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0 10:53:36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宿舍导师制 方法 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20-02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精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于2004年12月在河南省高校中首次实施了大学新生宿舍导师制。可以说,这是该校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高校范围内学生管理方面的一次新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目标与思路

所谓工作的实施目标,从管理学角度来讲,它是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在实施目标管理系统中,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围绕确定目标来指导整个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达到一定的管理目的。对于学校来讲,就是学校管理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求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一定时期学校的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和左右协调,制定出各层次、各部门直至教职1个人的分目标,使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从而建立一个从上到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最终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评教职工工作绩效的依据,就是把目标的制定实现与教职工的职责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全员参加、全程管理、全面落实的管理方法和程式。换言之,学校的目标管理模式,就是以学校的管理育人目标为中心而展开各项管理活动的运作方式。那么,作为一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模式――新生宿舍导师制,当然也拥有自身鲜明的工作目标,即在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三者和谐统一思想的指导下,针对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学校选派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强、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管理干部、专业和“两课”教师作为其宿舍导师,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思想政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尽量缩短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帮助他们尽快树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在以后大学期间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并通过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这条重要途径,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学生宿舍,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流与互动,从而使德育I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处处都是德育课堂”的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新生宿舍导师制,是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由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面向全校聘任具有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强、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任宿舍导师,以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和管理制度。它的具体实施过程是:

1.新生宿舍导师的聘任。在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党委学生工作部负责指导开展全面工作;学校各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新生宿舍导师制工作的具体实施,并需为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合本院系的工作体系,做好学年工作计划的制定,新生宿舍导师的选聘及管理,日常工作的检查、督促及经验交流,学年工作的考核及总结等相关工作,并及时上报党委学生工作部;各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所选聘的宿舍导师主要应由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各部(处)领导、该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承担专业和“两课”教学的专职教师担任,一般每位教师承担1~2个学生宿舍导师的工作,每学年选聘一次。在各院系确定人选后上报党委学生工作部,经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批后,由学校党委正式发文统一聘任。

2.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督导检查与日常管理。成立由学校主管德育工作的领导牵头、学生工作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督查组,定期督查学生宿舍导师工作的开展情况,厦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断加强日常管理,定期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研讨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3.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考评。对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考评每学期进行一次,学年终结进行总评,由各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进行;在考评过程中,每位导师需要写出期末工作总结和年终工作总结,交验工作记录。由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审核工作记录、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途径,并结合所自责学生受表彰奖励或批评处分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新生宿舍导师一年来的工作状况进行考评,将考评结果上报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经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审评,对工作成绩显著者进行表彰奖励。然后,人事部门将导师的学年考核情况记八个人人事档案,并作为所在单位个人全年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工作成效与经验认识

1.从学生角度来讲,宿舍导师制的实施满足了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实际需要。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因为,大学新生在刚入学那段时间里,整个身0正处于一个过渡期,这在学生的心理、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尤其突出,譬如在心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三失感”,即大学远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美好的失望感,高考目标已经实现而新的目标还没有树立起来的失落感,昔日个人佼佼者地位已不复存在的失宠感;在人际交往方面,因地区或家庭差异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爱好各异的学生生活在一起,相互问往往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冲突磨擦;另外,再加上大学期间怎样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怎样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怎样设计职业规划和人生生涯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疏导、思想上的引导、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辅导。而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就好像下了一场及时雨,满足了他们需求的渴望,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从而在客观上也帮助他们缩短了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2.从教师与管理者角度来讲,宿舍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反馈和提高,管理制度的落实与完善。宿舍导师经常加班深入学生宿舍,当面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困难,亲自解答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但能够深刻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而且从中也能收获颇多,既辛苦叉欢乐。譬如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从学生中能够收集到许多鲜活的素材和全新的案例,课堂上便能够抓住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的注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事学生管理的政I干

部,能够直接向学生讲解学校的管理制度与以往学生的违纪行为,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与警戒作用,加强他们的自我管理;从事后勤物业的干部,通过走访宿舍,了解学生对后勤服务的意见与呼声,把握住学生的真正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与服务,同时也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服务水平也随之得到了很大提高。

3.从学校角度来讲,改变了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全面贯彻落实了“全员育人、全方住育人、全过程育人”指导思想。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问生活、学习、休闲、交友、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窗口。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综合功能,建设文明、整洁、安全、有序的宿舍环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随着学分制的普遍实施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校传统的校、院、系、班纵向教育管理模式似乎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德育模式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学生宿舍作为“阵地”、“窗口”的地住和作用愈加凸显,这就需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厦时转换角色,明确定位,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和导向作用,而宿舍导师制的推行,也正满足了这一形势发展的要求。通过实施学生宿舍导师制,全校教职员工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教书、不育人,只顾自己课堂教学、不顾教育思想和行为的错误认识,尤其改变了过去那种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的思想误区,真正树立起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全校范围形成了“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I作新局面。

四、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在学院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出一系列相对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比如修订完善宿舍导师工作条例,完善日常监督机制、激励和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形成一套规范、合理、高效的管理体系,从制度和体制上保障学生宿舍导师制的顺利开展。其次,把握好宿舍导师的工作特点与不同的角色定位。宿舍导师工作本身具有业余性、具体性、奉献性等特点,这种特点不但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解决学生的日常具体问题当中,而且需要充分发挥出一种奉献精神,利用自己和学生的业余时间加班加点来进行;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担任宿舍导师的教师和行政人员需要以朋友、父母兄长、教师、管理人员的角色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针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采担当不同的角色。最后,需要不断加强各院系之间及其内部宿舍导师的交流,总结经验,促使新生宿舍导师制度不断完善。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管理;学生成长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37-01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一、导师制的现状

1.导师制的提出背景和具体实施方法

我校学生科组织专班将全校学生分配给150名导师,每位导师10名以内的学生结成对子。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和学生加以沟通,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导师有意思的将心理健康的若干理论和操作技巧运用其中,利用行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技术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个案辅导、团体辅导等方式,并负责监督其实施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为了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1)导师要在确立受导关系的一周内熟悉受导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学生品德、学业水平、身体素质、家庭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现状,并填写好《学生成长记录》中的学生基本情况;(2)一周内与受导学生进行第一次谈话,按导师工作原则确立受导关系,并做好受导记录;(3)确立受导关系后每周导师与学生至少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学生本周的成长情况,解决受导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有必要可以做谈话记录;(4)每次月考或期中考试后,导师必须与受导学生谈心,总结一个月以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对学生的学业水平的变化等内容填写受导记录;(5)每学期在学期末,导师要写出自己的工作总结,反思与总结导师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2.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师生之间选择的针对性不够突出。有的学生文化成绩不够好,却给了专业教师受导。有的老师可能业务能力突出但不善于做思想工作,对以谈话形式进行的导师制工作就感觉不能得心应手。

