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模式与家床模式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08-31 09:22:22

家庭医生模式与家床模式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对比研究

【摘要】 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模式与家床模式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之间的差别。方法 选择92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人,治疗组以家庭医生模式治疗,对照组以家床模式治疗,6个月后对比2组之间的疗效,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家庭医生治疗模式能够明显减轻社区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抑郁;脑卒中;家庭医生;家床模式

脑卒中患者发生疾病之后易于出现抑郁的表现。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多会有睡眠障碍、精力明显减退、自责内疚、焦虑、情绪低落等表现。上述表现对患者影响很大。2011年8月-2012年8月,对我社区内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家庭医生模式治疗,并与传统的家床医疗模式进行对照观察,观察两者之间的疗效区别,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8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脑卒中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应有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所有患者得分都大于17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6例。其中治疗组中21例患者为女性,25例患者为男性,患者的年龄为61-82岁,中位为68.2岁。对照组患者中20例患者为女性,26例患者为男性,患者的年龄为58-83岁,中位年龄为77.4岁。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项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其进行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患者均进行签约,签订家庭医生治疗协议,与患者共同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康复治疗,家庭医生每周上门3次,并在患者需要时随时上门服务,每日电话随访及心理疏导,同时指导患者家庭成员康复训练方法及心理沟通方法。对照组以家床模式治疗,每周上门一次,时间30分钟,指导康复治疗及心理疏导。两组均治疗6月。

1.3 疗效标准 抑郁症评分采用四级标准临床疗效标准评定:①显效:HAMD评分≤5分,减分率[(治疗前评分一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x100%]≥75%,抑郁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②有效:HAMD≤10分,减分率≥50%,抑郁症状有进步或部分消失;③进步:HAMD≤14分,减分率≥25%,症状略有减轻;④无效:HAMD≥15分,减分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4例患者为无效,占8.7%,6例患者为进步,占13.0%,20例患者为有效,占43.5%,16例患者为显效,占34.8%,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患者中24例患者为无效,占52.2%,7例患者为进步,占15.2%,9例患者为有效,占19.6%,6例患者为显效,占13.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7.8%。所有患者HAMD评分情况,见表1。

3 讨论

传统家床治疗往往注重药物治疗,对心理治疗关注较少,与患者交流及沟通较少,而让家属参与治疗方面更少涉及。家庭医生治疗模式是共同参与的医疗模式,治疗不仅是医生指导,还包括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参与,而与患者接触更多,更能满足患者心理需求,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重视,逐渐脱离抑郁心境。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家庭医生治疗模式,其总体疗效优于传统的家床医疗模式。表明家庭医生治疗模式是社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以人为本、患者至上”为理念,辅以解释、安慰、鼓励、启发、诱导等支持性心理护理,家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频繁接触,成为患者的精神寄托,改善了患者的情绪。

参考文献

[1] 黄如训,郭玉璞.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1):60.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166.

[3] 魏玲莉,施琪嘉,脑卒中后抑郁症68例临床和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1):54.

[4] Kotila M,Nmmine H,Waltimo D,et al.Deperssion after stroke:results of the finnstroke study[J].Stroke,1998,29(2):368.

[5] 肖凉,季建林,李敬亮.心理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自杀影响的随访研究[J].中华行为科学,2003,12(10):668.

上一篇: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下一篇: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护理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