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时间:2022-09-02 02:55:46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近年来众多高校纷纷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但由于缺乏经验,致使在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现代酒店业市场人才的激烈竞争。本文章从专业建设的各方面来探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素养。

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背景下,笔者通过前期讨论研究,认为目前该专业的教学和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知识结构要求上,重专业理论知识,轻职业综合素质

高职酒店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是围绕酒店管理专业理论构建起来的,整个课程体系建立在一般公共基础理论之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构建起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进而深入到酒店管理理论知识领域。总体来看,是一种知识系统性强,层次分明,层级递进的理论系统。由于知识结构一味过分强调理论学习,未能重视学生将来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养,造成所学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大相径庭,使得理论知识与现实工作脱节,笔者在对毕业生的回访当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只能应用在极少的实际工作场景中用到,绝大部分知识还是得重新在工作单位学习培训。

另外,酒店业的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决定了酒店人才必须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酒店业的服务特征要求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灌输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笔者在长期与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的接洽中了解到,酒店招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并非希望他们长期从事一线基层员工的工作,而是想将他们作为后备人才来培养,未来能够走上中高层管理岗位。可是他们发现许多酒店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危机处理、人际关系、协调管理等方面还有欠缺,无法迅速胜任管理者的角色,这就说明酒店专业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重固定技能训练,轻自我意识培养

一方面,受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酒店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以向酒店行业培养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会操作、懂管理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另一方面,为了与学历型酒店管理高等教育相区别,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强调面向一线基层,注重培养技术技能,确实使酒店人才培养走出“理论型”、“文凭型”的困境,为我国旅游企业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但是离真正能够适应旅游酒店行业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还相距甚远。过分强调一线应用,片面注重技术技能,必然约束了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的口径。并在客观上形成对学生意识培养的轻视,特别是忽视学生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教师倾向于通过言语讲授配合板书或课件呈现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加以直接的指导、控制。在这种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提出决定、控制、微观管理学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问题都是教师给定的,通常已有定论,而不像国际酒店专业院校的教学问题都是自选的、开放的、现实的问题;固定的教室安排;课堂成为学习的唯一场所。这样学生上课听讲,消化知识,不是作为探究者和知识创造者,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并视其为客观、正确,而不是富有个性的解释、批判知识。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酒店专业教学组织形式上缺乏灵活性,学生参与性不强,师生互动较差,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师资力量培养上,重学历进修,轻实践经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师资建设还停留在传统理论性专业的基础之上,重视教师的学历层次,纵观近几年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教师招聘目录,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成为招聘的关键因素,而行业从业经验只是备注选项。造成许多专业教师的履历均为“学校――学校”,缺少关键的“酒店”这一环节,使得在向学生教授相关专业实训实践课程时无法胜任。

其次,对专业教师在岗期间的要求上,目前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教师主要的评价标准则是课时量和科研水平。这一方面的确有利于教师对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促进旅游学学术进步与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只能忙于进修、授课和科研,没有参与行业实践的精力和热情。绝大多数酒店专业高校教师很少或甚至完全没有实践经验,因此,严重地影响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反观国外的一些知名酒店管理学院在对学生入学提出较高实践经验要求的同时也十分看重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绝大多数有在酒店长期工作的经历,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不少人甚至担任过总经理等职务。而且为了保证教师队伍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每隔三、五年学校就要求教师回到企业去,不但允许教师在企业中担当一定的职务,甚至主动向企业推荐担任兼职顾问,学校实行高薪制鼓励教师一专多能,不断丰富新的经营信息,调研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的师资显然更有利于不断更新学校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不仅使教学结合实际,而且保证教学不断创新,满足课程体系以学生未来职业需要为中心的特征。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0年江西科技学院品牌建设专业项目(编号:ZY1011)

上一篇:保护开发文化资源,助推青岩旅游发展 下一篇: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