(2)教师对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应付检查,往往是集中找学生谈一谈话,走一下过场,或者检查前将《学生成长记录》匆忙的填一填。《学生成长记录》要求有谈话内容和学生感受,学生为了配合老师也只能根据老师记录的谈话内容编造出一些感受,这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将学生牵扯到造假活动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3)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被要求选导师,被要求分配给某一位导师,被导师找谈话,学生出现问题并不能主动的找导师沟通,这样导师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导师制的收获

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实施半年来,通过导师们的辛勤工作,使我校的教书育人的面貌焕然一新:

1.教师的教育观有了极大的转变,提升了教师的工作作风、责任意识,体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

2.德育形式更加丰富,德育方法在不断更新,导师主动优化教育方式,让90%学生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

3.师生情感更加融洽,亲情化教育给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以朋友般的帮助,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4.家校沟通更频繁,学校育人氛围明显加强,每月一次的电话问询、一学期一次的家访、贺年片的祝福,都赢得了家长们的好评。

三、对导师制的建议

1.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导师。我校为全封闭寄宿制学校,每天学生生活在集体里,自己的空间很小,在学校难免与同学产生摩擦,有的同学可能在情绪上表现得比较明显,需要老师对其心理进行疏导,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沟通自己解决。中职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不论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需要自己的活动空间。既然是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前提,最好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需要导师给予帮助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受导服务,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则给予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

2.不是所有的老师都适合当导师。“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有的老师善于和学生谈心,能在谈话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有的老师业务出众但不太擅长做思想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学生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导师肩负着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辅导学生、在心理上疏导学生、在生活上指导学生的重任,所以做导师需要有一定的资质,应该给导师设立一定的门槛,各方面表现突出并有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导师。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导师管理制度建设述论

班导师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其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关系重大。下面,我将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就新形势下的班导师管理工作新思路作一探讨和分析。

一、深入分析班导师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而基础课教师侧重于课程的教学,他们所带学生人数多、专业情况复杂,所以深入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难度较大。因此,“班导师制”应运而生。“班导师制”有如下优点:

1.班导师进行思想导向的形式更加灵活,它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

2.由于管理人数较少,班导师更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引导;

3.班导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学生的学习,起到“解惑”的作用;

4.班导师以自己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起到“传道”的作用。

二、准确认识学生群体特征,合理构建班导师工作目标

1.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一般来说,班导师应重点关注家庭背景优越和极差这两端的学生,特别是后者。家庭较差的学生极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因为这些学生不仅是“经济上弱者”,而且更是“心理上弱者”。因此,班导师,不仅要重视这些学生的经济扶贫工作,更要重视对他们心理上的“扶贫”。

2.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而进入大学后,社会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摆脱以往的应试学习,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空间。在社交中,学生的个性在受到外界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他人。因此,班导师一方面要注意周围环境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一些学生的消极个性对群体或其他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规范班导师管理制度,有效实施重点教育工作

1.班导师的选择

(1)班导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

(2)班导师的选择要以青年教师或研究生为主。

(3)班导师最好选择高学历的教师。

(4)班导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制定明确的班导师管理制度

制定明确的聘用标准及聘用条件、评优原则等,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班导师工作的准则,此文件的及时颁布与有效实施大大促进了我院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班导师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与班导师拉近情感,培养全员育人意识

辅导员与班导师进行沟通,仅仅用权力和领导身份指挥导班导师工作是不可取的,利用有效的方式与各位班导师拉近感情交朋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辅导员应该抓住日常工作中与班导师接触的每一次机会,及时了解班导师的具体工作情况,灌输全员育人思想,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帮助和分配工作任务。

4.实事求是,方法灵活,完成学院任务

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个时侯,作为辅导员一定要尽快与班导师进行沟通,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此时,辅导员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因为碍于班导师面子将问题置之不理。当然,在与班导师沟通时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完成既定目标。

5.班导师之间的经验交流

大学生自己独特的思想特征往往会与年老的教师形成代沟,为了消除师生间沟通的障碍,班导师一般都由年轻教师担任,但年轻教师担任班导师不像年长教师那样富有经验。所以,年轻的班导师多向有多年学生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进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思维的碰撞也会有利于各班导师的工作的完善。

6.辅导员与班导师之间定期交流

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及时的沟通,一方面有利于学院任务的向下传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出现问题的及时反馈。我院每学期会召开辅导员与班导师的交流会,以便调整学院整体发展方向。

7.兼顾全局,严抓重点

学习是学生的本职,班导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大一期间,帮助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整个班级的学风的建立,需要班级每个同学都要将学习重视起来。班导师不仅要及时向学生灌输学习的思想,也必须严抓个别学生的成绩,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8.提前计划,及时沟通,适时总结

每名班导师每学期初有一份工作计划,期末有一份工作总结;每个月与所指导的学生至少见面2次;每学期同所指导每一个学生有一次以上单独谈话,并作记录。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并且每学期期末上交谈话记录和工作总结。

9.树立班导师人格魅力

一个人对他人的影响力包括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而作为班导师而言,他的权力影响是相当有限的,这就要求班导师注重培养和发挥自己的非权力影响作用。在非权力影响中,班导师的人格影响力是巨大的。为此,要求班导师应当作到以下几点:(1)形成良好的心态。(2)培育高尚的情操。(3)培养探索的精神。

10.提倡班导师参加班级活动,有利于言传身教

如果班导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太少了,就很难达到管理的效果。所以,学院提倡班导师参加班级的活动,增进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班导师的信任。

11.班导师的考核

学院依据发展目标对教师进行中期检查和年度考核。班导师的考核结果将作为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条件。考核的项目包括:班导师责任心、班级进步幅度、班级学习成绩排名、班级活动组织效果、班级凝聚力、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对班导师打分、各授课教师对班级评价等。

参考文献:

[1]王宜勤.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3):86-88.

[2]韩锟.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

[3]李岩,王中兴,黄影.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3):295-297.

