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性格\心理问题探析

时间:2022-09-01 10:01:43

【摘要】(一)流动儿童性格特点 1. 冲动易怒 流动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力相对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占一半的流动儿童表现出冲...

流动儿童性格\心理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加大、流动儿童数量逐渐增多,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在分析流动儿童性格、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探析造成流动儿童性格、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儿童性格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落后地区的一亿多农民为了发家致富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形成“流动人口”。在这些流动人口中,有数量颇多的“流动儿童”群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数量持续增长。《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称,西部地区约9000万18岁以下儿童中,就有流动儿童2000多万。随着流动儿童数量的增加,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突显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

一、流动儿童性格特点与心理特征

(一)流动儿童性格特点

1. 冲动易怒

流动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力相对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占一半的流动儿童表现出冲动易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脾气不好,易动怒,动不动就和别人吵架等。他们还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例如: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2. 倔强要强

另外也有部分流动儿童表现出倔强要强的特点。但这样的性格特点也容易形成留守儿童自尊心过于强大,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偏执。性格倔强往往使得很多流动儿童习惯独自面对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的压力,表现出内心封闭的特点。这种儿童表面给老师和家长以懂事的假象,其实不然,隐藏在性格中的偏差更容易被忽略。

3. 性格改变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时流动儿童的性格也会发生一定转变。例如由以前的调皮捣蛋变得内向不爱说话,或者有的孩子因此变得成熟懂事。但过早的心理成熟和压力,对孩子性格形成和人格的成长非常不利。不少流动儿童感觉孤单,甚至有的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二)流动儿童的心理特征

1. 敏感自卑

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和关心,流动儿童在学习和纪律行为上相对松散,成绩慢慢下滑,从而渐渐被老师和同学忽视,这导致留守儿童一定程度的的自卑感。加之,流动儿童也较少得到父母的及时肯定和评价反馈,这又影响了他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造成自信心不足。儿童时期的孩子又比较在意外界的看法,对他人的反应敏感。这种敏感的情绪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流动儿童较为自卑的心理特点有关。

2.孤独抑郁

生活环境的改变让流动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流动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欠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鼓励支持,他们就容易产生孤独和无助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儿童的情绪相对较为低落,很容易变得感情脆弱,长此以往会造成心情抑郁。

3.封闭逆反

据调查,大部分流动儿童缺乏社交技能,不知道如何利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 语言上的不通也使他们对别人说话内容的理解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听不懂、答非所问等问题;遇到事情时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常以嘴咬、手抓、拳打、脚踢等方式来伤害同伴,导致交往不畅或交往失败。长期的孤独寂寞使他们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有委屈不满、遇到困难时不愿意跟父母、老师、同学交流,性格变得固执、偏执,最终形成逆反心理,行为上做出跟父母、老师对着干,顶撞、辱骂父母、老师等表现。

二、造成流动儿童性格、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鉴于对流动儿童性格特点与心理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流动儿童性格上、心理上产生的问题是受其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教育场所。有研究表明,体贴、温暖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儿童成熟、独立、友好、自控和自主等人格特征的发展。流动儿童的父母处于社会底层,他们大多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劳动时间长的工作,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与子女进行亲情和思想上的沟通。有些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也守旧落后,在家庭教育时不注重教育方法和方式,孩子成绩差、不听话时动辄打骂孩子。

(二) 学校教育原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忽视与漠视也有可能加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加之流动儿童在集体中不合群、打闹等表现,会使教师将他们从集体的教学活动中分离出来。这样可能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流动儿童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二是给其他儿童提供了对待流动儿童的态度和榜样。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和现象,学校和老师不能给予及时的帮助与引导,就使得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三) 社会原因 尽管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农民工和及其子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但长期形成的许多现实问题,如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不能异地享受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和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流动儿童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心理教育。另外,当今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关心程度不够高,即使一些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但都仅仅局限于物质帮助,没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来关注与关心流动儿童、

三、加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流动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一个衍生物,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否已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解决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都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问题。

(一) 增强家庭的教育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

首先要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沟通教育观念,重视与子女交流的重要性。一方面,有条件的家长应该多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用温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及时关注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没有条件的父母要尽量在精神上给孩子足够的引导与支持,如经常进行面对面谈心等。此外,家长也要经常了解子女综合素质水平,与学校老师进行密切联系和配合,从多方面为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 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和监护功能

在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成为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来弥补家庭教育上的缺憾。学校可以引入社会工作者或者成立学校心理咨询所,主动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需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并注意随时保持更新。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同学和老师在流动儿童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充实流动儿童的课外生活,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例如,组织同学为流动儿童过生日等。

(三) 流动儿童需要社会的更多关爱

随着流动儿童年龄的增长,社会的影响和教育对其心理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为此,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关爱。所以,社会有必要开设相关机构,资助和扶持贫困母亲或监护人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或者开展媒体、书籍宣传,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改变落后观念,重视子女的心理教育,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责任。此外,社会也要大力呼吁学者和专家对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机制的研究,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格良好发展提供科学建议。

参考文献:

[1]周皓.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J].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1期

[2]周皓,陈玲.对流动儿童学校之合理性的思考与建议[J].人口与经济, 2004, (1)

[3]黄祖辉,许昆鹏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

[4]皮艳辉,刘 芳.试析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及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 年第 3 期

上一篇:浅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居住区绿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