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

时间:2022-09-01 07:19:15

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

摘要:本文对企业的国际化策略进行了理论回顾,考量了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的国家背景,提出了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三大前提及理论模型。通过对中国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的代表——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安哥拉市场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战略;产业选择战略;进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9.3

一、引言

企业国际化是开放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约翰·邓宁(John Dunning)的直接投资发展路径理论认为,“如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就将进入净对外投资为正的阶段”。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已进入投资发展路径理论所说的对外投资快速增长阶段,在此阶段市场进入模式选择成为企业国际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对企业的国际化策略进行了理论回顾,充分考量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的国家背景,提出了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三大前提及理论模型。通过对中国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的代表——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进入安哥拉市场进行实证研究,充分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弥补了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入模式研究的不足,为企业的市场进入实践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长期以来对企业国际化并不存在统一定义。本文中提到的国际化主要是指企业的外向国际化。

(一)企业国际化的概念

Melin(1992)认为国际化是企业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持续渗透的演进过程。Johansen等(1975)以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为基础,提出国际化是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增加承诺的连续过程。一些学者通过内部化、所有权和区位优势等经济学视角来进行分析,认为国际化是一种对国外市场的投资模式(Williamson,1975)。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企业的国际化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种模式(Welch & Luostarinen,1988 & 1993),内向国际化包括吸引外资、技术引进、商品进口等方式;外向国际化包括商出口、对外直接出口、合资和兼并等,内向国际化是外向国际化的前提和条件。

(二)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

关于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本文主要从企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战略与企业国际化的产业选择战略两个视角来探讨已有研究。

1.区位选择战略

企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战略是指企业利用和发掘目标国的区位优势,并和自身的要素结合,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方式。企业的区位选择受限于目标国的区位优势因素和企业自身的国际化动机两个方面。

(1)目标国的区位优势因素

在古典的区位理论中,成本最小化是企业区位选择的唯一标准。J.H.Von Thunen(1826)和Alfred Weber(1909)分别研究了运输和人员工资等传统成本对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John H. Dunning(1973)进一步扩展了区位选择成本因素的范围。同时,关于成本最小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Caves(1982)提出了区位选择的绝对成本优势论,Webster(1995)提出了以目标国的潜在优势为前提的区位选择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企业会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地区进行投资。当前除了对传统的成本因素考虑外,理论和实证研究更多的关注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因素,和本土化企业相比,外国企业进入目标国存在巨大信息成本,这是源于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本土企业掌握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外国企业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极大,因而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会选择交易和信息获取成本比较低的区位进入。

Joseph Friedman(1992)和Krugman(1991)分别分析了市场增长潜力和市场规模对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市场规模大意味着企业进入该市场可供选择的战略伙伴多,本土化成本低,而且市场潜在和有效需求大;市场增长潜力大意味着企业盈利的持续性强;政府对市场干预程度大意味着市场的扭曲程度大,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恶化,从而影响企业的预期成本和收益。

国际化产业集聚是指同一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地域进行集中,达到一定的规模,比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产业集聚对外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源于产业集聚本身的特性。马歇尔曾经指出企业的集聚是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大量企业的集聚会导致配套企业和熟练的劳动力市场的产生,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企业之间可以进行知识共享和扩散,从而加速技术创新。Krugman(1991)进一步把劳动市场共享、专业性配套行业的产生和技术外溢解释为马歇尔企业集群理论的三个关键因素。①Dunning(1998)分析了产业集聚对跨国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指出在企业的跨国区位选择决策中产业集聚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不仅仅是传统上的要素禀赋。

东道国的政策设置反映了该国经济的自由度和开放度,而这些指标是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Fox(1986)通过1974-1989年的数据分析了美国各州的政策设置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证实其影响显著。Mudambi(1995)和Tatoglu(1998)分别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政府政策变量在跨国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总的来看,政策因素在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中不容忽视。

(2)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动因与区位选择

企业的区位选择是由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因素和企业自身的条件共同决定的,不同的企业性质和国际化动机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同。企业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生产型、贸易型、研发型三类,生产型企业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政治环境、政府的国际国内政策、经济环境以及目标国的要素禀赋等;贸易型企业主要考虑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可资利用的销售网络、政府的贸易政策等;研发型企业主要考虑东道国的人力资本、高新产业的集聚度等。学者关于企业国际化动机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K.Kojima(1987)把企业的国际化动机分为三类: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 ②二是Patrie(1994)把跨国直接投资动机分为市场诱发型投资、生产诱发型投资、贸易诱发型投资;③三是Dunning(1998)把企业对外投资动机分为四种: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④一般而言资源寻求型的企业倾向于选择自然资源丰富的区位,例如大部分发达国家在中东的石油开采,巴西和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开采等;生产要素导向型倾向于选择人力资本、土地、原材料廉价的地区为其进入区域;战略资产寻求型企业倾向于选择具有战略价值的区位进入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技术来强化自身的战略优势。因而企业不同的战略动因会导致其不同的区位选择。

上一篇: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原因与教训 下一篇:中国出口形势与政策导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