10级)学生在通过四、六级考试后更需要提高听说能力,选择这一选项的学生人数是前者的两倍多。

在对英语后续课程的需求调查中,大部分学生(77%)呼吁学校为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开设英语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根据张玲、胡金环(2001)的调查,由于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58%的高校未能对后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3]对我校学生的调查数据也反映出了这一点。(见表3)

从对学生的访谈中得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一方面,在深入研究专业课的前沿知识,以及进一步升学或深造时需要使用英语;另一方面,通过看英文电影放松娱乐、与网上的外国朋友交流时都需要用到英语,他们期盼学校能开设相应后续课程来满足不同需要。

当被问及对后续英语课程的内容的选择时,选择文化类课程和考试类课程的学生人数最多。(见表4)

邓炎昌(1989)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4]本次调查数据和访谈结论都印证了这一点,几个年级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看重文化类课程,希望透过英语语言去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观察和思考世界。同时,学生也反映,大学英语教学不能过分地强化外国文化,而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访谈中学生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诸如节日、饮食等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表达我们都不知道怎么说。我们对于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了解更胜于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我们希望学校能开设相关选修课,教会我们用英语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

在文化类课程的选择中,英文电影视听说的选择比例大大超出其它选项,结合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得知:看英文电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英语方式,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听和学地道的英语。这一点在我们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时应当纳入考虑。

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到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诸如雅思、考研等考试类的后续课程,且数字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增长。参与访谈的学生提到:“通常大学英语的课程两年就结束了,我们到了高年级准备出国、升学及就业时都要用到英语,但是已经没有学英语的环境和氛围了,我们不得不花费高昂的学费去社会补习班强化学习。希望学校能提供相关的课程,满足我们的需要。”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不但需要开设,更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置课程。因此,要使英语成为学生了解、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桥梁,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内容提高整体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0(5):9-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玲,胡金环.高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现状调查[J].外语界,2001(6):13-18.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前置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 下一篇: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