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时间:2022-08-31 09:30:02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摘要: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发展低碳建筑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发展低碳建筑与低碳经济重要性以及国内外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并浅议了低碳建筑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建筑、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异常主要体现在全球的气候变暖,有关专家表示气候变暖是由于过多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所导致的。于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被放到了首要位置,低碳经济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一、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建筑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是为缓解气候不利变化,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的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当有的表现。不仅是对世界环境的负责,也是对自身发展的负责。作为一个碳排放大国,中国能否抓住这次挑战和机遇,直接影响到全球的节能减排工作进程和中国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和地位。

建筑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平方米,今后我国每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16亿—20亿平方米。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对建筑面积、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等居住条件的要求逐渐提高,导致建筑能耗持续上升。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将大大缓解我国节能减排的压力,有效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我们可将低碳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人们提供具有合理舒适度的使用空间的建筑模式。

二、国内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开始对低碳建筑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例如上海世博会建筑群,苏州绿色建筑科技馆,深圳光明示范区等。2008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深圳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光明新区被列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作为太阳能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全面的示范应用基地,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与普通的大型工业园相比,光明新区拓日工业园的“低碳元素” 引人注目——建筑物安装了非晶硅光伏电池幕墙、单晶硅光伏电站、新型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新型风力发电系统。据测算,其光伏和光热应用年发电量达49.64万千瓦时,产生热量1839600兆焦,节约231吨标准煤,减少温室气体689吨。新区的许多市政道路、住宅、企业厂房等重点建设项目都按照“绿色新城”建设指标进行规划建设。这些项目在不同程度上都具备“绿色建筑”的标准和特征,体现了“四节二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电,室内环保及室外环保)的绿色建筑理念,使用绿色环保和再循环材料建设,采用绿色建材一次性装修,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环保材料控制环境噪声和光热辐射。

但是,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国家政策的滞后及机制不健全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有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建筑的政策与机制尚处于构想和试点之中,政府也尚未制订发展低碳建筑相关政策,对建筑能耗大户的碳排放量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和统一的标准,亦缺少对低碳排放企业的激励性政策。其次,对于很多开发企业而言,低碳目前或许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投入应用。再次,低碳建筑的概念尚未完全普及,社会各界对低碳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仍保持旧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严重阻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行。

三、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策略

1、政府需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机制

政府需加紧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机制,加强在设计、招投标、建造、使用、拆除过程中的全方位建筑节能减排的监管。国际上比较常用的为德国DGNB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目前还没有其他更为科学、专业的计算方法,我国可以在此计算方法基础上加以改进,以符合我国建筑国情和方便与国际市场接轨。还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对各种不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量做出全面统计和分析,同时进行标识和追踪,为企业建造方案的选择和政府监管提供依据。

2、实质性节能作为无碳资源

低碳建筑要实现能耗“减量”化,需要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执行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例如提高对窗的热工性能要求;将“能耗分项计量”等推荐性标准转为强制性标准等。

确定建筑耗能设备的最低能效等级门槛。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除了一般的光伏电池和光热热水器等低效率应用外,可以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例如薄膜光伏遮阳设施、光热发电等。

3、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

由于某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引导,致使在建筑节能中往往只重技术的有无,不重节能的结果。比如用了地源热泵就是节能建筑。尽管在某些场合使用地源热泵不一定比普通供热供冷系统节能,但为获取财政补贴和某些评价称号,某些业主往往不顾资源条件,对地源热泵趋之若鹜,而不去认真和详尽地分析在当地地源热泵的全年运行工况和热平衡。在低碳建筑的建设中,这种只顾形式而不管实质性节能的思维方式必须改变。必须认真研究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究竟能够替代多少化石燃料、当地的资源条件能不能满足需求,以及用能系统的优化匹配等问题。

4、广泛采用钢结构建筑取代老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钢结构建筑以其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灾后易修复、基础造价低、材料可回收和再生、节能、省地、节水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钢结构住宅的造价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基本相当,但使用面积可以多5%,并且使用的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差别很大。据武汉长丰赛博思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的分析计算表明,钢结构住宅,每平方米建筑的钢材使用量为100公斤—120公斤左右,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为480公斤/平方米,而混凝土结构住宅的建筑材料碳排放为7406公斤/平方米。然而,钢结构建筑在我国整个建筑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5%。

5、使用被动式节能技术

低碳建筑要实现实质性节能,就需要更多地利用无碳的被动式节能技术,例如昼光照明和自然通风。昼光照明可以降低照明能耗,做到白天不开灯;自然通风可以在夏季和过渡季实现免费供冷,并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应用被动式技术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城市的气候特点和环境特点。

四、结语

低碳建筑的发展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的碳排放压力,为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低碳建筑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要针对我国低碳建筑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龙惟定,白玮,梁浩,等.从建筑节能走向低碳建筑[J].建筑经济,2010,(2).

[2]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

[3]陆恭惠,安娜·比奇,安德鲁·劳森.低碳建筑新时代的机遇[J].世界建筑,2010(2) :26~ 29.

[4] 康锦润、陈萍,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设计要点[J],建筑,2009(23).

[5] 刘小军,基于建筑设计的建筑节能方法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12).

上一篇:输电线路防\除冰技术分析 下一篇:建筑给排水的质量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