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有效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时间:2022-08-31 03:07:14

引导有效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已经成为当前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然而,我国农村中学生阅读素养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外阅读教学常常热衷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不愿进行深层的理性思考,导致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语文综合素养偏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已经迫在眉睫。现对多年来在这方面的探索进行总结。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阅读状况的分析

据调查,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时间少、内容窄、品位低的问题,也明显存在着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习惯不佳、效率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村缺少书源。

平时极少数学生曾向老师反映“因为没有机会得到名著,所以少读”。确实,如果书籍来源难于解决,那么其阅读机会则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没有足够的课外书源,当然就无法尽情地进行课外阅读了。

2.家长不够重视。

家长们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期望值,最终破坏了学生阅读的心理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与“质”。

3.教师督导不力。

名著作为一种历史沉淀,往往具有丰厚的内蕴。如果缺少了老师的及时引导,则学生对名著只能是慢慢疏远。特别对难读、难懂的名著更是嗤之以鼻。现在学校对语文老师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其中教学评估标准中占很大比例的就是“作业批改”和“学生成绩”。大部分语文教师根本无暇指导学生阅读那些所谓的“闲书”。许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4.外界因素干扰。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手机的普遍使用,网络的日益丰富,学生的注意力向数字化转移,那些谈生活、谈学习、谈励志等方面的书籍对他们也失去了吸引力。

二、引导农村中学生有效阅读的几点思考

1.引领提携,阅读路上师生同行。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重教书,又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自己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纸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

2.激发兴趣,阅读路上以书为友。

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只有真正产生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通过教学手段调动。课堂有效的教学组织,对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教名著节选的机会介绍一些关于原著全文的内容提要、历史地位,以及作者的相关作品,使学生产生阅读原文和其他作品的强烈愿望;可以选择一些写得优美的短文,通过录音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赛读等形式,体验诵读的愉悦,得到美的享受;可以进行“课前3分钟”的演讲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述出来;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由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者录像,让学生与原著进行比较,探讨二者的优劣,等等。

(2)通过组织活动刺激。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举行阅读成果展示,组织交流、评比、竞赛等,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使那些对课外阅读原本没有多大兴趣的学生受到影响,产生阅读兴趣。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阅读笔记展览”、“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集中展示一个阶段的读书成果,从而在班级里营造人人乐读、善读的浓厚读书氛围。

(3)通过活动阵地熏陶。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条件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图书馆的建设,不断提高图书馆硬件和软件的档次和水平。同时,语文老师也要积极发动学生共建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把家中珍藏的好书拿到班级来共享,引导学生把零花钱运用到买书上,不断充实完善图书角,从而使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成为学生们向往的“乐土”、心灵的“家园”。

3.培养习惯,阅读路上一起成长。

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学生播下一种正确的阅读思想,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1)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作批注,如在句下用“――”标出重点句,用“”标出关键句,用“”标出精彩句,用“?”标注不明白处或异议处。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还可以归纳写出段落章节的要点并夹上纸条做上记号,等等;通过做批注,我们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疑难问题,并允许学生提出与作品相反的观点和意见。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学完全文后,我顺势说了一句:“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请大胆地提出来。”有一个同学说:“桃源人与外界隔离了好几个朝代,为何还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我认为不够合理,让人费解。”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我首先表扬了他,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再各抒己见,并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只要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想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3)培养学生精选多读的习惯。我们读书不能拿到什么就读什么。毫不选择、随波逐流是一个弊病,特别是中学生更应该注意。现代社会信息多元,书海茫茫,学之不尽,所以中学生的阅读一定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筛选。语文新课标规定了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初中生必背的文言诗词,这些为我们指明了阅读的范围和方向。但并不是说只要读这些书,其实读书应该杂一点、面广一点,如中外文学名著《红岩》、《三国演义》、《童年》、《简・爱》、《伊索寓言》……还可以涉猎一些法律、经济、自然科学、历史等不同领域的书籍。广博与方向有机结合,有目的、有选择地多读、广读,这样才能文理兼通,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必须经常性、持久性地开展。因此,兴趣激发是前提,时间投入是保证,习惯养成是根本,三者缺一不可。引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让校园弥漫清新的书本馨香。

上一篇:论五年一贯制职业学校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下一篇: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