[4]顾孔珍,王晓春,胡元佳.班导师管理学生模式浅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222-223.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针对我们所做的课题《当代中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以地方煤炭类高职院校为例》的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从本校实际出发,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其他高职类院校“德育导师制”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生活素养,从2013年3月起建立了德育导师制度。该项制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确定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等基本原则,形成了“学院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全院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等系列管理体制,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岗位职责,并形成了详实的考核细则。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地总结、提炼,并对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与反馈,目前学院形成了“五导模式育人法”(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行为向导),在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初见成效。

(二)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导师制的操作策略和内容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导师制实行学院党委全面负责,其中学院党政领导、中层干部、共产党员、教学骨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德育导师实行聘任制,按照教师自愿与选拔相结合的原则,选聘思想品德好、责任心强、德才兼备、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同志担任德育导师。每二十至三十名学生设立一名导师,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辅导员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通过可操作性强的“五导”工作细则和“尊重学生、欣赏赞美、理解信任、倾听关注、理解支持、感情限定、诚实守时”等十二条工作原则来指导每一位德育导师的工作,每一位德育导师坚持每周与辅导对象进行一次交流沟通并做好工作记录,通过访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和行为动态,及时加以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消除思想、心理上的困惑,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矫正行为习惯上的偏差。每位德育导师都坚持每月两千字以上的工作总结,学院党支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例会,研究安排督促检查德育导师工作实施情况,并在每学年召开经验交流会或研讨会,使得先进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得以传播和互相学习,营造出学院德育工作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同时,坚持管理与激励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相结合、考评与奖酬相一致等原则,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从而提高了德育导师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过去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德育内容以“两课”教育内容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身心发展的需要。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德育导师制”之后,从实际出发,拓宽了德育内容的范围,德育导师制的内容包括:①政治指导:主要是指导在学生认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重点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教育;理想教育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活理想教育做起,循序渐进进入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的教育。②学业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重视专业技能的习得,顺利完成学业。③成长指导: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家庭、不同年级出现的心理问题适时予以辅导,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心理测试,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学生掌握自我调适方法,提高学生的EQ(情商)和AQ(经受挫折的能力)。④职业指导;结合煤炭行业要求与煤炭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行业安全意识和技能意识,重点是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进而顺利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⑤实践指导:实现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职业环境的完美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指导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学习心得、科研论文,加强能力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三)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成效之案例佐证

学校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开辟了一个个性化、亲情化和全员化的德育新途径,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本文选取该校一位普通德育导师的工作总结作为行动研究的样本。

1.德育队伍得到有效拓宽,德育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在传统德育模式中,学校德育似乎只是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任务,即使他们投人很大的精力和花费大量的时间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所面对的各类困惑和存在问题。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注重导师队伍建设,“德育导师制”中的导师有校内的领导、中层干部、团委书记、班主任、专任教师,也有生活指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学校后勤职工。一年过去了,一支人数多、素质高、覆盖面广的德育导师队伍已经形成,使学校德育从“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从“强迫式”转变为“自主式”,真正实现了学校“时时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人人都育人”的协同作战的良好氛围。本研究所选的这位德育导师原本是一位与学生距离很远的机关处室工作人员,现在随着学校德育导师制的成熟与完善,他也已经成为一名正在不断进步的心理咨询老师、学业指导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导师、知心朋友,他通过阅读书籍、与其他德育导师互相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对他所负责的来自全院九个教学班的二十九名具有不同家庭背景和学习经历,个性和需求不同的学生提供了有效指导。德育导师制工作也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为学生提供德育指导,使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生,更清楚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更忠诚于自己的事业,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精神的提升。教师们在“教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完成了由“经师”逐渐成长为“人师”的转变。本文所选取的这位德育导师说:“每一次这样的辅导都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一种平等,一种真诚,我也真正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我们能够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而对学生的了解越全面,对他们今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就会越上路,越有效。在第一次与学生的谈话之后,我都会捕捉学生性格上的特点,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然后确定每一个学生今后德育辅导的重点。

2.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人们把“教书”和“育人”看作两种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育人被看成是德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因此,高校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任课教师上完课就一走了之,无影无踪。这种把学生的学习与品德加以分解,只让一小部分教师承担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而让大部分教师游离于学生工作之外的做法,不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成才。实施“德育导师制”后,“有事找导师”在学生中已被普遍接受。德育导师与学生间建立起了牢固的联系制度,导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全面掌握被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业、兴趣、特长、心理等情况,从而能够因材施教。例如:针对高职学生不爱学习、学业基础差这一带有普遍性的特点,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发奋学习、成才;针对高职学生自由散漫、自律意识差的特点,积极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存有自卑感的特点,积极开展“赏识”教育;针对有的高职学生心态冷漠的特点,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针对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缺乏定位的特点,不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德育导师以“亲人、朋友、兄长”的角色出现在学生身边,采用亲情化、个性化的方法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问题,引导他们自己解决困惑,这是一个“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的过程,也是润物无声的过程,从而开辟了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新途径,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窥一斑而见全豹,学院自推行德育导师制以来,虽然没有给每一位教师规定每个月的辅导主题和主要内容,但他们都能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和辅导目标,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使得学院的德育功能进一步完善。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构建德育管理体制,落实德育队伍建设

(一)健全管理机制以“以德修身、以技立业”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我们诸暨市职教中心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建立了一套严密而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负责领导的三级管理:校长室———学生处、学部———班主任。从校长到职工、从门卫到生活管理老师、从校车司机到食堂管理员,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了一种教职员工人人参与、层层落入的工作机制。

1.全员育人导师制根据“育人至上,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我们实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其具体办法是:(1)由学部长统一协调,征求班主任意见,各任课教师根据本人任教班级及各班实际,分别选定4-5名学生(2-3名“差生”,1名中等生,1名优生)进行“学习帮扶”、“思想帮扶”、“心理解惑”,做学生的导师。每名导师每周至少与所带学生各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方法、心理解惑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设想。(2)各学部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谈话时间、地点、谈话主题以及谈话人的感受)。德育处通过导师的谈话育人材料,对该导师的评价,以及学生思想状况、学业成绩的变化等项目对导师进行量化考核,教务处把该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工作中去。“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尖学生同样重要”,这是我们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共同认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使教师自觉地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接触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个体健康和谐地发展。

2.新生军训制学校要求新生入学后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这个军训是融军事训练、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主题班会召开以及教唱革命歌曲、看爱国影片、学做新式体操等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训练。每期军训结束后,各班要进行成果展示并评奖。这一制度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了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热爱。

3.学部责任制学部责任制要求各学部教职员工,在校内外遇上学生权益受侵犯时,或学生违纪违规时,不管你是不是这名学生的班主任,也不管你有没有教过这名学生,都负有处理该事件的责任。否则你的师德考核便会受到影响,而这将直接影响到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各学部的考核。

4.指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我校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学校的制度中,有关学生管理的内容,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建立了学生干部参与班级卫生和纪律监督的制度,每天由学生干部到各班,对班级纪律、卫生质量和晨读进行检查与督促,并给予考核。

(二)紧抓师德队伍建设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线,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包含着道德信息。为保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学校很重视抓德育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激励和考核教师师德师风的机制。为了强化过程监督,学校还建立了行政值周领导巡查督查制度,并要求教师自觉接受领导与学生的监督。同时,选拔和鼓励德才兼优、业务过硬、工作热情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学部团支书,并要求班主任、团支书认真上好每一节班会、团会,教务处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每月检查,教案要体现实效性和针对性,没有教案不能进课堂。除此以外,学校还经常以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活动为载体,推介高级德育先进个人、家长满意教师等事例,感召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二、以校园主阵地为主体、实现环境的德育渗透

