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工作模式探索

时间:2022-08-31 11:45:37

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工作模式探索

摘 要 大学教育活动可以概括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者往往并行发展,各行其是。本文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为例,探讨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工作模式,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为延展教学时空、落实全员育人、实现全方位多角度育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全员化 多元化 立体化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80

Abstract University educa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 first class and second class, they often develop in parallel, each acts in his own way. This paper takes Zhongs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cean science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full, diversified and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student work,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class and the second class, to extend teaching spa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ff education, achieve all-round multi angle education reference.

Key words full; diversified; three-dimensional; students' work

“教育即生活”,这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大教育理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这一理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学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育更不能仅限于教师。高校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这一环境中,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食堂、运动场、实习基地、校道、草坪,无一不是教育场所,课上、课间、课后,无一不是教学时间,专业教师、辅导员、实验技术人员、工勤服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无一不肩负育人职责。本文以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为例,探讨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工作模式。

1 全员化策略,实现“人心向学”理念落到实处

“人心向学”,人是主体,心是导向,学是目的。“人”,除了教师和学生以外,还包括党政领导、行政人员、辅导员、实验技术人员等大学职员。服务学生本身就是院系所有教师、院领导、行政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职责中的重要因素和首要任务,但在日常事务性工作日益繁重的情况下,与学生之间的实际沟通交流相对较少。这情况在跨校区办学条件下表现得尤为严重,学生日常的疑惑或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解答和响应,从而给学生教育管理增加难度。全员化策略的目的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打通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与辅导员之间的隔阂,全员参与学业辅导与学生成长,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心向学”理念落到实处。

首先是打通行政人员与辅导员之间的隔阂,通过双班主任制度,为大一学生各班级同时配备专业班主任(以学术服务和专业指导为主,由专业教师担任)和副班主任(以行政服务和思想指导为主,由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担任),每学期开展3~4次班级活动,保持负责科研、实验教学等事务的行政教辅人员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通过副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其次是打通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隔阂,通过师生午餐会制(每2~3周举行1次,每次安排1~2位教师以及6~8名学生参加)和本科生导师制(四年级学生直接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以此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除了学业指导,专业教师(导师)自然而自觉地推荐学生升学(留学)或就业。

再次是打通实验技术人员与辅导员之间隔阂,专设实验技术人员担任团委副书记,牵头实施“海精灵协会”学生社团,开展海洋志愿者公益活动,进社区、进小学、进医院,面向社会和公众普及海洋知识;并组织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海洋大讲堂”系列讲座、以学术/专业为背景的兴趣小组等活动,动员、引导、组织、策划、指导、保障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实验,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

2 实施多元化策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

全员化的目的在于实现多元化,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在塑造人格、激发潜能、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多元化策略的实施,其实质就是致力于将感性获取与理性认知相结合,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独立实践、突出特长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技素质、专业素质、文体素质、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最终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培养熏陶学生的“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

首先是加强社团的专业文化建设,实现第二课堂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学院以海洋志愿者公益为宗旨,组建“海精灵协会”学生社团,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个性、不同需求的团队成员通过知识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获得相互的交融与促进;以中山大学实践育人精品项目为依托,打造文理交融的“海洋科技文化节”品牌活动,将专业文化建设融入第二课堂的育人过程中,培养造就一批批团学骨干;打造一支从优秀到卓越的学生排球队,成为全校性劲旅,不仅能强身健体,更有助于形成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成立学院新闻中心,全面负责学院微信新闻采集与推送、网络平台宣传等工作,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助推学院文化得以内化。

其次是丰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是规模较大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认知社会的桥梁,融入社会的纽带,奉献社会的途径。在实际中,海洋学院每年举办一届的为期半个月的海洋科技文化节(已列入中山大学第四批“实践育人精品项目”)和两岸四地海洋夏令营(已列入教育部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知与认同,并吸引广大公众关注海洋,践行提出的“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战略思想;充分利用实习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努力把学生输送到企业基地或行业应用部门,开展毕业实习,既锻炼科研能力又拓宽学生的眼界,在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同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是创办特色科技活动,实现学生假期和课余时间的自主开放型实验。实行全开放式创新育人机制,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在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指导下,做到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时间开放、内容开放、设备开放、试剂药品开放,把学生置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除了系统的实验教学安排以外,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海洋学院注重组织低年级本科生到科研实验室观摩与交流,进行代表性科研工作示教;定期举办“海洋大讲堂”活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组建中华白海豚、红树林真菌、珠江口鱼类鉴定等以学术为背景的兴趣小组,为专业与兴趣的结合创造机会;鼓励低年级本科生直接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承担各类学生科研项目;四年级本科生直接进入各导师科研团队,参照研究生模式培养本科生,并完成论文答辩。

