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职能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01 07:46:49

我国西部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职能问题及对策

【摘要】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条件的“先天不足”,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过度让渡职能的现象不断发生,严重威胁了地方居民的切身利益。本文从研究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现状出发,详细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西部地区政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招商引资;政府职能问题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在世界范围内极力宣传当地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以便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先进产业,借此发展本国相关产业,提升本国综合实力。但市场化程度的严重欠缺致使政府在承接产业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为了追求好的政绩,欠发达地区政府之间展开激烈竞争,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形成了一种“囚徒困境”的恶性博弈竞争,显现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我国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已表现出了一种政府过度让渡职能的不良现象。

一、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在过去的十年间,借助低廉的成本、丰富的资源等优势在招商引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

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吸引的外资2004年是35.38亿美元逐年增加,到2009年达到了149.33亿美元,增幅高达320%(这个数据东部和中部只有89.9%和220%),而且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10年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可以预见,西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以国家政策为坚实后盾的发展新机遇,吸引外资的增速会明显加快。

此外,近年来我国吸引外资的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增长迅速。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是,2008年我国第二、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49.17%和49.73%,基本上平分秋色;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对服务业的承接有所下滑,导致第三产业吸收的外资在总量上有所减少,比重降为42.79%,也因此引致了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达到了55.62%,第二产业又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在西部地区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把西部地区建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趋势,而这一战略目标对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要求。因此,西部地区未来将会加大对国外产业的承接力度,特别是要加强第三产业对外资的吸引。

二、西部政府招商引资中的职能问题

在引进国外产业的规模增长层次上,我国西部地区取得很大成就,但在其引致的经济社会效益上,却是出现了负面影响,甚至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居民的切身利益。例如,2009年兰州出现的法国威立雅水务公司“不涨价就停水”的,使得水价上涨0.3元/立方米,严重侵犯了居民利益。

产生负面效应是因为西部地区“先天不足”的经济特性导致西部地区出现引资饥渴的问题。首先,我国西部引进的国际产业的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进驻东道国只是利用该国的静态比较优势,并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这使得该国的比较优势固定化,难以升级。再者,跨国公司进驻东道国后总是力图将“战略环节”紧紧掌握在母公司内,即使偶尔将其转移到东道国,也多以独资或多数股权的方式进入,这种国际分工显然不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安全。因为这种分工方式会把东道国的产业破碎的肢解,阻止产业链的延伸,产业发展空间狭窄,很可能成为泡沫经济的根源。

其次,西部地区的引资主体仍是当地政府。当地企业的引资成绩直接与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的现象是频繁发生,使政府官员滋生了利用职能便利主导引资的心理。一些地方政府只是注重承接产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承接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对生态环境破坏比较大的产业。更有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竞相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特别是对跨国公司让地、让税、让利,致使政府职能出现过度让渡,当地政府所作的这一切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衰退或破灭的隐患。

三、西部地区招商引资中的有效应对措施

对当前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进行粗略分析就会发现: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国东、西部地区政府职能的定位存在较大的差距。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政府职能定位的差距所在就是西部地区政府进行职能优化,提高国外产业转移综合效益的措施改进空间。因此,为使西部地区政府能够适当行使职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顾全居民切身利益,合理运用职能

继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热潮后,当今全球又掀起新一轮的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当地政府要赶上潮流,在承接跨国公司入住本地区时,政府不该管的就要彻底的放开,但对于该管的就一定要管严、管好,尤其是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坚决禁止承接。而对于一些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利的绿色产业或低碳产业,当地政府要酌情给予优惠,争取吸引这类产业入驻本土。政府实行的优惠政策可以是在对当地企业形不成排挤性威胁的情况下,适当对承接产业降低或免除一些税收,或在不影响当地居民消费水平的情况下,放松银行对引入企业的贷款限制,对此类企业在本土的快速兴起提供便利条件。

2、比照东部特点,发挥西部动态比较优势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因素的原因,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但西部地区也有自己的天然优势,土地资源、矿产蕴含量、天然能源等都比东部地区丰富,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廉价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蕴含量有限,不能无节制使用,但人力资源是可以升级的。我们可以加大对未来劳动力的教育投入,提升劳动力的技术含量,这就在无形之中,使我们的本来就具有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又提升了一个等级。这就能为我国西部地区能够承接技术含量比较高位于产业价值链高端的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减缓承接产业对本土产业的冲击

随着全球国际化分工的日益加剧,跨国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寻求国外代工厂的趋势是日趋激烈,它们在保存自己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尽量把自己的各个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机会成本相对低的国外市场。因此近几年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相当迅速,其中软件服务跨境外包市场平均每年以29.2%的速度增长。我国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力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也的研发力度,尽快从本源上掌握高新技术,进而最有效的将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专有技术,以此最大程度地减缓承接的国外产业对本土产业的冲击或是淘汰。

四、结论

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相信在中央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的带动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肯定会越走越快,越走越稳。但前提是当地政府一定要能够合理地行使政府职能,积极响应中央发展的方针策略,把经济发展的基础打好、打稳,坚决遏止过度让渡政府职能的现象,杜绝不良外资进入本土。

参考文献

[1]吴红艳.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及中国应对之策[J].科技创业,2009(3).

[2]杨建文.浅析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职能与作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

[3]李伟.论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职能定位[J].求是,2010(3).

作者简介:

刘珊珊(1986―),兰州商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卢勇(1985―),兰州商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上一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思... 下一篇:日本成本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