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纯净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他们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我们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抓住第一课堂,改革教材教法设置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通过学生自我形象设计课程、社会服务课程、组织管理课程、心理辅导课程、理论学习课程的设置,发展他们服务社会与集体的意识与能力,并逐步形成以德育课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变为龙头,班团队课为主阵地,相关学科德育渗透为补充,每个月的德育主题分解、细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德育教育链条。

2.利用好第二课堂、开辟好第三课堂乃至第四课堂,寓教于乐通过升旗仪式、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和谐共处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全校性地开展了“远离,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反对”、“校园巾帼建功”等知识讲座。并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网络、电影电视等途径进行隐性宣传,拓展活动新途径。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歌曲演唱比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音乐、舞蹈、体育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3.净化校园内外文化氛围,营造优良育人环境实施了“校园净化工程”:一是通过主题团队活动,对未成年人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认清不法出版物和不良活动场所对自身成长的巨大危害。二是发挥团队组织的模范作用,动员共青团员、建党积极分子自觉远离有害出版物和不良场所,主动检举和上交不良出版物。与此同时,学校努力赋予校园内部以优美的环境,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采取多种筹资渠道,新修了设施一流的学生食堂、实验楼、学生公寓、图书馆。走进校门,规范的校园布局和随处可见的绿色植被使整个校园处处呈现一派洁净舒适、明朗清新、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德修身、以技立业”的校训令人振奋。校园信息厅里的宣传栏、黑板报及时反映着校内外、国内外的新闻大事。班级宣传栏的布置各具特色,内容广泛、主题鲜明、富有情趣,学生能根据班级的特点,自己设想、编辑、组稿。清净、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无声地对学生们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到熏陶和渗透作用。

三、构建全覆盖式社会化教育网络

在思想道德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要在职校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最适宜的方法就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要用真理和真情来说服学生、打动学生就必须密切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一股推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合力。

(一)家庭教育方面

1.时刻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我们都与家长及时保持联系,请家长来校参与学生的教育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通过创办《家教园地》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育人方法,向家长宣传介绍为人父母应有良好表率作用等,提高了家长管教子女的水平,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了较好的家庭环境。

2.定时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做父母的辛劳,懂得感恩图报。我们定时欢迎家长到校到班进行心得交流,让学生体味父母的疾苦,这已成为我校的常规。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二)社会力量方面

1.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的教育阵地。把“张秋人烈士陵园”作为学生的第二活动课堂。

2.邀请社会人士对学生进行教育。邀请“关公委”等德才兼备、有责任心的老干部、老教师、老红军、老党员、老专家对未成年人搞讲座,作报告,讲故事,他们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添了鲜活的内容。此外,我们还聘请城西派出所的副所长担任我们的法制副校长,由他们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方面的知识讲座和相关教育。

3.重视学生德育的社会体验实践。我们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他们的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大脑,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磨练,练就真正的才干。比如我们充分利用假期这个社会大课堂开展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敬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给贫困家庭送温暖等社会实践活动。为父母、长辈做一件实事;学习一项生产生活技能或自理自护常识……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社会公益教育、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体验亲情等人间温情并接受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总之,在社会力量方面,我们充分调动了一切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力争形成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大限度的合力。

四、德育管理的实践反思

通过几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我校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但我校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还有让人忧虑的地方。受生活小家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相对淡薄;亲近新观念、新文化、新时尚,但传统美德相对缺失;个性发展比较丰富,有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但礼让精神、集体精神、协作精神相对较差;浮躁心理比较普遍,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为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遵循科学规律,用科学的发展观育人,避免盲目行事。中职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分辨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理性思维少、易产生冲动等特点,我们要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掌握其成长规律,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热点,在保证教育内容健康向上的前提下,使教育的形式新颖活泼,保持对未成年人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2.要进一步创新德育方法和手段。要通过研究、开发有关德育课件,适时编写学校有关德育材料等工作,更为快捷、有效地发挥德育教育作用。进一步重视德育的体验教育,让德育进一步生活化。要帮助学生竭尽心灵的全部道德力量在集体中把自己的形象树立起来,为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而感到自豪。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自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开创中国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度先河至今,已有10年时光。此间,国内一流大学大多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国际关系学院于2008年就推出了《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制试行办法》,然而,截至2012年3月,全校仅有公共管理系坚持实行此制度。

如何能让本科生导师制度适应新情况,达到新标准,重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再是管理规定中的一纸空文,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俨然成为教学管理者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和挑战。

本科生导师制度执行状况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度执行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学生是此项制度的最终受益人。为了获得他们的看法和意见,我们设计了两个版本的调查问卷,其一是针对公共管理系本科生,向该系一、二、三年级全体学生发放并回收;其二是向其他7个系的一、二年级本科生,按每个系60份发放并回收。问卷分为客观选择题和主观意见、建议两个部分,覆盖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关键环节。最终,我们对回收的41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以一种简洁而直观的方式将导师制的现状与长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集中展示出来,主要结果概括如下:

1.大多数学生希望与自己的导师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希望导师能够成为自己的朋友、顾问(见图1)。

图1 学生希望导师能担任的角色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导师制度有极高的热情与期待,希望能从导师处获得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和帮助。其类型涵盖了学习、工作、实践、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见图2)。

图2 学生希望从导师制中获得何种帮助

2.受学生欢迎的导师制形式初探

导师与普通任课教师相比,与学生的距离更亲近,交流互动更密切。此次问卷调查致力于了解在全新的师生模式下,导师该如何调整思路,以便更好地指导与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相长(见图3)。

图3 学生眼中导师进行指导帮助的有效途径

问卷还调查了学生能够接受的,导师一学期与之见面的次数,及公管系导师与学生实际见面次数。结果显示,近40%的学生希望见面次数控制在每学期7次~9次;要求见面次数在10次以上的占近30%。可见,学生希望与导师有较为亲近且频繁的接触,以促进自身的提高与进步。在交流方式上,我们注意到实际接受指导的公管系学生更愿意与导师见面交流。(见图4、5)

图4 学生与导师每学期见面次数

图5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

3.学生对导师制的主要期待

要正确定位导师角色,实现导师制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先明确学生对导师制度有哪些需求,了解并总结适合学生的交流指导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导师制度的优势,形成扩散效应。

在学习方面,多数学生渴望从导师处获得专业情况的介绍与咨询,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面的扩大;在生活方面,多数学生希望导师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为未来留下美好的大学回忆;在心理方面,学生希望导师能多与自己谈心、交流,在自己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导师能及时提供建议,亦或是指导人际关系的处理。(见图6、7、8)

