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体会

时间:2022-05-28 09:26:26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内科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的观察对象为2010年6月-2013年9月以来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中医内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研究组在西药治疗之外,给予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跟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内科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体会

在临床上,中医内科患者一般为慢性病患者,患者病程长,长期受疾病折磨,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1]。这些患者往往是西医治疗效果不良,转为中医治疗或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中医内科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的观察对象为2010年6月-2013年9月以来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中医内科患者。同时排除具有严重心血管类疾病、精神障碍情况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研究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1-83岁,平均年龄66.7±6.2岁,其中包括偏头痛患者13例,高血压患者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例,妇科炎症患者2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2-85岁,平均年龄66.1±5.3岁;其中包括偏头痛患者14例,高血压患者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5例,妇科炎症患者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妇科炎症患者接受常规抗生素治疗,将阿奇霉素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甲硝唑250ml静脉滴注,1次/d。偏头痛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每次40mg。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阿昔洛韦、维生素B1和B12治疗。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活血化瘀法治疗,其中,妇科炎症患者采用红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皂角刺10g、延胡索10g、赤芍10g,加水煎煮服用,每天1次;偏头痛患者采用当归、川穹各20g,桃红、赤芍、红花、各15g,牛膝、桔梗、枳壳各12g,柴胡10g,甘草6g;用水煎服;1日1剂;1日1次;每次100ml。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取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1次/d。

所有患者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价。疗效评价标准按照疾病相关疗效评价标准执行[2-3]。显效:患者头痛症状以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且脑电图、脑血流图等相关检查结果均为正常。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妇科炎症患者小腹胀痛、白带异常、月经紊乱等临床症状消失,双侧附件检查无压痛,阴道分泌物减少,B超检查结果提示盆腔正常,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完全消失,为显效;患者头痛以及伴随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脑电图、脑血流图等相关检查结果显示有明显好转,治疗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患者血压明显下降,妇科炎症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白带接近正常,疼痛减轻,B超检查结果提示盆腔积液减少,附件增粗程度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有所缓解,则可判断为有效;上述症状均未有明显改善或病情有加重迹象则可判断为无。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

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跟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

3 讨论

中医学称带状疱疹为“缠腰火丹”。病程迁延日久,余毒未清,毒邪入络而致肌筋失于濡养,气滞血瘀不化而致疼痛不休。血化瘀类中成药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疏血通注射液是一种中药注射剂型,主要药物组成包括水蛭、地龙,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方中水蛭味咸、性平,入肝、膀胱经,主逐恶血瘀血、破血瘕积聚。地龙味咸、性平,入肺、肾、膀胱经,功擅清热定惊、通络平喘,二药合用,共奏行气化瘀、活血定痛之功效[4]。

偏头痛在中医看来属于“头风”范畴,头是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处,故不论是外邪入体还是内伤均会通过经血脉络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头部,从而诱发头痛。活血化瘀方中所含有的当归、川穹、桃仁、牛膝、柴胡、红花等药则可达到祛淤止痛、疏肝利气等作用,从而达到治标治本、气血畅通、通则不痛的功效[5]。

中医学理论中妇科炎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纳于“带下”、“Y瘕”等范畴,多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热外邪侵袭导致湿热内蕴,郁积胞脉,使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失司。冲任受损后经脉不通,而发下腹胀痛、腰骶酸痛、带下、月经不调诸症,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法。方中红藤功擅活血通络、败毒散瘀,败酱草可清热解毒、活血行瘀,蒲公英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皂角刺消肿排脓、活血通络。延胡索活血利气、行气止痛。赤芍凉血消痈、行瘀止痛。诸药合用可加速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利于炎症吸收,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行气散结之目的。

经过治疗,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有效率明显低于增加活血化瘀方治疗的研究组患者,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0%,不良反应均比较轻微。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潘云超.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7):447-447.

[2] 顾同章.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价值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9):442-443.

[3] 吴红丽.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价值分析[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5):430-431.

[4] 何南.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运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4,(9):447-447.

[5] 乐春荣.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3):136-136.

上一篇:胰腺癌合并急性胰腺炎16例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美国传统价值观在影片《阿甘正传》中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