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梅兰芳》:陈凯歌的“纸枷锁”

时间:2022-08-31 04:11:07

电影《梅兰芳》:陈凯歌的“纸枷锁”

[摘要]陈凯歌电影新作《梅兰芳》在商业机制和创作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呈现某种束缚感。影片虽不失为―部优秀作品,却难以成就陈凯歌导演的再次巅峰,

[关键词]《梅兰芳》 陈凯歌 商业性 艺术性 枷锁

引言

三年磨一剑,陈凯歌携新作《梅兰芳》回来了。然而,他真正回来了么?回归到自己一直坚持的人文特点创作之路上了么?观众们在《梅兰芳》中似乎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陈凯歌――一个将人文艺术商业化、中规中矩艺术表现的陈凯歌。追根溯源,是商业因素和一种复制辉煌的复杂心理给导演套上了“纸枷锁”。

一、心理“枷锁”

首先,陈凯歌选取的仍然是有关戏曲元素的题材。这无疑就是一个“枷锁”的开始《梅兰芳》的出世让人条件反射的联想起他的巅峰之作《霸王别姬》。在高概念电影《无极》饱受争议后,陈凯歌想重归文化之路。《梅兰芳》对陈凯歌的意义和对观众的意义是同样的――借《梅兰芳》翻身,甚至在《梅兰芳》中找寻当年《霸王别姬》那般令人深刻的惊艳,毕竟《霸王别姬》是陈凯歌导演生涯中最华美的标志。相比两部时代背景相似,且均以国粹作为叙事载体的作品,《梅兰芳》看起来并不那么自然,甚至有些谨小慎微和造作为之。挑剔又敏感的观众读出了陈凯歌一种畏惧失败的心理,想借京剧题材的拐杖重回属于自己的路,也想借观众的对比心理来保障某一部分的票房。经典是创造的,而不是复制的。扶着墙走是否就肯定不会摔倒?这不禁让人想起《梅兰芳》片中一句贯穿全片的经典台词:“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二、题材“枷锁”

其次,《梅兰芳》是一个具有时代主旋律的人物传记题材。通过对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少年、青年、中年三个时代的描写。反映他执着、孤傲的性格特质,以及其对京剧艺术的深远影响。然而,对京剧大师的艺术叙述似乎略显模式化一因极力追求展示其特殊的品格而隐匿了角色的“凡人”特点。角色在片中被强化的英雄感和神圣感,使得整部作品在精神高度上有点被架空的感觉――铁骨铮铮的“艺术形象”让人感到有些僵硬而疏离。也许陈凯歌的瞻前顾后是出于众人情感需要的情非,导已,在一些“顾问”的把关下,故事情节被小心翼翼的层层过滤,影片甚至出现了局部情节不自然的“卡壳”。在这些条条框框下的电影创作就类同“戴着枷锁的芭蕾”。而《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是完全虚构的艺术形象,在塑造人物上有着极大的自由空间。因此,同是银幕上的名伶。伯仲得失已勿容置疑。如果陈凯歌能够另寻题材或者放手去创作,或许我们能再次感受其大师风范。《梅兰芳》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导演给自己回归的一张保单,可是中庸的创作理念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他回归的用心与吃力。

三、商业“枷锁”

《梅兰芳》演员阵容是影片票房保证的有效因素之一,对于演员的演技各方评论各执一词。

(1)章子怡一孟小冬

涉及梅兰芳,不可能忽略他生命中一个重要人物孟小冬。有着“冬皇”之称的孟是一个骨子里透着倔强、清高、冷傲的美丽女子。她的特别在于入了梨园行依旧是那般动人的傲气,加之其成功塑造的艺术形象,名噪一时自不见怪。她的传奇爱情与婚姻更让她的一生充满神秘。如此性格复杂且难以驾驭的一个人物,陈凯歌挑中了章子怡。章目前是国际上最具号召力的华人女星之一,《梅兰芳》想打开国际市场,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章虽然成功塑造过不少角色,称之为“青春演技派”并不为过。面如满月、眼神坚定,高高挽起的发髻让她看上去的确有“生”的潇洒俊俏。但是,毕竟她还年纪轻轻,阅历有限,又没有戏曲功底。在开拍前的临时抱佛脚,对成功塑造孟小冬这个角色还是远远不够的。章子怡本身那种现代女性坚强独立的性格强加在旧时代的“孟小冬”身上,观者的感受更多的是水土不服。美丽的浅笑和俏皮的台词无法完全填充角色“孟小冬”与演员“章子怡”之间的差距。

(2)黎明――梅兰芳

黎明出演梅兰芳,给了所有人期待,演员的压力也正源自这种期待。《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戏如人生的无法自拔,同时演员张国荣的精湛表演也让观众们无法自拔。程蝶衣就是张国荣,张国荣就是程蝶衣。黎明如何斗戏于张国荣是每个观众的期待。抛开对比,黎的表演也实在可以说只是完成,并不能说是成功。京剧大师的儒雅和潇洒倒是被他的一袭白衣给诠释了,然而悬浮的表面依旧让艺术角色立不住脚,既不深刻也不真实。沉闷的表情缺乏名伶之风,偶尔发出的怒吼,看似威慑却没有任何分量感。黎太过于想去表现大师的内心世界。可是,他缺少的是京剧大师的气场,那种所谓的“心理戏”反而让角色看起来灵气不足、木讷有余。或许选择黎明也是向各年龄段观影人群的一个票房推广,作为与张国荣同一时期的明星,能否完美诠释甚至超越也成了抓住观众走进影院心理的一个保障。

(3)徐少群一王学圻

《梅兰芳》前60分钟是余少群和王学圻两位演员缔造的影片最华美的篇章,他们将两位京剧大师的风骨人格刻画的荡气回肠。初次“触电”的余少群没有让人失望,曼妙的身段、流转的眼神,两眼炯炯、红唇皓齿,那种“在台上比女人还女人”的味道被演绎的尽善尽美。作为新人,他在人物内心把握上也显得游刃有余。邱如白为了梅兰芳辞去工作,邱家人当着梅的面指责邱的不应该,此时角色心底那中落寞孤独被展示的一览无余。斗戏打擂台,他那种看似妩媚柔弱却坚定倔强的接受了与师傅十三燕斗戏,简直叫绝。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原形是京剧界泰斗级人物谭鑫培。王的一举一动还原出了当时大师的“范儿”。十三燕在片中是个血性男人,对世间百态一语道破、对权贵的淡漠、对尊严的护卫。王的一个眼神。遗老遗少的语调,都精准的拿捏住这个矛盾复杂人物的特征。不少好奇的观众设想陈凯歌如果一直沿用余少群演下去《梅兰芳》会又是什么样?

四、结语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台词:“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那么当陈凯歌的孤单被打破的时候,是谁给他带上了“纸枷锁”。又有谁能去掉他的“纸枷锁”呢?

上一篇:俄罗斯“新浪潮”电影时期的一部杰作 下一篇:新世纪以来台湾校园青春电影解析