图6 导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帮助

图7导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帮助

图8导师对学生心理上的帮助

4.学生对导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及对现行导师制的看法

对于导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普遍认为:热爱学生、责任心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最适合担任导师。此外,调查显示,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师生间面对面交流机会较少,帮助效果不够明显。第二, 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操作性上有待加强;第三,导师不够热心主动,应更加积极热情地与学生接触。(见图9)

图9 导师制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问卷的意见栏中,学生进一步提出了建议: 第一, 扩大导师队伍,把导师的选择范围扩大到全校教师;对一名导师所带学生数量进行限制;给学生和导师相互选择的机会。第二,加强对导师制的宣传和普及。应加强学生对导师制的了解。第三,希望导师制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内向学生,导师最好能主动进行辅导及帮助。第四,将导师制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建议导师制能够有更加详尽的制度规范和量化指标,实行导师考查制度。

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经验调研

在网上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北京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就导师制改革问题进行了交流。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本科生导师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制度目标不明确,与其他管理制度冲突;学校对导师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导师制度概念模糊,影响导师发挥作用;学生对导师不认可,不愿接受指导;高年级学生对导师需求小,造成一部分导师资源浪费;缺乏物质保障,所谓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师生沟通指导”无以为继;缺乏有力的监控机制,无法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转。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以香港浸会大学为例,该校的导师制度具有其特色和优势:导师制度覆盖全体本科生,以随机划拨的方式将新生分配给本系的专业教师,同时允许学生咨询其他教师。学校要求导师每年至少完成10小时的辅导时间,当然,导师还会根据学生的要求增加工作量。每位导师所带学生数比较平均,一般来说,每位导师带8名~10名学生。导师与学生交流的内容广泛,包括专业学习指导、大学生活、香港生活、人生规划等。师生通过学校专门提供的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并开展一些小聚会形式的活动。在资金保障方面,该校按每名学生100港币(每年)的标准拨给导师作为活动经费,用于师生聚餐、茶会、外出活动等。

构建新时期本科生导师制度

1.调整制度定位,缩小指导对象范围

作为一项探索高校教书育人新路径的制度设计,导师制度需要将德育、综合素质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因此,原有的专业教育型导师制度宜转变为全人教育型导师制度;建议指导对象也相应地缩小到本科一、二年级学生。

2.扩充导师队伍,师生双向选择

基于制度定位的调整,导师条件也调整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品德,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善于育人;熟悉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的特点和需求;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了解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学校在职及退休教师和干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并在本校工作两年及以上等。教师和各院系双向选择。各院系根据本科生导师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导师名单,结合本院系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师和指导对象的分派。原则上,每位导师同时指导的学生人数合计不超过6人。导师和被指导学生均可向所在院系申请更换指导对象或导师,经系本科生导师工作小组批准后实施。更换工作以学期为单位进行。

3.以树人为职责,注重综合提升

导师的工作内容由以具体的学业指导为主调整为:引导低年级学生顺利融入大学氛围,促进和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加强品德和综合素质培养;关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及实践活动,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工作痕迹留存方面,学校尽量简化程序性和形式上的要求:导师对每学期的学生指导情况进行工作总结,提交时间由各院系本科生导师工作小组自行决定。

4.落实管理和考核,做好保障和激励

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落实,要求各院系每学期召开导师工作会议,互通情况,交流经验,不断提高导师指导工作的水平,并将会议纪要报教务处备案。学校组织教学督导专家组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学生反馈等;对各系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组织安排、工作检查、工作效果、学生反馈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给本科生导师发放适量的工作补贴。对于工作突出的个人和单位由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学校专门投资建设了“国际关系学院师生交流中心”,给导师和学生创造温馨舒适的交流空间。

随着新《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学校新一轮的导师制度已全面执行:全校159名导师已经展开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配合本科生导师制度建设的“师生交流中心”也已投入使用;首轮指导经费发放完毕;导师学期总结工作开始计划……我们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迎接新的挑战。

本文系国际关系学院科研项目“新时期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构建和探索”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7篇

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德育重点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各校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中心校花大力气建设了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思想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教育者,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了说教与身教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实施了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三位一体。

2、加强班主任与德育导师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中心校健全和完善班主任与德育导师岗位职责、工作条例及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与德育导师工作,鼓励班主任与德育导师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组织各校开好班主任与德育导师例会,该学期各校均开展了3次以上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会的开展,使班主任、德育导师在理论方面得到丰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他们科学管理学生。

3、提升教职工德育理念。加强学习,提高每个教师的德育素质。各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其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牢固树立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加强职业道德自律,规范教学行为,增强爱生意识,关心学生品行健康发展。使教师具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生乐教、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学生,构建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4、抓好"三个结合"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全镇各校都非常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本学期全镇统一时间组织开展了“办人民满意学校”教育活动,召开了家长会,各校都精心准备了,收到有建设意义建议和意见若干条,为更好的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提供宝贵财富。在这学期里各校班主任继续进行了家访工作,对部分学生建立家校联系卡,沟通学生在校和家庭情况,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加快常规养成。从而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5、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全面落实了《小学生一日常规》教育措施,落实"三制":人人岗位责任制、卫生值日包干制、卫生天天检查评比制。《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规范》以及校纪校规贯彻于全学期过程中,并做到及时检测反馈,周周做一小结,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学期初一个月内,强调各校对学生集中进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形成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现象,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6、抓好学校的各项常规,创建优良校风。各校以教导处、少先队大队部管理为一体,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升国旗、卫生、纪律、两操、自行车排放、校门口值勤等常规方面的自觉意识,抓好了文明礼仪教育,使全体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

7、抓好"班会"德育主阵地,上足上好每一节班会课。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本校本班级的具体情况,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写好教案,多讲身边人,身边事。这学期在中心校的统一要求下开了三次主题班会。

8、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各校开展争创"文明示范班级"活动。对文明礼仪、课间秩序、大型集会等方面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9、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三月份中心校组织开展的“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掀起了一片学雷锋的热潮;四月份有条件的学校(梁小、二小、刘小)结合清明节开展了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活动并举行了观后感征文比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镇德育重中之重的工作,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歌颂党的伟大成就,向党的十献礼。根据睢教〔2011〕47号文件关于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安排和支部《关于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组织开展了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征文和演讲活动;开展经典歌曲大家唱活动,各级领导和音乐老师非常重视,利用音乐课,课外活动课等时间教唱经典歌曲,各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进行合唱比赛,比赛分必唱歌曲和选唱歌曲。以此颂扬建党90年来的伟大成就、颂扬伟大祖国繁荣复兴,颂扬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10、抓好德育宣传阵地建设,注意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重点抓班队活动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检查,这学期中心校各位领导深入到各校进行听课活动,这次活动侧重并强调德育在课堂教学上的渗透。同时,各校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宣传,重点表扬宣传身边先进突出感人事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文明习惯、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得到很有效教育。

