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课程改革初试

时间:2022-08-31 06:15:44

药物分析课程改革初试

摘 要:中职院校强调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为巩固学生基础能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药物分析的课程改革中注重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关键词:药物分析 课程改革 模块

药物分析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面向医药企业从事药品检验的技术人员,传统的教学都是先讲授药物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相应的实验操作进行实践强化,这样的课程教学方式,虽然学生一般都能通过正常的书面理论考试,但是当面对实际的药品分析任务时,很多人都会一筹莫展,不知该从何下手,这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将药物分析的实际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中去,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创设真实工作场景,以学生能胜任工作任务为最终目的进行了课程改革,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了初步的改观。

1.药物分析课程改革依据

1.1药物分析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药物分析岗位有很多:如,生产过程中的原辅料、中间体的分析,成品的相关项目分析、包装材料的检验等等。这些岗位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以某一项目为检验对象,按照质量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判断。而完成这些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药品质量标准的正确理解、试剂试液的正确准备、检验仪器的正确选择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等。

1.2药物分析课程目标确定

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药品质量观念和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职业心态,并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能用所学知识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2.药物分析课程改革实践

2.1重新划分教学模块

我们与药剂组和药化组进行讨论,最终设置了以药品的合成至制剂成品检测为主线,同时兼顾原辅料的检测和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教学思路,将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基本分析能力的培养,包括药品质量管理知识的灌输和基本分析技能的强化。在这一模块,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的焦点要从教师教药物分析转到学生学药物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其感知教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强调药品质量的重要性时,可以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来说明。例如安徽华源的“欣弗注射液”导致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事件;齐齐哈尔第二制药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强毒的工业溶剂二甘醇原料,导致多名患者肾功能衰竭的实际案例,发人深省,使同学们产生作为药学人员要把好药品质量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社会责任感。在讲述鉴别检查等方法时,我们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带着问题钻研教材,拟出讨论题,逐步设置问题,深入浅出,使大部分同学能给予积极回应,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模块为具体药物具体分析,这是核心模块,一方面根据学校现有条件,跟踪典型药物制剂的生产合成各个环节检验分析;另外也选择分析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常见药物为载体实施教学;有时也适当介绍一些有较好发展前景并已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制剂(如胶囊剂等)的分析方法。例如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它的合成制备至最后的压片在我们的中职教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制剂)中都有相关要求,我们整个药学组经过讨论后,调整课程安排,让学生从原料选择、反应条件控制、白色结晶的产出及最后压片进行全程跟踪,并要求查阅质量标准,据此对于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片剂进行相关项目检验,并要求从检验所需试剂仪器等方面都自主选择。若检查结果、现象与标准规定不太符合时,需要引导同学们去思考为什么,可以怎么解决,该做怎样的结果判断。在这样的一个周转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制药企业的生产检验流程有个初步了解,同时也锻炼了操作技能,并将之前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达到学以所用。

对于某些结构很有特点的药物,我们会在基本结构等介绍完之后,布置设计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对象,收集资料,分组讨论,最终根据实际条件确定其分析方法,而我们则根据其方案和动手能力给出综合评价和成绩。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知识系统上将现代药学的理论与实际进行衔接,从专业视角去接触新方法,类似这样的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模块为综合培训,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去企业顶岗实习,真正地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2.2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用于常规教学,把知识体系归纳得条理性非常强,特别是在某些实验技能课程实践中,对于一些实验成本大、难度高、难以实地实体教学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其效果胜过冗长繁杂的言语解析,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药分实验中的液相、气相色谱仪的教学,借助这样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且节约了教学成本。

2.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按照以往的课程教学思路,考试形式必定是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药物分析方法、原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一般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等,忽视药物分析理论知识的应用,考试题型多为填空题、是非题、判断题、计算题。这显然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吻合。

为了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药物检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程度,我们在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上进行了改革。采用项目综合的评定形式来进行考核,相关项目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试题、药品质量标准的查阅、常用药物的设计分析等几个方面。例如在常用药物的分析这个部分,我们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待检药品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然后围绕如何完成实际检验工作,从试剂的选用、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选用与校正、测定的原理、结果的判断、检验记录与报告书的书写、试验现象的分析、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方面出一些考试题目。这样,教学组织及学习效果评价都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凸显了药学类职业教育的特色。

总之,中职类药物分析的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药物分析的实验要求,加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强烈的药品质量安全控制意识,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达到“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

2005(01).

[2]吴英,吴红.高职药物分析探讨[J].牡丹江医学学报.2008(6):86-87.

[3]杜娜.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1).

[4]王金香.浅议高职药物检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广东教育(职教).2009(10).

作者单位:苏州医药科技学校

上一篇:如何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下一篇:浅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自主学习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