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引领学生跨越思维那道坎儿

时间:2022-08-31 11:30:58

浅析如何引领学生跨越思维那道坎儿

摘 要:都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难免会出现"停滞"或"卡壳"现象。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如何引领学生跨越思维那道坎儿,让学生豁然开朗,智慧增长呢?现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跨越思维 教学案例

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的人格密不可分的,缺乏独立思考,只会重复思维,人云亦云,满足于现成的结论是培养创新的大敌,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健康和创新情态的个性品质。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为教学的第一目标,就一定能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

案例:在市级评优课上,笔者听了三节“三角形的内角和”。三位教师的情境引入各不相同:A教师通过复习角的分类,三角形按角分类引入新课;B教师通过三角板各角的度数引入新课;C教师通过数学史料――十七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帕斯卡的故事引入新课。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三位教师都是通过猜测: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测量出三个内角,并计算出内角和。待学生验证完后,老师指出:测量有一定的误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从“现场”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卡壳”了,绝大多数学生想不到用撕、剪、拼的办法把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成平角。面对“卡壳”的学生,三位教师的处理方式却各不相同:A教师没做任何提示,结果只有经过教师指导的两个小组“想”出了撕、剪、拼的办法;B教师巡视后发现学生拿着三角形纸片束手无策,便及时提示:同学们学过平角吗?能不能想个办法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看看是什么角。在教师的提示下,绝大多数学生想到了撕、剪、拼的办法;C教师则在学生测量完后,进行了如下引导:通过测量咱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几种角中,什么角正好是180°?那你有什么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在一起,由此会得出什么结论?一语惊醒梦中人,此时学生自然想到了撕、剪、拼的办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变”成了平角。至此,C教师并未善罢甘休,而是引导学生与测量方法进行比较:测量的方法直接,但有一定的误差,得到的结论不够精确。若要没有误差,就要善于动脑,想办法将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利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

剖析: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在我们小学学习用到了两种方法,其一是测量法,其二是剪、拼法,两种方法都比较直观易懂,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到了初中,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则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证明,其实质也是将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成平角。运用转化思想,将三个不相干的角拼在一起,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有些困难,学生的思维难免会出现“卡壳”现象。面对“卡壳”的学生,A教师不作指导,B教师及时提示,C教师未雨绸缪。相比之下,笔者以为,还是C教师棋高一招儿,仅一两句话便由测量过渡到剪、拼,帮助学生跨越了思维那道坎儿,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让转化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痕迹,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打下基础。

由此观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若要掌握好“节拍”,就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必须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犹如“画龙点睛”,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帮助学生顺利跨越思维那道坎儿。

上一篇:试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道德实践下的高校公益社团社会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