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讨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09-01 08:13:45

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讨与实践研究

时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研究教材多,考虑学生少,课堂上层层讲练,句句提及,教学着力点在教师,关键点在讲练。这种教学,文本容易支离破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更容易丧失。阅读教学的原点在学生,终点还是在学生。

一、语文阅读课堂有效的基本过程

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了“翻转课堂”,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从学生起至学生终,这种方式正好似“翻转阅读”,学生先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提前阅读,同时将所获展现于课堂,教师抓住学生的疑惑以及文本中的兴趣点、关键点、延展点进行阅读指导,助力学生终身阅读。

1.学生层面:螺旋反复的上升过程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而不是局部,它注重完善知识能力的累积过程,注重完善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螺旋反复的上升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师层面:回归本位的扶助过程

教师实施行为应该与学生行为一一对应。从图2我们看到,教师“搭建平台”、“构建环节”、“创设情境”都是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布置指导”、“组织反馈”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和检查督促,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回归本位的扶助过程。

《论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应基于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扶助激励下,自主爱上阅读,创造阅读成果,享受阅读体验。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自学、互学、展学,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是起点,也是归宿点,这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阅读。这样的语文阅读,将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动力,从而达到乐读、能读、会读。

二、语文阅读的有效性策略

1.先读为本策略

据调查,在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95%的学生已读过该文本。要让阅读教学有效,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读,而是重点地读,有指导地读,有成效地读,要让学生从能读走向会读。

(1)能读的准备

当前,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及对文本的理解力,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但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阅读,单元集中识词是一种较好的辅助先读方式。

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完成一个单元的字词及日积月累的教学,将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必备条件。教师可以落实五个确定:让学生在文中勾画字词,确定“点”;在课堂上读词正音,确定“音”;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多种方式理解,确定“义”;用词造句或说话,确定“用”;最后听写词语,确定“形”。

(2)会读的扶助

一是注意时间的把控。在实施初期,若每日自主阅读时间为40分钟,宜在校内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待学生养成自我阅读习惯以后,逐步将自我阅读放在家里完成。

二是注意内容的把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在意学生“今天读了多少遍”,而是要将读后的收获呈现出来。教师可确定自主阅读的六个方向,即:文题作者、文本主旨、好词积累、佳句理解、我会质疑、我会创编。其中“好词积累”是学生在自主阅读后认为需要掌握的词语,可以写一遍,也可以多写几遍,学生自愿;“我会创编”更要注意分层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可以仿写、续写、写剧本、写读后感、写诗,可以选词造句,甚至可以画画,只要能表达阅读所得,皆可。当看到“我会创编”中的那些创新火花,教师时有“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三是注意质量的把控。只有真正落实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质量,才能实施真正的阅读。教师对孩子们阅读过程的把控在于及时评价,及时展示。教师可以“口头表扬”,也可以“收录作品”,特别是与学生一道进行“作品展示与鉴赏”,都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2.以读定教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基于此,以文本为载体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学生读的程度上开始。

教师在对学生自主阅读成果的检视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及成功之处,同时将这些因素植入课堂,作为教学重点与突破点,阅读教学才真正有效。

以读定教策略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不必花过多时间去条缕分析,那样费时、费力、费心。以读定教,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自读后的收获与疑惑,将收获与疑惑作为课堂的起点,在课堂中呈现收获,解决疑惑。

3.专题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要有效,还要做到阅读教学指导不能只停留于教材,还要将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专题阅读是阅读课堂的自然延伸,其内容可以是名家经典或适合儿童心智的文章或书籍,也可以是对教材中选编文本的拓展阅读。如学完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后,让孩子们读《呼兰河传》。孩子们既有了阅读兴趣,又有了较深刻的感悟。

专题阅读贵在“专”,一是要做好阅读内容的专门推介,二是要在学生自主主阅读后开展专门的阅读交流。教师可以将语文课上节约的时间改设为专门的“读写课”,为学生搭建展示自读收获的平台,或者创建相应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感悟文本内容,激发进一步的阅读兴趣。

三、语文阅读课堂高效的三个度

如何管理好40分钟的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把握一些什么度,课才精彩呢?

1.课堂的能见度要高

真正的语文阅读课堂应如秋高气爽,追求云淡风清,能见度一定要高。具体体现即是教学环节清晰,教学目标明确。

能见度的把控在于教师。教师要捋清教学材料,让它们能有序有效地呈现,要确定课堂画面主体,以主体吸引学生眼球。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已有阅读基础上拨云见日,抓住重点,设计出简洁、清晰的教学思路。

取舍能力是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取新颖的、重要的、有趣的、可供示范的材料来探讨学习。至于那些学生早就明白的,坚决不纳入教学环节。

2.学生的参与度要强

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展示、讨论、拓展,让学生自主发现,获得阅读成功体验。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是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课堂中,教师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要营造良好环境让学生敢说、敢问、敢想,同时要为学生搭建展现自主阅读收获的平台,在宣讲、体悟、借鉴中互助提高。

3.阅读的延展度要适中

文本只是一个载体,我们要从文本中走出去,不仅要看到文本里的世界很精彩,还要知道文本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借助文本议辩和理解文本创编都是较好的方法。如在上《白杨》时设计辩点:边疆建设者有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你是同意这种观点还是认为这观点有问题?通过辩论,学生激活了思维,锻炼了口才,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延展度要适中,就必须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了解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后期创编热情,学生才能对文本深入学习,从而反作用于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体会

教育的本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它不仅指向学生当下的发展,更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面对学生的层次与差异,教师要区别对待,最重要的是要付出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热情。师生相互讨论和诘问,相互启发和鼓舞;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不硬性加以干涉,充分鼓励孩子。这样的语文阅读将拉近师生距离,将为学生终身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如果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新的自主阅读意识与方法,语文阅读教学又怎能没有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民小学)

上一篇:诺贝尔之乡的公共图书馆 下一篇:读日无多慎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