11、加强问题生的教育与转化。问题生转化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勤总结,重在落实,强化考核。要求各校教师耐心细致地做好问题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不讲过头话,不扣大帽子,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严格控制学生掉队。

12、法制教育紧抓不放,重点做好教育防范工作。各校充分利用法制教育报告会、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校会、国旗下讲话等进行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探索尝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尝试开展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要求全体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8篇

他问我,做一个校长,如何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管理好自己的学校?通过参加校长培训,查资料,听报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一个教育的管理者,他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思想者、引领者和激励者。

管理者应当是思想者

1.思考并确立办学思想、育人目标,统一办学理念

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对他人有善心,是成功之道,也是为人处事之道。一个人与人为善,宽容忍让,助人为乐,道德善良,世界才会充满美好的希望。一个人,一个班级,一个团队,只有被一种高度的自强自信的成功意识所主导的时候,才能焕发出一种所向披靡的力量,进入全新的生活境界。

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我们确立了“自信自强,道德善良”的学校精神,并通过集思广益,确立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全员育人,赏识激励,面向未来,人人成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真正的人,即培养志向高远、道德善良、聪明智慧、健康快乐、自信成功的人”的育人目标,确立了“创建现代化学校,打造优质特色品牌”的办学目标。同时确立了“三风一训”。校风是:自信积极,微笑乐观;教风是:用心教书,用爱育人;学风是:乐学善思,自信成功;校训是:读书要用心,做人要善良;校魂是: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校歌是《扬起理想的风帆》。

2.出思路,想点子,不断解决问题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为:一个卓越的团队,不是没有问题的团队,而是能不断发现问题,持续进行改进的团队。为此,我对全体班子成员提出了“问题工作法”,并引导他们认同下面的理念:工作中“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的空间。”“提高一个层次想问题,提高一个标准干工作。”“我思故我在,故我在。”“人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

我们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基础;以改革创新求发展,以特色亮点求突破;以提升教师素质为保证,以提高育人质量求生存;以赏识激励为动力,以成就师生为目的。创建文明和谐,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校园,培育“自信自强,道德善良”的校园精神。

实施五项育人工程:一是更新办学理念的“换脑工程”;二是决战课堂求实效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工程”;三是实施实中无差生,人人能成功的“赏识激励育人工程”;四是实施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两项特长,学会多项体育锻炼技能,人人争做十类十佳优秀学生的“学生明星工程”;五是广泛开展讲道德故事,谈感想体会的“做道德善良的好人工程”。

管理者应当是引领者

1.引领学校精神文化,解读“三风一训”,创建书香校园

为了让“三风一训”的理念融入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融入学校文化之中,学校领导多次在全体师生大会上细心解释“三风一训”的内涵和外延,组织全校师生对“三风一训”进行深思考、大讨论,并编印了《精神文化家园》师生人手一册,全校师生对“三风一训”的内涵有了深刻理解,其思想境界有了极大提高。

开展诵唱校训、校歌活动。利用元旦艺术节开展“校歌人人唱”全校歌咏大赛,并把优秀班级的合唱录音,在升旗后、课间操反复进行播放。每天课间操前,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齐诵“三风一训”,振奋师生精神。

引领师生开展读书学习活动。为了创建书香型校园,引导师生读书学习,学校在图书阅览室门口设立了醒目的温馨提示。如“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

组织师生、家长共同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先后编写了对学生进行信心教育的《成功者的足迹》,思想道德教育的《道德故事文选》,对学生安全教育的《自救自护安全常识》,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手册》,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的《摘星采花集》等集子,印发至师生、家长人手一本,共同学习体会,感悟人文精神。

2.引领管理机制和制度,强化规范管理

以目标管理为总抓手,完善“一校两区、一处两室”“六线六块、六线平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以线贯穿”的管理模式,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教学管理实行双线管理,一是实行级部管理,校级领导――处室负责人――级部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校长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年级工作;二是校长、分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的教学教研管理。注重民主管理,推行校务公开,所有评优选模和晋升职务,全部以师德和工作业绩的量化考核为依据来确定人选。

去年12月初,我们通过第七届教代会,修改完善并讨论通过了新的《教职工考评奖惩条例》,包括十章二十三条,对任课教师从师德、工作量、工作表现、专业发展、育人效果、合格率和争优创新七个方面综合考评,该条例既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激发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为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规范管理,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组织教学常规管理月和学生规范管理月活动,实行了领导班子和班主任分工值日日反馈制度,周工作要点公示制度,周考勤办公纪律公示制度,周工作总结建议反思交流制度,领导听推门课、评课公示反馈制度等。

3.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四个六”教改创新

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了贯彻“六个三”教学理念,实施“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评价“六个改变”和成功课堂“六个相似点”的“四个六”教学改革实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殿堂。

我们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为主体。确定了适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六个三”教学理念:围绕课堂教学,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三主”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三自”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的“三动”原则;达到学生会学、学会、会用的“三会”目标;发展认知、情感、技能的“三维”能力;实现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效果、强化学习体验的“三个要求”。

管理者应当是赏识激励者

1.“三全一多”育人,让学生在赏识激励中健康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从未体验到或极少体验过成功的欢乐,感受到的多是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苦恼,那他在心理上一定常处于自卑、压抑的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得不到提高,而且创造性、思维力等多方面也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入手,通过提供成功、上进的阶梯式激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我们围绕让学生“在阳光下成长、在自信中成功”这一主题,实施“三全一多”赏识激励育人工程。“三全”即全员赏识,人人激励:要求人人都要做赏识激励者,学校领导对师生,老师、家长对学生,人人都赏识,人人被激励,人人相互赏识,人人自我激励,让学生在被人赏识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全方位赏识,全面激励:努力做到对全体学生,对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定期开展“十类十佳学生明星”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全程赏识,时时激励:即赏识要持之以恒,从学生初一入校到初四毕业离校,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下,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活动,时时让学生获得赏识,得到激励。“一多”即多方式、多途径赏识激励。采用口头激励、行为激励和书面激励等多种方式,如建立班级赏识激励专栏,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以激励性话语进行评语赏识,给某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发随机表扬卡,给家长发喜报等激励学生奋进。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成功里程,包括“教师寄语”“我的档案”“我的身体”“我的成长导师”“不一样的我”“不一样的精彩”等;初一到初四成长里程:“闪光的足迹”“学会关心做感恩的人”“我喜欢读的书”“我的实践活动、兴趣爱好特长”“获奖记录、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毕业时的四年回顾”“校长寄语”等。

