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专题构建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时间:2022-09-01 02:39:37

如何在专题构建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摘 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专题构建 文化载体 必要性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传授、运用知识,而且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层面看,可以从伦理道德、历史哲学等方面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2007年福建省高考独创以《论语》《孟子》为主的经典考查,儒家文化成为中学语文教材始终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其人文精神影响价值观逐渐完善的中学生。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文学作家和历史事件,历史的积淀很厚重。这些文章承载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语文教材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历史文化宝库。

(二)弘扬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势在必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华夏子孙对民族文化的探索无不体现了她非凡的创造力。

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与保护传统文化成为教师的重要责任。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应将传统文化融于日常教学中。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有助于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如何弘扬,怎样传承,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二、构建专题教学,搭建传统文化渗透的平台

新课标的使用,亟待每一个一线教师强化课程意识。有别于传统,我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理解必须拓展,不能局限在传统观念中的“字词”、“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而要包括各种策略性知识,乃至作为基本文化素养的文化知识。在教材中构建专题,对各种知识和技能训练之间、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能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课文,某一处文本。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今天仍有鲜活的生命价值,就因为它们在传承过程中,无论是从传承的对象还是从传承方式来看,都渗透到了当今生活的很多领域。如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就蕴含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怀想,就是对他那崇高的爱国民族感情的一种弘扬;儒家优秀文化中倡导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今天就赋予了有时代特色的“创建和谐社会”。我们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篇课文,而应该向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延伸拓展,构建模块专题教学。

在专题教学中,文本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得到有意识的凸显,教学目标高效实现,教材文本价值得以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提高。

三、在专题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的策略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充分挖掘、利用文本。

在新课程所倡导的文化语文的大环境下,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丰富传统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方式向受教者传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杜甫《登高》一文,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一联时,可联系郁达夫《故都的秋》,认识、理解一种传统的悲秋文化。传统文化中文士悲秋的情结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中――“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沉思,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通过合并分析,既传授了知识,又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学习、接受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吟咏诵读,熏陶感染。

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语文能使学生在诵读中进入意境,从中得到激发,感情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例如袒露心志的名篇《离骚》,通过大量芳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合污、坚守正道的爱国志士。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像品尝美酒那样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努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情的陶冶。

(三)立足文本,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读基础上迁移。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语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培养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进一步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关的知识等进行了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和学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我将不遗余力地把语文课堂作为传统文化渗透的主阵地,不断继承和发扬。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那么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培植,应该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人为本,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上一篇:观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方法 下一篇:以问题驱动为核心推进数学建模培训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