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时间:2022-08-31 10:40:04

【摘要】目的 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某医院脑卒病人的筛查研究,从而分析出脑卒中所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方便日后加以防范,以减少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数量。方法 从2013年6~9月,以吉林省长春市某医院45岁以上的60名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检查,计数资料选用x2检验法对高危因素的几率进行对比。结果 在脑卒的高危因素中抽烟、酗酒、焦躁、抑郁、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家族遗传等都是重要根源,减少这些不良习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脑卒的风险。结论 脑卒的高危人群普遍都有年纪大、经常摄入高脂肪食物、患有高血压并伴有颈动脉存在斑块等特点,因此应该提高人们对脑卒认识和预防手段的了解,加强对高血压的管理,从而减少脑卒高发人群的数量。

【关键词】脑卒中;高危因素;高血压;高危人群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13-02

由人体大脑中的脑动脉系统病变引发的脑血管痉挛、堵塞或者破裂,从而造成急性的突发脑局部循环障碍,导致以偏瘫为主的人体肢体功能损坏和大脑高级功能损伤的临床表现被称之为脑卒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相应的改变,随之而来的,脑卒中的发病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成为了当前人类常见的致死及致残率均较高的突发类疾病之一[1]。由于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四个特点,所以给患者和患者家属甚至是社会都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目前医学临床中对脑卒中并没有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对形成脑卒中的高危因素的研究和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从2013年6~9月,从吉林省长春市某医院抽出45岁以上的60名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检查。年龄最小43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为62.05±12.5岁;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男女患者比例为1.8:1.2;缺血性脑卒26例,出血性脑卒34例。

1.2调查方法

采用2011年卫生局及疾控中心编制的《脑卒中筛查和防控项目调查问卷》对选取的60名脑卒中患者的病史病例及脑卒前日常生活状态向患者家属进行问卷式调查。调查人员均为医疗医护人员,经过培训后同一时间统一展开调查,具有极高的专业性。

1.3诊断标准

对抽取的60名脑卒中患者诊断中。皆排除了精神疾病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及由脑外伤、脑部肿瘤、血液疾病等所引发的脑卒中患者[2]。纳入测评的60名脑卒中患者介符合中西医联合诊断的脑梗及脑出血现象,并经过了核磁共振和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证实[3]。以2011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脑卒中中国诊断及治疗指南》为诊断标准,故该诊断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1.4统计学方式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计数资料选用x2检验法对高危因素的几率进行对比,表现形式采用数列和百分比的形式。如果单元格24%的理论频数

2.结果

为了更直观的体现出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经过整合,我们将数据制成表格,以方便用于相关研究人员进行观察和研究,表格如下:

3.讨论

在临床医学中,脑卒中是一种多危险类因素疾病,多为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引发的,其在脑卒中的影响和作用是相互并且干扰的,其中血脂血糖在脑卒中的影响就是不一而同的,而高血压更是最为严重的脑卒中高危因素之一。所以在该统计分析中,不但要注意单一的危险因素的统计和分析,更要注意多种危险因素的互相联合,因为其对于导致脑卒中的作用危险性更大。故做好脑卒中的预防医学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对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利用现有的医学临床证据,逐步建立起全面的脑卒中预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对脑卒中患者的个人生活方式、社会影响及患者的病理生理因素进行有效的防止和干预,调动和发挥医生及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效避免脑卒中的发生,对脑卒中高危人群作出系统的个体化治疗[5]。面对已经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表现出的肢体瘫痪和语言能力障碍进行康复性训练,培养患者在病重的信心,使其能够长期坚持康复训练并保持好的心理状态。脑卒中患者在社区及家庭中进行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避免患者的神经功能退化,保持自身神经功能的持续稳定,以便能够自己独立的生活,为将来从各个方面回归社会打好基础,有效防止脑卒中的再次复发。

参考文献

[1]高宇,雷晓春,布凡.北京市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患病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02):4261-4264.

[2]冯彩忠,王伟伟,赵春霞.343名某社区居民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结果分析与干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11):67-69.

[3]马兰,魏学礼,黄蔚.新发脑卒中住院患者发病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6,(10):761.

[4]庞辉,孙明,姜永宁.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10,(05):63.

[5]章正祥,宣江雷,饶旺福.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与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0,(10):760-762.

上一篇:剖宫产率上升原因及降低上升率的举措分析 下一篇:分层目标教学在护理教学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