2.关注身心发展,让教师在赏识激励中积极向上

在赏识激励学生的同时,我们关注教师的身心发展,让读书润泽教师心灵,让运动强健教师体魄,广泛开展太极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和读书活动,一年组织一次检查身体。开展“我为同事找优点”活动,引导教师学习他人,激励同事,团结互助。学校注意时时处处赏识激励教师,每年组织评选“十佳师德标兵”和“十佳女教工”,初四年级取得优异成绩时,组织召开座谈会,并让书法老师书写装裱激励赠言“铮铮铁骨男子汉,不让须眉女强人”“爱拼才会赢,都是真英雄”。老教师、老领导离岗时,我们都组织隆重的座谈会,并用赏识激励语言总结肯定他们的一生,我们赠给老校长的锦旗是“无怨无悔奉献一生,德高望重堪称楷模”;给后勤管理的一位老教师的赠言是“忠厚忠实又忠诚,勤奋勤勉又勤俭”;给书记的匾牌赠言是“敬业勤业业绩丰厚,正人助人人格高尚”。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却使他们内心感到了无比的温暖,也激励了他们离岗后仍然多方面关心帮助指导学校的发展。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创业;软实力;层次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72-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背景下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

一、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的内涵分析

创新创业“软实力”的提升实质上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全面提升计划,所以理清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十分关键。工程教育认证是指由专业性的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职业性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1]。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为相关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从业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其内容包括学生培养目标、质量改进、师资队伍、课程、支持系统等等,我国从1992年起开始探索工程教育认证工作,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新的通用标准有七个要素,涵盖了国际通行的12条毕业生能力要求,重点考察学生产出成就、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通过工程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应该掌握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12项核心能力指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了解工程教育的同时,探索工程教育中对大学生提出的12项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比对出5大项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达成标准。除此之外,工程教育中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还有诸如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等都可以在创新创业的“软实力”培养中有所体现。

二、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的研究意义

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研究将工程教育能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工程教育看重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工程能力的培养,认证时对大学生的12项核心能力指标进行达成度分析,可以看到对大学生素质水平的评价是十分全面和严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创新、能力创新的过程[2]。最终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更具创新能力,在目标和途径上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抓手的。将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单列构建培养体系。学术界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的改革,但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软实力如管理水平、团队合作能力、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都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和必要能力,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软实力”,对学生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三、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研究

1.打造创新创业竞赛维度的层次化建设。更加有针对性地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建设就必须对创新创业竞赛平台进行层级化划分,使“软实力”提升呈阶梯式、连续性的特点。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为基础,鼓励学生参与适合自我知识素质层次的创新创业活动。当今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都是以科技竞赛为基础的,由于科技竞赛平台层次不同,专业方向各异很容易诱使学生参与到不适合自身现状的竞赛中,从而打击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的提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进行分级整合,最终形成多层次的较为完善的实战训练体系,使创新创业工作更具科学化水平。例如:第一层级,以初级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积极性为目的的针对新入校学生开展的诸如“甜点大赛”、“嵌入式机器人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创意产品;第二层级,借助教师的科研便利,开展针对较高年级学生的多个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大赛,做到规范赛制,赛训结合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学素养。第三层级,以“挑战杯”和国家小平创新团队建设为龙头,倡导高年级学生参加比赛,与全市、全国各高校的优秀学子同场竞技,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发掘自身潜能、开阔学生创新创业视野。将工程教育背景下分层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落实成为制度机制,并在学生中进行调研,通过对分层次前后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群体变化和素质达能情况,分析整合实战训练平台的意义。科技竞赛平台的分层次培养,可以根据大学生学业水平、素质能力等因素有区别的参与竞赛,在竞赛过程中锻炼其项目管理能力、个人和团队能力、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实现以创新工作小组为导向的层次化建设。创新创业“软实力”提升中创新创业平台层次化的建设是一个体系工程,层次化建设要分层级更要分类别,将创新创业竞赛平台进行层级划分后要对每个层级的竞赛进行类别的划分,达到精细化管理模式。打造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核心的创新协会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竞赛项目培育相结合的有力载体。在长期的创新创业工作中发现,人才的培养和项目的培育大多情况下出自朋辈和师生间的传帮带,是一种粗放式的自发的培育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提升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全员创新创业素质,打造精细化的培育、管理模式。以食品专业为例,根据创新创业竞赛需求的不同,重点打造食品工艺创新工作小组和食品工艺创新工作小组,由食品创新工坊进行管理,并为每个协会配备专业的创新创业导师,提供专业和实验技能支持,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认知和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协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和项目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和创新创业项目质量的优化[3]。

3.完善教育培养平台的层次化建设。通过对工程教育的梳理,我们得出大学生毕业必须达成的五点创新创业能力要素,根据能力要素的要求通过对教育平台的层次化建设完成全员“创客计划”。教育培养平台的层次化建设要突出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创造性、启发性和灵活性,建立教学引导的机制,创造有利于个性成长、个性发挥的宽松环境和广阔空间。首先,建立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强实验设施和仪器面向本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科技活动创造必要条件,并修订完善大学生实验室使用管理规程。其次,与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联合优化产品开发、创新创业素质养成类课程,修改课程教学大纲适应工程教育相关能力达成度,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同时,结合学生培养计划将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学分考核评定标准,逐步完善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相挂钩,凸显教学与创新的实效性。最后,探索和完善全程导师制,为每个本科生分配教学阶段全程导师,为学生量体裁衣进行创新创业指导,构建学院教师参与到科技创新教学培养的激励机制。

4.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模式。将企业式社团的建设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的培养体系,以企业化的模式令学生更加直接的接触创新创业运行模式,“企业式”社团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特点,搭建企业组织架构,公司在原社团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仿照企业管理模式,设置由学院辅导员担任的董事会,负责监督工作与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总经理、行政副总经理以及各部门经理全部由学生担任,以期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理念,切实发挥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每年由总经理提出年度工作计划和年终工作总结,由财务部根据计划审订年度预算、决算,以上均由董事会审批通过,联络部主要负责与企业接洽开展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生产部负责管理社团自主实验室的使用与安全,以及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具体实施,人事部负责招收员工和对员工进行创新创业基本技能的培训。完善社团科学管理机制,建立相对完备的人员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机制以及员工激励机制,“员工”可以通过为企业做出的贡献,按比例获得利润分成,荣获各类创新创业奖项赚取企业虚拟货币,虚拟货币累积可换取创新创业经费、创新材料以及校内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实现三类虚拟币无障碍兑换,根据级别、类别、虚拟货币、贡献大小发放“工资奖励”。企业员工晋级评选将以客观评价与主观审评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评价从社团原始资料的记录、获得的奖励和虚拟货币、为公司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细化客观晋级标准。主观审评通过个人工作述职或晋级业务报告,由部门经理提出,总经理(副总经理)审核批准,最终上报董事会决定。建立激励机制,结合薪金激励、公平激励、目标激励、认可激励等。此外,对违反学校及公司规定的员工,对其进行扣企业币等处分。“企业式”社团的建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平台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通用标准[R].

http:///column.php.

