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纠结的临界林言吉

时间:2022-08-06 12:05:28

低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不少见,大多时候,孩子体温虽然略高于正常标准,但是精神状态好,而且很快就恢复正常体温,一般情况下,很少需要去看医生。但是有时低热也可能是身体的预警信号,家长要留心观察,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三类低热不用担心

低热去不去医院?要看什么时候发作、发作时间有多长。以下三种低热比较常见,通常情况下不必去医院。

生理性低热 ?孩子活动、哭闹、衣着过厚、室温过高等因素,都会使身体的分解代谢增加,产热过多,出现一过性低热,又称“生理性低热”,一旦诱发因素不见了,低热也随之恢复正常。

体质性低热 特点是晨间体温比午后、晚上稍高,伴有多汗、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表现,但检查时无异常体征;血液等各项检查正常;服用退热药物无效,但低热可自退。究其病因,普遍认为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有关,一般不影响健康。

季节性低热?多发于夏令季节,在婴幼儿时期常见,习惯称“小儿夏季热”,中医称之为“单方疰夏”。特点为体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时体温上升,多表现为长期低热、口渴多饮、多尿、无汗、乏力等,气候好转时体温转为正常,第二年同样时间可出现同样表现。

另外,在麻疹、白喉、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病愈后,孩子出现低热,多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有关,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

长期低热需检查

如前文所定义,超过2周以上即为长期低热,一般分为感染性低热和非感染性低热两大类。感染性低热在生活中约占40%左右,其中慢性感染性低热是最主要的小儿低热原因,其中又以肺结核引起的低热最常见;其次是扁桃体炎、中耳炎、泌尿系统的炎症或慢性感染。孩子长期低热时,家长可观察以上相关部位是否有异常。

非感染性发热,包括小儿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热、红斑狼疮、血液病、肿瘤、药物热等,如果孩子的长期低热同时伴随着面色皮肤苍白、消瘦、乏力及关节、肌肉和胸部疼痛等现象,需特别留心以上相关病症的可能。

做好体温记录是关键

不管属于哪一类低热,一旦发现孩子有低热症状时,家长都要认真观察。低热孩子每天需要测试多次体温,一般每4~6小时记录一次,最好在早、中午起床前及睡觉时各测一次并记录,以便找出发热的规律,为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家长还应注意观察低热以外的伴随症状,如饮食、大小便情况、精神状态、是否出现过皮疹或紫斑等情况。这些记录能帮助医生及时找出病因,对症治疗。

正常体温应是多少

测量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儿童正常体温在处为36.5℃~37.5℃之间;口腔处为36.2℃~37.3℃之间;腋窝处为35.9℃~37.2℃之间。必须在安静状态下测量才能算数。

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17~19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1℃。

上一篇:会玩的孩子更懂学习 下一篇:探讨会计信息不对称性及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