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激趣教学

时间:2022-08-31 09:29:01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激趣教学

摘 要: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们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对某种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但凡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激趣教学,倡导把课上得妙趣横生、激情四溢。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初中政治为例,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初中政治课堂激趣教学的几点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激趣教学;课外活动;教学情境

反观当今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大部分依然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强迫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觉得思想品德是一门极为枯燥和乏味的学科,对它提不起兴趣,这就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思想品德学习中去。我个人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激趣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既包含一定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同时又与我国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紧密联系,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而且,初中时期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尚处于人性、品格发展的雏形期,鉴于此,我们更应该运用思想品德课堂回归实际生活的教育理念,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思路去打开学生的心门,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运用思想品德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中《承担责任服务社会》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我给学生讲述了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并让学生观看了很多受害婴儿和受害家长的照片,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然后我顺势引入了有关“责任”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思想品德课程原来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而且也对责任的具体含义有了大致了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这一单元内容时,能够投入更大的激情和热情。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树立课程适应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鉴于这一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绝不能再闭门造车,而应该把它放在社会生活中去教授、去学习,让学生从各种不同学习渠道使自己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真正累积成经验,从而把学生从“学校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这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激趣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5人一组,让他们回家询问自己父母和亲戚在过去的消费中有没有买到过假货、有没有被强制消费过、在消费时有没有不被尊重的经历……回到班级后,让学生把本组的调查情况轮流在班里进行讲述。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了他们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在今后的思想品德课学习中,学生会把它当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对它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为实现我们的激趣教学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感受,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中《礼貌显魅力》时,我把“小品”引入了教学课堂,我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编排了一个名为《变质的牛奶》的小品,并让学生对小品中的人物进行不同角色扮演,主要故事情节是一位买到变质牛奶的顾客与有礼、无礼两名服务员的对话。这样学生通过亲身表演,感受到了礼貌的魅力和无礼貌的害处,同时,学生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会觉得原来我们还可以利用这种有趣的方式去学习思想品德,这就有效激发了他们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推上高潮。

“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总之,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使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达到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张立明.在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做[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10).

上一篇: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刍议 下一篇:必要的奢华 多元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