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全员参与师生共同发展

时间:2022-10-11 09:09:12

学生全员参与师生共同发展

摘要: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思维、独特的见解,课堂中应该在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全员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在活动中充分的进行思考,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全面的读懂学生,教师组织的全班交流与反思才更有效,才更能促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师课后的反思。只有全员参与活动,才能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全员;参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73-02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候答一段时间后,叫个别学生起来回答,其他学生坐在那里倾听,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再站起来回答,这样的课堂似乎也能出现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但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个班举手的学生只有那么十来个,举手的这些孩子思维敏捷,会抓住问题的核心进行思考,但是其他孩子呢,他们总处在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是属于少部分人的课堂,是低效、无效的课堂,笔者认为,课堂中应该在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全员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在活动中充分的进行思考,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全面的读懂学生,教师组织的全班交流与反思才更有效,才更能促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师课后的反思。只有全员参与活动,才能师生共同发展。

1.全员参与活动,给每个孩子思考问题的机会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要经过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环节。通过动作、图象观察、数学语言的抽象表达,来完成认知的全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学生是有着灵动思维和发展潜能的人,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参与课堂的学习。 因此每一位学生都要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才能促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提出一个问题,让全班学生坐在那里想半天,再叫个别学生回答一下就完事,这样就无形的捆绑住学生的手足,禁锢住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要认识整时刻。某教师这样教学:请个别学生回答钟面上有什么。然后请学生看整数的时刻怎样认,点几名学生说三个表分别怎样认,时针指着几,分针指向几,是几时。之后请学生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时。最后全班学生做练习,(1)完成做一做(认写整时刻)。(2)在三个空的表盘上画出所给的时刻。课后调查,其中练习2的作业情况:全班35人中有14个全对的,16个三道中至少错两道的,5个分不清时针、分针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练习中出现这种不尽人意的问题?

教师通过反思调整后这样教学:(1)钟表上有什么?请全班学生在画有12个大格的空表盘上画一画,写一写,全体学生活动,教师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后组织交流:钟面上有12个大格分别对应12个数,突出12、6、3、9四个数,有两根针,较长较细的是分针,较短较粗的叫时针。分针和时针日夜不停的转动告诉我们时间,是怎样转动的?全班动手比划,观察课件中的钟面,发现分钟转一圈时针才转一大格。(2)创设情境:早晨小红起床的时刻是多少?是怎么看出了的?请全体学生带着问题互相小声的说一说。教师巡视倾听了解学生想法后,有目的的组织交流。对比发现只要说清分针和时针分别指向几,就知道是几时。再出示第二个整时钟面请全班学生同桌之间小声的互相说一说:怎样看出来是几时的,再请全班学生交流。接着出示第三个钟面请学生在心里说一说:怎样看是几时的,请学生交流。最后观察三个钟面,对比一下有什么发现;怎样用一句话说清楚整数的认法。请学生思考后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3)请学生看小明的一天:几时在做什么,自己独立填一填,说一说。教师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请学生观察12时和6时有什么特点,两个9时小明为什么做的事不一样。接着教师组织学生玩我说你拨的游戏,教师说一个时刻在做什么请学生拨出这个时刻,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说某个时刻自己在做什么,请另一位学生拨出这个时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状况,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然后请学生在三个空的表盘上画出所给的时刻。课后教师再次收集学生课堂作业,发现正确率大大提高,没有学生将时针与分针混淆。

是什么原因让学习效果发生了转变,不难看出在,两次的执教中,最大的差别是:学生是否全体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有动手研究,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具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听"接受知识的效能只要20%;"说"有70%;动手"做"的效能却有有90% 。所以我们要遵循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的"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能自己动手;"解放孩子的双脚"--让孩子能自由活动。"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能去看、去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能说;"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能想、能思维;"解放孩子的时间"--让孩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有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给每个孩子参与活动的机会,孩子在活动中自由的运用各种感官,才能进入积极的思考,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全员参与活动,给上课教师读懂学生的时机

近年来全国的教育掀起了一股"读懂学生"的热潮,研究出许多"读懂学生"的方法、策略等,如:课前,读懂学生的基础;课中,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后,读懂学生的收获等。其实最关键的是在课堂上如何读懂学生,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差异、障碍、错误、思路、等等,在课堂中都能看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然而在课堂中读懂学生是需要时机的,一些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一个问题,只让个别孩子回答回答,在这些孩子回答的基础上就决定下一步进行什么环节,这是读懂个别学生,不是读懂全体学生,这样的读懂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在学生全员参与活动时,是教师最佳的读懂学生的时机。只有在学生全员参与活动时,教师才能静心观察"读懂学生"。从而更客观、准确地找准教学起点,抓住学习重点,把握教学弹性,突破教学难点,调控教学环节。

