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指导民间文艺评论

时间:2022-08-31 10:30:37

【前言】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指导民间文艺评论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总之,作为民间文艺评论工作者,只有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进行民间文艺评论,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才能积极引领社会风尚,提高民众文明素质,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

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指导民间文艺评论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共同的美学情感、美学追求和美学理想的深层内核。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求真求是、向上向善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以及序人伦、倚教化、讲意境、重团圆的情感诉求,都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人类需要并且渴望生活在善与美的世界里。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不仅仅是高大上的哲学命题,更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我们居住的环境未必尽如人意,亲朋、邻里之间不会只有鲜花和笑脸,如果一味放大生活中的不完美、不如意,留在记忆中的只有丑恶、痛苦、伤害与伤痕,不但伤害自己的身心,耗费自己的生命,还会危及亲朋邻里。因此,美需要培育,记忆需要净化,品位需要引导。当前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乡愁,其实就是对故乡过往时光的净化与美化。因为只有真善美,故乡才值得眷恋,才有乡愁。否则,不仅没有乡愁,反而只有“乡仇”。当年秦始皇得志后回到故乡邯郸,不是感恩于当年的故交,反而睚眦必报,大开杀戒,就是一例。与秦始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高祖刘邦,虽出身平民,年轻时在故乡沛县历尽磨难,当了皇帝后,对故乡的思念,愈加强烈。晚年,刘邦终于找机会回到沛县,面对父老乡亲,不由得流下老泪,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他把父老乡亲一并招来,接连狂欢了十几天,又下诏免除了故乡的赋税徭役。由此可以说,有无乡愁,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在思乡的愁绪之下,是一种美好而崇高的境界,是对真善美的永恒眷恋和追求,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反映。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博大精深,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自先秦到今天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牛郎织女凄美动人的故事催生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学作品,促成了盛行于各地民间的“七夕”“乞巧”等重要习俗。梳理一下此传说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从星宿到情侣、从无奈到恩爱、从现实到浪漫的过程。我们津津乐道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在有些地方的传说里,倒是织女忙于尽家庭主妇的责任。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浙江定海、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织女回到家里后,马上为牛郎洗衣裳、洗碗筷。牛郎与织女分离后,每天把用过的碗筷聚在一起,织女为牛郎洗了一夜的碗,洗一只碗流一滴泪,就这样,织女忙忙碌碌地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离别了。反映了男权社会男人不做家务的现实。在河北蔚县、黑龙江加格达奇等地,民间传说:织女被王母娘娘带回天上后,被罚一年到头干活,累得腰酸腿软,七月七和牛郎相会时,还忙着缝补衣服,给孩子纳鞋底等,“说着话剥着麻,头顶筐萝晒芝麻;做花衣纳鞋底,又怕孩子受了苦”。突出了织女勤劳、善良的贤妻良母形象,完全是现实中劳动妇女生活的写照。通过广大民众集体无意识的创作,在追求爱情幸福的文化背景下,牛女传说向男女追求自由幸福、反抗家长专制、唯善唯美的情节上发展,最终成为一部爱的赞歌,被视为纯爱情故事,七夕也从乞巧节蜕变为东方情人节,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观照下的文化选择。

我国民间文艺内容丰富,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杂技、民俗九大类。由于更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民间文艺的社会价值特别是教化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之前,对人们的道德教化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来实现的;直到今天,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对学龄前儿童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给人们讲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感情、团结精神;许多描写下层劳动人民反抗斗争的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着人民,培养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可以说,民间文艺反映了各族民众特有的审美方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使民众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获得审美享受、审美愉悦和文化知识。作为民间文艺指南针和方向标的民间文艺评论,其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指导民间文艺评论,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目前来看,符合中华美学精神的民间文艺成果必须具备三大价值:遗产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遗产价值包括本真性、存续性、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艺术价值包括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其中的艺术意蕴通常表现为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风格特征、美学意境等。由于民间文艺是各民族人民集体创造、共同享有、世代相传的文化认知,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自律性规约,还必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时代意义、教育意义,即社会价值。

总之,作为民间文艺评论工作者,只有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进行民间文艺评论,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才能积极引领社会风尚,提高民众文明素质,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上一篇:教育学生不能忽视“超限效应” 下一篇:让中华美学精神与评论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