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01 02:58:40

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完成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变身成为国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竞争力如何,是否有明显提高,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有必要加以研究,本文正是以此为重点,将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的核心竞争力作一下比较,回答了上述问题,并对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面板数据模型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及文献综述

有关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mpany),提出了著名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核心竞争力战略”。所谓核心竞争力,是针对企业而言的。因此,我们在讨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前,一个必要的前提是将所有商业银行包括国有银行视为企业。

本文从计量分析角度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因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骤较为落后,而本文着重分析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故分析对象未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和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二、模型设计

(一)基本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理论,本文认为,可以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简要分为银行的物质资本(包括银行资产、网点、技术设备等)、组织结构(主要是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等)和人力资源三个主要部分。商业银行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关键的问题是要充分发挥银行资源禀赋的作用,使其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能够最大化其产出。

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描述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用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来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用PRi表示(i表示不同的银行),PRi(利润总额)取决于银行的总资产TAi(反映资本存量水平)、员工人数ENi(反映人力资源水平)和营业费用GCi(反映组织结构的营运效率)以及随机扰动项ui。我们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变形形式,建立下列模型:

(1)

将方程(1)两边取对数并进行变量替换后,可以得到下述方程:

(二)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经由EVIEWS 5.0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由于F2=3.9>F2(12,85)=2.54,所以拒绝H2;又由于F1>F1(8,85),即4.29>2.62,所以也拒绝H1。因此,模型识别为变参数模型(即既变截距又变系数):

(i=1,2,3,4,5,6t=1,2,3,4,5,6)

模型有如下假设:第一,>0,表示商业银行物质资本投入越多,核心竞争力就越高,表现为以利润总额表示的产出量越大。第二,>0,表示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投入越多,核心竞争力越高,表现为以利润总额表示的产出量越大。第三,

由于仅研究样本本身(6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分析),因此选固定影响,在Pool Estimation窗口的“Fixed and Random”中选Fixed。

(三)检验结果分析

1.的估计值都为正,符合前面的假设,可以看出,物质资本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度在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间已没有了明显的区分度,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物质资本方面的优势已不明显。从个体来说,物质资本对核心竞争力的边际贡献度在中国银行最高,在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最低,然而建设银行的资产总量并不低,说明相对于其他六家商业银行来说建设银行的资产质地较差。

2.的估计值在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为正,与前面的假设一致,而在其余四家银行为负,与前面的假设不一致,说明在其余四家银行人力资源投入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度为负,再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不仅不会提高核心竞争力,反而会起反作用;相反,在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却可以通过增加人力资源投入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也符合近三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扩编,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于人员扩编势头微弱的实际情况。

3.的估计值在中国银行为负,符合前面的假设,说明在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度上,对中国银行为正,在其他商业银行为负。说明近年来中国银行的组织结构明显改善,营运效率大幅度提高,而建设银行的组织结构则没有明显改善;而对其他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近年来他们则忙于铺设网点,大规模提高了营业费用,忽视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其中,中信银行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另外,中国银行则可以通过在规模上的扩张,继续加大对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增加产出,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建议

首先,鉴于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的效果,我国银行业总体上已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在资产规模上的优势已基本消失,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内容已处在同一平台,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对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要一视同仁,保证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另外,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应在改善组织结构上继续努力,对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健全内控体系,健全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和管理流程以及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经营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健全对管理层和员工的有效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于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应对网点铺设,规模扩张采取谨慎态度,在适度扩张的同时重视组织结构的合理建设,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稳定。

此外,还应进一步推进业务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包括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加强市场细分,明确核心业务领域和资源投入重点;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立自己忠实的客户群体;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以此来保持盈利的稳步增长保证组织结构的高效率,增加资本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建梁.银行业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与实证[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李建军.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性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和比较[J].金融论坛,2004(1).

[3]温彬.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4]朱毅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4(3).

作者简介:张旭胜,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2010级数量经济学研究生。

上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 下一篇:新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