例如:三年级《搭配的规律》一课,要发展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符号感,学会搭配的策略。课前教师和全班孩子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搭配思想,在新课环节教师先组织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审题,观察图的特点,给娃娃和帽子起形象的名字。再根据学生的理解与问题,提出"选配"这一关键词的含义,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搭配时要抓住"选谁,配谁"进行思考,当全部学生明确题意后提出活动要求,给每位学生足够的独立探索的空间:把选配的方法一种一种的记录下来,你的记录要让自己能看明白,别人也能看明白,能想几种就写几种。学生活动时,教师静下心来,关注每位学生,一个挨着一个的观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了解到全班学生的思维特点,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该组织学生学什么。正是在学生全员参与的过程中,教师才有了机会对学情进行整体把握,才会选择出有层次、有共性、有特点的学生记录,为后面的全班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选择了这样的几位学生记录1、只用文字简单的记录自己的6种搭配方法。2、用文字无序的记录了自己的6种搭配方法。3、用文字有顺序的选帽子,配娃娃的记录方法。4、用文字记录选娃娃,陪帽子的6种搭配方法。5、用连线法记录的6种搭配方法。6、用字母代替帽子和娃娃记录的6种搭配方法。教师在活动后的交流反思中,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自己的记录,从少的到多的,从凌乱的到有序的,全班在仔细倾听后,掌声欢送汇报的学生回到座位,就算写的不好的学生也能体面的回到座位上。等全班学生都清楚的倾听了同伴的想法后,老师再层层深入提出有价值的思考问题:你同意几种选配方法的,为什么?六种的选配方法最全,那么这位同学怎么就做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的呢?谁的更有序?哪种记录方法你更喜欢,说说理由。后面的全班交流让每位学生有所收获:让学生的思维从"乱"到"全",从"有序的思考"到"有序的表达",从记录方法的 "繁"到"简"。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教师在学生全员参与活动时,获得了最佳的读懂学生的时机,教师才提出了学生能听的懂的问题,关键的问题,启迪学生心智的问题。正是教师在学生参与活动时把握了读懂学生的时机,才做到了活动后的"有序"组织,让学生在交流、对比、反思中得到提升。

3.将全员参与活动贯穿于整节数学课当中

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观察他们眼中比成人世界所见到的更丰富更宏大的世界。正如马拉古齐的一首《其实有一百》小诗中所描述的: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因此要尽可能的给每一个孩子动手、动脑参与活动的机会。

笔者认为从复习引入开始就应该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参与。例如,课前许多老师喜欢用开火车的方式来练习口算,课堂中看起来学生情绪盎然,效果很好,但如果每天都这样学生会浮躁,不如让学生听算,之后在开火车校对的好,这样每个学生都在动脑思考中让口算能力得到提升。

新课的探究活动,更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一样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要给每个孩子探索的空间与时间。例如,五年级上册中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平面图如图所示)。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的面积的地板,再实际算一算,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师:"想一想能不能用我们的旧知识来解决他。"生1"我们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就好算了。"生2:"用以前学过的切割法或者填补法进行转化"。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怎样把这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看谁的方法巧、多。"只有让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后的交流才是多元的、丰富的和有价值的。在看似寂静的课堂中,每一位同学都在进行着火热的思考。几分钟后开始有人举手了。师:"相信咱们班的一些同学已经想出了好几种方法,请这些同学整理一下思路,给你想出的方法分分类,哪些是用了分割的方法,哪些是用了填补的方法,有没有分割和填补结合的方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举手的同学又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学生先活动会让教师的引导更有效。师:"请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们组中有几种是分割法解决问题的,那些是用添补法以及割补法解决问题的。"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再次整理自己的思路,全部的学生都有机会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路表达出来,学生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因为想和说出想法对学生来说是两个层次。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随着学生的讲解,演示割补的方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学困生在活动后交流的中,学的会轻松许多。有些小组出现这种方法,将图形分割成好几块基本图形组成的图形。师:"你们对这个方法有什么看法。"生1:"虽然也是一种方法,但是我们应该分的块数尽可能少,这样才能简便。"生2:"我们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了,不能又把简单的问题变复杂了呀。"师:"想一想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填填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法。这个方法与前面三角形、梯形的推导方法有异曲同工之效。正因为先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老师的启发才起到了"让学生跳一跳够得上"的学习效果。可见,全班活动后的交流、反思才能让全班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丰富,更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深入的探究,把握数学的思想与实质。

课堂练习的环节,也一定要全员参与,切忌在屏幕上一道一道出题,全体学生坐在那里审题,再举手,个别学生回答。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常务编委王永老师说过:"在课堂作业这个环节,是学生独立作业的时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机会。一堂课如果没有一段时间(10分钟)安静的练习,这节课的质量会令人感到不安"。

课末,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进行回顾学习和展望学习,引导学生把学的各部分知识联系起来,给全体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思考与回味。

如果教师能在每堂课的每个环节,都竟可能的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那么六年的数学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难道不正是一程美妙、丰硕、富有挑战的精神之旅吗?

总之,我们要直面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尽可能的给每一位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精彩纷呈的想法展现出来, 它可能是资源,也可能是障碍,但更是生生、师生思维发生碰撞的机遇和挑战,学生全员参与给了学生想、说、做、问、疑的时间与空间,更给了教师全面、深入的教学思考与智慧。因此我说:只有全员参与活动,才能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守旺《走近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福建教育出版社),

[2]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王永讲座:"在课堂中教师如何读懂学生"

上一篇: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