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2-09-01 10:40:41

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 CT 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干及脑室的血肿量进行准确计算,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31例患者脑室出血量<=15 mL,另外52名患者脑室出血量>15 mL,在低脑室出血组中有9.68%,高脑室出血组中有25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8.08%,高脑室出血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低脑室出血组(P<0.05);有29名患者脑干出血量<=5 mL,另外54名患者脑干出血量>5 mL,低脑干出血组中3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0.34%,高脑干出血组中有33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1.11%,高脑干出血组死亡率明显高于低脑干出血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CT影像检查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比较准确的评估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临床预后;相关性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引起脑实质内的血管发生破裂而发生出血,并进一步造成脑组织压迫后引发的相关体征及症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残废或者死亡。由于该病病理复杂,预后往往较差,死亡率大约为百分之三十,因此即使采取有效的诊断措施掌握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本文旨在分析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特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8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8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提出的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3],本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室出血和脑干出血,除此之外,有11名患者合并顶叶出血,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右侧基底节区出血,4例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其中男56例,女27例,年龄39岁-84岁,平均年龄(60.22±10.16)岁,本组所有患者均经CT 证实为首发疾病,病情发作后十二小时内入院,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瘫。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施CT影像检查,预先调整各项参数为:电压:120 kV,电流:200 mA, 矩阵则为 512×512,连续扫描五十秒,设置扫描速度为1 r/0.5s。同时对患者的原发血肿部位以及肿块的体积等进行详细的观察;然后计算患者的血肿量,具体方法为:先开展CT 扫描,并依据CT图像对血肿体积进行测量,同时对脑干与脑室的出血量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给予患者常规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降低颅内压、对症治疗、脑保护剂等治疗。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本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行为功能进行判定,判定方法根据美国日常行为能力量表 (ALD) [4]进行,总分为100分,80分以上判定为良好,60分以上则为轻度功能障碍,40分以上为中度功能障碍,20分以上为重度功能障碍,低于20分为残疾。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31例患者脑室出血量<=15 mL,另外52名患者脑室出血量>15 mL,在低脑室出血组中有3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9.68%,高脑室出血组中有25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8.08%,高脑室出血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低脑室出血组(P<0.05);有29名患者脑干出血量<=5 mL,另外54名患者脑干出血量>5 mL,低脑干出血组中3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0.34%,高脑干出血组中有33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1.11%,高脑干出血组死亡率明显高于低脑干出血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脑室不同出血量的疗效对比

表2脑干不同出血量的疗效对比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类卒中病症,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很容易导致患者死亡,病情容易引发严重的远期神经功能障碍。因此,该病的预后判断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棘手问题,主要是因为出血的结局不仅受到出血量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脑疝、颅内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5-7]。

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基础为脑血管与高血压病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则会引起脑内小动脉的硬化而发生痉挛、远端脑组织缺氧与坏死等,并进一步引发 点状出血,最终引发大片出血[8-9]。一般情况下,脑出血后二十分钟左右便会出现最大范围的血肿,虽然血肿范围不会继续扩大,但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控制,症状会持续恶化,最终导致血肿周围的相关组织变性或坏死,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就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断措施提高病情诊断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中逐步引入了CT检查方式,该方式具有操作简单、诊断率高等特性,能比较准确的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10]。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8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CT影像检查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对于脑室出血量>15 mL 与脑干出血量>5 mL 同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能比较准确的评估,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洪,柳建,陶建坤.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CT分级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0,12:4-5.

[2]周剑,赵性泉,候欣怡,周楠,张彤,高培毅.高血压脑出血卒中后抑郁风险因素相关性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0,09:741-745.

[3]喻奇志.高血压脑出血CT特征与预后的多因素相关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9.

[4]字登荣.60例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诊断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7:35-37.

[5]于清宇.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预后因素的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

[6]谢天皓.肝囊性包虫病的CT影像与临床病理学的相关性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3.

[7]唐伏勇.老年急性脑出血CT特征表现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黑龙江医学,2013,07:572-573.

[8]丽丽,胡文德.脑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附227例报告)[J].宁夏医学杂志,2009,09:808-809.

[9]关玉宝.I期非小细胞肺癌CT形态学征象、ERCC1及RRM1表达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10]张倩,赵梅珍,史楠,张蔚,张燕.进展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CT表现及临床预测[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1:83-84.

上一篇: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 下一篇: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