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青少年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1 04:28:42

浅谈对青少年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培养

一、协调能力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协调能力的实质就是有机体为了保证动作的完成而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活动得到良好配合的能力,它是掌握技术动作的前提。协调能力受遗传的影响很大。运动活动中的协调性可分为神经、肌肉和动觉协调三个部分。任何一个运动动作都包含这三个部分。

神经协调体现在完成动作时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配合和协同。

肌肉协调是指肌肉适宜而合理的用力。其中包括工作肌用力的程度和用力的时间程序。从整体看,用力的大小取决于参与工作的肌肉的肌纤维的数量。用力的时间程序是指肌肉紧张和放松的相互配合。

动觉协调性是有机体各部分在空间和时间活动上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以符合活动时的现实状况和有机体的机能状况。它取决于本体感觉所提供的信息。

协调性受遗传影响大,但通过后天的努力仍可有一定的提高,尤其在肌肉和动觉的协调方面。

协调能力是学习技术动作的必要能力。它不仅表现在使身体各部分工作配合得当,也表现在对已经掌握的动作的改造能力上。青少年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主要是遗传特性的表现。但随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动技巧的自然获得,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自然增长,神经系统的发育,协调能力在后天也会得到发展。

二、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协调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

由于神经协调对协调能力起相当大的作用,而神经协调主要是先天的,不易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遗传对协调能力的影响很大。

2、生物年龄和有机体各部分生长发育的程度

协调能力是人体各种机能的综合体现,是建立在形态发育和完善的基础上的。形态随运动员生物年龄的成熟而生长发育,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也随之得到完善,协调能力也随之完善。因此,生物学年龄和有机体各部分生长发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协调能力。

7-14岁是发展协调能力的最有利时期。用一些反映协调能力的客观指标来测定的话,可见6-9岁是一般协调力发展的最有利时期,9-14岁期间对发展专门性的协调能力最有利。个别人到15岁时,协调能力已接近高峰,此时大脑皮层和延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已充分发育成熟。

13-16岁,即青春发育期开始后的几年内,协调能力的发展不稳定。这是由于心理及体内内分泌腺产生急剧变化所引起的。

16-19岁,此时期发育趋向于结束,运动素质也已得到很大的改善,基本能满足完成复杂、困难的技术要求,所以可表现出极好的协调能力。

3、有机体运动素质发展的情况

运动技术的完成需要运动素质为基础,尤其对完成技术过程中的肌肉活动来说,他直接与力量、速度、耐力等的发展程度有关,而且,肌肉的内协调本身就是力量表现的决定因素。反之,力量的发展又影响肌肉内协调的发展。因而,运动素质的发展程度与协调能力有很大关系。

4、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运动员学习、完善运动技术,对改变了的训练、比赛条件及时的适应,都与运动员对不同刺激条件的分辨能力、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神经类型等等心理特征有关,而这对协调能力都有很大影响。

三、青少年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培养

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克服肌肉不合理的紧张;提高姿态的静力稳定性和动力稳定性;提高“空间感觉”和动作的空间准确性。

肌肉不合理的紧张即“协调性紧张”。它是在肌肉收缩后不能充分放松而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肌肉不能很快过渡到放松而引起的。培养良好的调节肌肉张力的能力和肌肉最大限度紧张与彻底放松相结合的能力,是一个长期过程。除了系统地采用相应的身体“放松练习”外,还需用心理训练等方法来克服不合理的肌肉紧张。

由于动作技术均有特殊的要求,要高质量地完成练习始终依赖于在某种身置上保持平衡的能力。在运动中保持平衡的能力的提高,是在掌握动作技术的训练过程中获得的。一方面各种静态平衡练习可以提高这方面能力,另一方面,对动态平衡来说得不断交换练习的条件,使动作完成中感觉校正更精确和更灵活。

空间感觉在大多数项目中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在分析器综合机能的基础上,与动作空间参数、活动性感觉的调节有直接联系的。空间感觉必须深入专项化才能适应专项动作的特点。这样才可产生专项感觉:“距离感觉”、“栏距感觉”、“横杆感觉”等等。

培养协调能力的做法主要为三个方面:对已习惯的动作的局部特征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或者对完整动作提出更复杂的要求;在不习惯的配合下完成习惯性的动作;引入各种外部条件,迫使已经形成协调的动作习惯得到改变。这可采用下列手段:

1、运用不习惯的开始姿势;

2、反向完成动作(镜面练习);

3、改变动作速度和节奏;

4、采用游戏的方式使练习复杂化;

5、通过不习惯的组合使已掌握的动作复杂化;

6、采用各种战术方案;

7、引入要求适时改变动作的辅信号和条件刺激物;

8、改变动作完成时的空间范围;

9、练习时附加重物;

10、充分利用各种物质和自然环境条件扩展动作技能。

上一篇:秦皇岛市举重运动选材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对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基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