[2]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R].2015.8.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10篇

(一)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根据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明确了本科生导师制分阶段实施的要求。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学院把本科生导师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实施。新生入学时由学院为学生指配导师,此阶段导师的工作重点是导学。第二阶段是在大学三、四年级实施,进入三年级后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学力情况自主选择导师,这一阶段导师的工作重点是导研。其次,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指导思想方面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突出与本科生导师制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明确了以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强调不仅要培养学术型的拔尖人才,还要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更多的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的广阔空间。第三,把本科生导师制切实落实到相关的培养环节中。例如,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方面,学院要求学生在第三学年后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结合科研实践工作设定适合自己的毕业论文主题。同时,在总结和分析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了专业综合创新实践课程,贯穿本科4年的学习,学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发展规划、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研究探索、论文撰写及参与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

(二)构建完善的支撑平台1.提高导师的创新能力,建设具备创新思维的导师队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和管理队伍,是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的重要保障。首先,学院优化教师配置,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提供重要的人员保障。学院目前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且均具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博士学位。学院还聘请了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国际水文学会主席、英国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主席等国外专家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在学院举办的自然大讲堂上做讲座,将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关键技术带进课堂,共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其次,学院建立了导师培训和交流机制。鼓励导师参加学校、学院举办的培训,加强导师之间的交流,让各位导师吸取经验,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院为推进教学与科研,积极鼓励导师深入企业、科研单位和重大工程实践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知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第三,学院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了“野生动物管理学”“保护经济学”“自然保护区规划”“湿地学”等7门课程为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院鼓励教师在这些专业核心课程上推进研究性教学,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结合科研训练系列项目,使学生真正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平台首先,学院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等,由导师对项目申请、资金的配套、检查与验收直接负责,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从方法、能力到个性特长等方面强调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学院建立“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院自筹资金达10余万元,鼓励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几年来,该基金先后资助本科生科研项目10多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留院读研。第三,学院还建立了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并将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奖励的参考依据之一,导师也将因此在年终考核和职务晋升中获得加分。3.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重要渠道,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特别是提高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认知类实习—专业基础类实习—专业综合类实习—创新研究类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系列实践环节,这一系列实践环节贯穿学生的4年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学院已经初步建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湿地生态过程等3个实验室,学院还利用导师人脉资源、野外工作基地资源等优势,在内蒙古达赉湖、福建武夷山、山东黄河三角洲等部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用于学生实验实习,加强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和实验室的工作,提高学生的科研和独立工作的能力。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国际平台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成立了包括国家有关部委、部分地方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或机构及有关专家在内的学院董事会。利用这一平台,学院同国外大学、联合国相关机构、国际非政府环保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联合培养、培训以及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例如,有学生曾在导师的指导下到美国、德国、荷兰参加国际会议、夏令营等活动,另有学生受邀参加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这些经验不仅拓宽了这些学生本人及其同学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增强了学院同国外各大高校、机构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三)加强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国内部分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完善的制度保障[2-5]。因此,要保障本科生导师制高效运行,发挥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需要构建完善的配套制度。1.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学院成立了由院长、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以及各教研室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导师制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学院本科生导师的日常管理、协调、调整和考核工作,委派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并协助导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2.规范本科生导师的选派方法学院明确规定,本科生导师一般由各教研室提名,并报主管教学副院长审批,由本科生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选派。在新生入学前两周,领导小组及学院团总支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给学生指派导师,每位导师按着3~6名学生的标准配备。原则上本科生导师一聘4年,每年可以依据工作需要和学生专业兴趣进行微调。3.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学院明确本科生导师具有“五导”职责,即思想引导、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和成才向导,全方位对本科生进行指导,端正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及时疏通学生心理和生活困扰,引导学生顺利走向社会。4.规范本科生导师考核办法学院明确了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办法,主要包括:①考核频率。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由学院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负责。②考核内容及考核结构。考核内容主要根据导师上交的《自然保护区学院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情况反馈表》《导师工作总结》,学生上交的《自然保护区学院“导师制”学生培养学期情况表》从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态度、是否按时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指导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被指导学生的学业情况和学生对导师的评价等方面综合评价导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考核结构则包括导师自评(30%)、学生评议(50%)和学院评价(20%)。③奖励与惩罚措施。考核结果分为优秀(≥85分)、合格(60(含)~85分)及不合格(<60分)3个等次,并计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考核不合格者,将取消其导师资格,建议取消当年职务职称晋升资格。考核优秀者将由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评定为“自然保护区学院优秀本科生导师”,颁发证书和500元奖金,并将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进修提高、先进评选等方面优先考虑。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

(一)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明显提升从2006年以来,全院本科生均有机会参与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学院共获批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17项,其中部级项目3项、北京市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3项,并已完成5篇本科毕业论文、12篇调查论文,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期刊论文5篇,4篇被《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论文集》收录。学生科研兴趣项目组1成员曾获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承办的国际学生保护科学大会“4分钟快速演讲”奖,是大会唯一获奖的本科生,也是唯一获奖的中国学生。学生科研兴趣项目组成员还荣获“2010年北京中国青年鸟类学家研讨会”优秀报告奖1项。此外,学院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还申请并获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共14个,其中市级项目5个、校级重点项目5个、校级项目4个,获得优秀暑期实践论文共10篇,受益人数达69人。

(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认可导师制实施以来,已顺利毕业2届本科生,共52人。首届本科毕业生于2010年7月顺利毕业,读研率达44.28%,签约率为85.71%,就业率达93.1%,多名毕业生立志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分别在北京松山、百花山、陕西长青、四川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就业。2011年本科生签约率为73.91%,就业率达100%。学院有2名毕业生荣获“北美枫情杯”2012届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评选入围奖。毕业生专业读研率显著提高。首届本科生保研率达15%,保研考研率共计48%,其中保送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动物所各1人;第二届本科生保研率为15%,考研保研率共达到60.87%,其中1人保送到中科院动物所。同时学院也有一定数量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被美国、香港等地的知名大学录取,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认可。

(三)教师及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激发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学生评教平均成绩从2006年的90.07分上升到2011年的93.21分。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和教改项目,成为执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中坚力量。学院还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专业、课程、教材、网络教学等建设。2006年以来,学院获批部级特色专业点项目1项,校级专业建设项目4项,教学团队3支,精品课程5项及其他教学改革项目5项,主编或参与编写教材4部,发表相关教改研究论文17篇。这些工作的开展,大大提升了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实践表明,在本科生培养中实施导师制,有助于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了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对其他相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