3 实施立体化策略,实现教师、职员、学生良性互动

立体化策略的实施,是在全员化、多元化的基础上,营造“协同育人”学院文化,实现教师、职员、学生良性互动,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目标体系,实现立体化的目标管理,并通过制度检核和流程管控,构建立体而系统的学生工作模式。通过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并固化出“兴趣-专业”相结合、“低年级-高年级”相搭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互补的学生工作格局,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首先是营造“协同育人”学院文化,实现教师、职员、学生良性互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学院文化是学院在成立和发展过程中的日常点滴在师生们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方面是自然形成的,依靠师生员工通过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等方式加以维护和丰富,另一方面也非常需要管理者的积极介入,运用必要的制度约束、思想教育和管理措施,来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海洋学院通过海洋科技文化节、“海精灵协会”学生社团、粤港大学生联合夏令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排球队等特色活动打造高水平平台,努力实现学生活动的精品化和品牌化,增强师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学生为中心,专业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验技术人员等形成了“协同育人”理念,已逐步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理想和职业追求,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富有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的海洋卓越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海院精神”的核心表述。

其次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目标体系,实现立体化目标管理。确定一系列明确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具体工作目标,可以将“目标管理”引入学生工作领域。学生工作目标体系构建要注重实现某个具体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性,并明确设定实现目标的时间限制。在实践中,海洋学院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目标体系: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考试不及格率5%以下,大二、大三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80%以上,大四学生100%进入教授科研实验室并完成毕业论文,升学和留学比例65%以上,最终就业率98%以上(含升学和留学),体测达标率达98%以上,学生因学业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并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目标体系,有助于实现立体化的目标管理,从而确保学生工作能紧紧抓住“关键少数”,达到“时间聚焦”,最终促进培育卓越拔尖人才。

再次是通过制度建设,构建立体而系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在制度的规范化和文件化方面,海洋学院研究制定了本科生综合测评、本科生推免、奖学金评选(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职员工作规范等的实施细则,明确了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党员发展等工作指南,并强化对规章制度的学习,让规章制度深入人心。在制度的表格化和节点控制方面,每月编辑并向全院师生发送学院工作简报,以规范学院全体职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形成督办机制,实现责任到人,提高效率;开展师生午餐会、班级活动、海洋大讲堂等,每次活动均形成记录表,并共享到教师群和各班级学生群上,形成良好互动机制,让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体验到相互尊重和公平公开,强化主人翁意识。通过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并固化出多元互动、立体而系统的育人模式。

4 分析与讨论

在高校,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大多集中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运行中,两大课堂之间往往孤立发展,大多未能实现有效的对接互动,缺乏完备的协同运行机制。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多校区办学已成为很多高校较为普遍的运作方式。由于学生人数多、校区之间存在距离、师资力量相对分散等的客观存在,专业教师奔波于不同校区授课,课程结束后即乘车离开,与学生交流机会少。在新办校区,学科底蕴不足,专业学习氛围不浓,辅导员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时,专业教师参与度较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割裂状态更为严重。

研究建立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工作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延展教学时空,实现全方位多角度育人:通过海洋科技文化节、示范性学术社团、早期接触科研、海洋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就业等问题,推动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可落实全员育人,扫除跨校区办学的不稳定因素:通过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本科生导师制、双班主任制、师生午餐会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可确定并巩固多校区之间的师生交流,将全员育人理念落到实处,有助于避免因跨校区办学而给学生造成“心理失衡”。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3] 方茂,侯冬伟,汪帼英,陈省平.跨校区条件下院系学生工作的全员化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5.6:166-168.

[4] 李俊,韩墨香,宁曦,陈省平.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31-33.

[5] 陈省平,韩墨香,郑意文.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前沿,2014.4(3):99-103.

[6] .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7] 赵新峰.协同育人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 汪帼英,李颖,S龙舟,陈省平.跨校区条件下交叉学科院系的组建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6.1:20-21.

上一篇:应用型独立学院学分制下“双导师制”体系的构... 下一篇:关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